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米芾、懷素……這麼臨摹最像

2020-12-25 騰訊網

一、《蘭亭序》分析臨摹

【提示】為什麼?講出它為什麼是這樣的理由依據

分析性的臨摹是在精確臨摹的前提要求下,將一些精確臨摹的要素進行分析性地歸類、組合理解,是對普通精確臨摹的一種深化。

比如《蘭亭序》中的線條技法的變化:

1、以七個「一」字為例,第一個「一」字起筆收筆都帶有勾頓筆,線條最提處在四分之三處,第二個「一」字起筆是斜尖頓筆,收筆為圓頓筆。

第四個完全以尖筆入筆,起筆沒有頓,只在收筆處加一個頓筆,第六個比較短,但是線條非常粗和飽滿。

這七個「一」字無論在用筆和線形、姿態上都沒有一個是重複的,充分體現了《蘭亭序》技法的豐富性。

2、線條的粗細提按對比,字與字之間的對比

如「少長」兩字;一字之間的局部對比,

如「視」之左重右輕、「陳」之左輕右重

「尤」之上下輕中間重、

「為」之上重下輕。

《蘭亭序》的造型要素,我們可以進行歸類和組合式的練習。

1、字的外形,「有清流」三字由長到方再到扁形,是從縱勢到橫勢間的對比。

2、結構原理中的疏密開合,

舉「諸懷抱」三個字為例,同樣左右結構,「諸」字左右關係最為緊密,「懷」字次之,「抱」字左右關係最開,體現了一個從合到開、從緊密到舒朗的漸變過程。

3、上下的開合關係,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化」和「終」兩字,化字上合下開,而終字有上開,中間合,下又開的關係。

4、字勢上,

「信可樂也」四字,「信」字字勢往右下角,「可樂」兩字呈左低右高的側勢,與「信」字相呼應,「也」字的姿勢則又往右下方壓,使整體的行氣在變化擺動中歸於平穩。

類似這樣的抓技法要素進行分組的分析臨摹可以有很多,通過分析性的臨摹,能夠對經典原作的印象和理解更為深刻。

二、《米芾手札》分析臨摹

1、選取《致伯充臺座帖》第一行,注意與《張都大帖》的差別。

同:提按變化都很大、露鋒、尖入尖出、(重點)筆勢的翻轉(絞轉)都是逆勢。

異:《伯充》的字組表現明顯,章法上開篇就有連接貫通。

2、《伯充》「廿五日」、「頓首啟」兩個字組。

分析:兩個字組用筆關係、連帶特徵都有差別。與魏晉式連帶相類似,如《得示帖》中「吾亦劣」。力的擠壓、字組連接、牽絲粗細少變化。

3、《伯充》倒數後二行「區區思仰」至「芾頓首」,筆勢盤旋。把有「柳葉刀」的字挑出單寫。

4、帖尾「伯充臺座」

要求:省去牽絲,鋪毫作單線條形態練習。純牽絲連帶,強調勢的貫通。允許用描畫的手法。

總結:這一階段,屬於解剖式教學。相較上一階段,著重內在關係與脈絡,在注重點畫形態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控筆、筆法、形式來源等更為本質的觀念。

三、《自敘帖》分析臨摹

主講教師:王佑貴

1、深入細部的體察。第一列字中弧線的運筆動作分解練習,枯筆的表達,誇張頓挫、角度、鋒面動作。

2、提煉、概括直線的特徵,分析中軸線的位置,整理歸納第二行的直線的橫掃輕提極速飛奔的揮灑動作。

3、拆散練習——字內空間和字外空間相融合的分析和練習,「心草聖」、「著故吏」的銜接方式是內外空間融合,「著」字最後一筆不連著字而是「故、吏」的筆畫,「心、草、聖」心和草字頭連,而早部件分離,與聖字交融。

四、《嶧山碑》分析臨摹

主講教師:周峰

分析臨摹,主要從字的兩方面展開:空間關係、用筆要素。這樣,慢慢就會從簡單的以「像不像」為標準,轉變到「對不對」為標準。

以「討」、「伐」、「逆」、「威」四字為例。

1、空間關係

小篆空間關係,布白勻稱,大部分字形對稱平衡。通過學習空間關係,深入理解空間的秩序感。轉變常規觀察習慣,學會從空間上看關係,每個字的偏旁部首通過合理的空間關係而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從而營造出書法的詩境。

仔細分析這四個字,會發現,由於布白勻稱之後,原本看上去不相關有些點畫之間的空間,其實都是一個整體,或者相互之間有關聯有呼應。

字內的大小空間,自然形成和諧的對比。具體見圖例。

2、用筆要素

練習用筆,思路一定要清晰,要講究下筆的準確性。下筆的準確性,不僅在於落筆的位置,同時也在於筆畫本身內在的基本要素是否體現到位。

用筆核心要求就是要有力量,力量的聚合,就是分析用筆的量化思路。

用筆的基本要素可以量化為以下若干:

(1)筋骨,(2)彈性,(3)弧度,(4)使轉,(5)節奏,(6)方圓,(7)速度感,等。

以上若干用筆要素,要體現得清晰而又充分,可以梯次分步漸進練習。其中,筋骨、弧度、使轉、方圓等用筆要素,在平面的圖形中就可以看到,而彈性、節奏和速度感一定要在示範過程中體現。

