自18世紀以來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至今人類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對比國外提早很久步入發展的道路中,中華民族用短短幾十年便完成了彎道超車。其中艱辛坎坷,令所有的中華兒女回想起來都熱淚盈眶。
那麼,中國的工業化能夠在成功之路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到底有什麼秘訣呢?
炮火硝煙開啟的工業化
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晚清國門。又有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三年內戰,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用血肉之軀鑄就了長城。屈辱歷史開始的根本,歸其原因就是別人是工業化文明而我國依然固步自封處於農業文明。
"落後就要挨打",在戰爭的推進下發展我國工業化刻不容緩。
其實,中國人民很早就在嘗試工業化了,洋務運動開始中國的有識之士就一直在努力建立我們自己的工業。
當時,洋務運動的主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前期以"求強"為旗號,開啟了近代軍事工業的大門,後期以"求富"為旗號,創立了很多民族企業。同時,由于洋務運動的需要,現代化逐漸從經濟領域滲透到了科技文化和教育領域。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歷史背景中開始進行的。
工業化剛起步階段是由屬於地主階級的洋務派所領導,它不僅受到了來自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遏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擠壓與迫害。更為重要的是它缺少了積累的過程,這次革新更像是突然開始的變革,沒有資金,技術,人才和思想。
其實,洋務運動的工業化推動力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來源於外部壓力。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曾出現短暫的春天,但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再後來,五四運動試圖複製西方文化,但無一例外這些嘗試全都失敗了。
不可缺少中國共產黨的工業化
中國共產黨帶領了風雨飄搖的中國走上工業化,走上復興。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以工人和農民為主要力量,打碎了當時的社會結構,消滅了中國的地主階級。這聽起來仿佛十分激進和魯莽,然而歷史證明了這是拯救中華民族的唯一出路。
建設工業化體系我們需要天文數字的本金。本金從哪兒來?
西方列強靠搶劫,美國靠掠奪和壓迫,日本靠剝削農民和販賣女性。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搶是不用想了,政府的稅收維持自身運轉都困難。農民更是一窮二白,壓迫已經到了上限。而地主階級要麼放高利貸剝削農民,要麼投機炒作(炒黃金,炒公債),或者乾脆把金銀財寶藏起來當個守財奴。
這樣的社會不打碎,地主階級不消滅,靠制度,靠文化,靠少數有識之士的產業,靠嘴皮子,根本拯救不了拯救這四萬萬人口的國家。
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初心,為了中華民族不斷奮鬥。用工人的錘子砸破舊中國的牢籠,用農民的鐮刀割開舊社會的烏雲。一陣紅色的龍捲風席捲中華,從此中國走上了全新的工業化時代。
春暖花開的工業化
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內外局勢相對平穩,給中國的工業化留了一個相對緩和的發展空間。但是,要想給中國工業化送去春風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首先,得確定發展道路,工業化發展其實有兩條路:一是先發展輕工業,可以迅速生成產業值,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很快地展露政績。
但是,中國共產黨選擇了先發展重工業再發展輕工業,沒有大氣魄和歷史使命的政黨根本不敢選擇這條路。因為,重工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而且國民還無法直接收穫工業化的成果,屬於典型的為後人栽樹,做奉獻。
我們的開國領袖和先輩們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這條道路,
其次,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了。三個"五年計劃"制定了一個奮鬥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期間,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等等工業化產物,湧現出了大量"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先進奮鬥人物。我們現在擁有的工業化成就離不開那個時代先輩們的辛苦付出。
那個時代為後世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底子,"為萬世開太平"!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種勘探頻頻傳來喜訊,例如:大慶油田的勘探和發掘,打破了建國初期北京的公交車上燒的都還是"洋油"的局面。國防工業從無到有,有了核武器之後的中國總算是站穩了腳跟,鐵路、水路、航空、公路等等建設都有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再陷困局的工業化
50年代,中國曾接受了蘇聯的幫助,蘇聯工業化遠遠領先於中國,在他們的幫助下,中國個別工業技術有了起色。1958年,前蘇聯的赫魯雪夫專程來中國提出要在大連建立海軍基地的要求。中國政府當然不答應!
1959年10月1日在國慶典禮大會上,赫魯雪夫告知毛澤東停止幫助中國研製原子彈,並且全面終止了對華的各項援助,撤離了所有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甚至還向中國追債。
1958-1960年,我國連續3年遭遇自然災害,讓本就困難的局面再度雪上加霜。我國先賢憤怒的說過,中國人民就算勒緊自己的腰帶也要將欠下的錢還清。
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主權獨立,中國被美國"經濟流放",和蘇聯交惡,被兩個霸主國家擠壓生存空間和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人能幫助中國,唯一依靠就是自力更生,動員全國農業的高積累全力支持工業化。
在大力發展農業之後,1950-1977年,中國工業的發展速率大幅增長至11.2%,僅次於當時第一的日本,遠遠高於美國、蘇聯、德國、英國等強國。但是,爆發式增長後也帶來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結構的嚴重失調、積累與消費之間形成巨大落差。
中國人民再次展現不怕吃苦、奮勇前進的精神。"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在遼東建設了鋼鐵基地,在山西建立了煤礦產業。從此,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並為後面幾十年的經濟建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化的基礎。
發起衝鋒的工業化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資金。我國在改革開放期間不僅完成了經濟體制轉型,而且還吸引了大量的外資用來完善我們的工業體系。
到1992年,勝利的衝鋒號吹響了,我國的工業發展可謂是一飛沖天,GDP一舉打敗了各方面起步都比我們更好,但選擇了走輕工業的印度(印度再也沒能追上我國的GDP)。
衝鋒號的嘹亮還離不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雙核驅動三大手段。政府拼命搞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具有中國特色的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的建設帶動了汽車、物流、旅遊業的發展。
此外,還有國家電網的建設、光纖電纜的鋪設以及通信基站的設置,這些國家牽頭的發展給民間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各種財政稅收政策、產業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中國企業才開啟了強勢崛起,才湧現出了阿里巴巴、騰訊、格力等等世界五百強企業。
中國政府不僅搭臺給企業,還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國營+民營,公私合營"的雙核驅動,國企穩定民生,定住市場經濟;民間企業拓展市場,錦上添花。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猶然歷歷在目,國外通貨膨脹、企業紛紛倒閉,很多人連平常生活的開銷都得一再思量。而中國的優勢在那一刻展現,國企如定海神針,保障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營企業受到衝擊,但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很快恢復了元氣。由中國散發出的活力給予了世界經濟一份信心。
加入世貿,是我國工業化成就最好的展示。毫無疑問,中國的工業化實現的成就是世界上獨獨一份,是無法複製的奇蹟。
前景光明的工業化
就在今年我國的"14五"計劃正式提上日程,我們始終在不斷的改革,不斷修正工業化道路,為了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奮勇前進,砥礪前行!
百年中國工業之路,歷經艱辛。從洋務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工業化在戰火紛飛中起步。新中國的建立終於給了一份安穩的環境,又先後有蘇聯交惡和美帝封鎖。
中國工業化從來不為外人左右,改革開放注入一針強心劑,中國工業化開始大踏步向前進。如今中國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相信在未來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只會越來越好,讓我們拭目以待,中華民族終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