假以時日,告別看一筆寫一筆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方法,告別只知道與字帖像不像作為優劣評判標準。

從空間關係和用筆要素入手學習,就會有寫對和寫準的要求,這就是書法學習的專業性所在,而非似是而非的像不像。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藏在《蜀素帖》裡的狂人米芾:大師父顏真卿被吐槽,王羲之排最後
    米芾在自己的書論中提到,他是按照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季展、王羲之的順序來學習書法的。那麼,為什麼米芾的書法要先學被他所「吐槽」的顏真卿?而最後才學習「書聖」王羲之的字呢?我們先來看看在米芾的傳世書法中,最為經典、最具其書法特色的《蜀素帖》,看看能否在其中發現端倪。
  • 米芾巔峰期的一幅字,跌宕起伏、大氣磅礴,被譽「中華第一美帖」
    在書法界有這樣一句話:想學王羲之,首先要學米芾。如果你能看懂米芾的筆法,再去學習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就會輕鬆許多。為何?米芾《蜀素貼》因為米芾書法宗王羲之,且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相比較王羲之的書法,米芾的書法無論是用筆方式還是結字構造,都要更加清晰、明了,十分適合初學者學習。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書法筆法,方與圓書寫書法的核心是筆法,即用筆方法,就是用什麼方法書寫每一個筆畫。寫草書,恣意揮灑,激情奔放,形容是流動的音樂,是舞者的奔放,這些都要由圓筆產生圓線條來呈現,這樣草書圓轉靈活,富於動感,書法史上草書草書大家如唐代懷素、明末清初的傅山都是圓筆的代表,尤其是傅山,其圓筆用到極致。圓轉用筆速度更快,節奏更加流暢,有連綿不絕的草勢。而方筆,形式單一,不易寫書多變的點畫,我想這就是傅山多用圓筆的原因吧。
  • 顏真卿、懷素及趙松雪三人,誰的成就更大?
    那麼,以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顏真卿、懷素和趙松雪三個人相比,誰在書法上悟性更高呢?第一,研讀字帖以趙松雪為尊。就書法悟性的各個領域相比較,如果是單就研讀字帖這一塊來說,那麼應該是趙松雪的悟性最強。趙松雪生活在元代,當時王羲之筆法的傳承體系已經斷裂,就連書法真跡也已基本亡佚。
  • 王羲之、蘇軾、米芾行書春聯來了!
    文化提升品位,閱讀改變生活 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 教育 行書·王羲之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畫像中國書法從宋朝開始,聚焦於一群文化精英身上,他們普遍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重任感,書法藝術被定位為「文娛」「雅玩」,「要之皆一戲」「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米芾)趙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樣玩下去,中國書法可能要沒落
  • 米芾晚年的行書名品,你看不懂的不一定是「醜書」!
    我們今天談米芾的一幅字,這件作品就是《研山銘》。這幅字被譽為書法史上最著名的「醜書」,一般人很難看懂。其實,「八」只不過是一種虛指,「八面出鋒」的意思是說用筆的豐富程度,我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當中分析過王羲之的《喪亂帖》,這件《喪亂帖》,用筆就極為豐富,一個字多的時候能換面10多次,而米芾則得王羲之筆法之多變,這也是他書法豐富性高於時代的一個原因。
  • 唐伯虎書法真跡,臨摹王羲之《蘭亭序》,筆法行雲流水真好看!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們一起聊聊中國的書法文化,說到書法大家會想到書聖王羲之這樣的著名書法家,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很多書法者的稱讚,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臨摹學習王羲之的書法,而在我國的古代除了王羲之外還有很多著名書法家
  • 米芾書法高清大圖30幅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勳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年。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 王羲之所用的「打點」筆法是什麼意思?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用筆的多樣性。幾乎從其筆法中任取一點並發揚光大,就可以化成一個書家流派。比如說懷素的用筆,就是從王字中細而挺的線條發展而成的,它需要用胳膊帶動手腕手指來書寫。那麼,王羲之在起筆時最常用的筆法是什麼呢?
  • 米芾晚年之作《德忱帖》,高清放大欣賞,字體寫出書法藝術美!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會想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還有的書法愛好者喜歡鍾繇的楷書,鍾繇所創的楷書那也是非常的經典
  • 米芾10幅新作問世,這字轟動了整個書法界,美的讓人心醉!
    如果從近1000年的書法史上選出一位影響力最大的書法家,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是米芾。從北宋開始,到了南宋,幾乎所有的書壇大師都曾學過米芾,包括了徽宗趙佶和高宗趙構以及後來的張即之等人!在近1000年的書法史中,米芾的書法不是意境最高,也不是最具開創性的,但是論及技法的豐富性,米芾則當仁不讓。米芾說自己寫字乃是「刷字」,「八面出鋒」,很多人不理解。其實這是晉人筆法的一部分,毛筆是一個錐面,若是談到筆鋒轉換的方向,則是有無窮個方面,米芾的「八面出鋒」乃是指自己用鋒的豐富性。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王羲之真跡在遼寧問世,這字差點被燒掉,如今僅剩10頁!
    如果從中國書法史上選出一個最具影響力的人,那麼這個人一定會是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繼往開來的宗師級人物,也可以說是「帖學」的鼻祖。《王羲之一門書翰》智永家傳得其筆法,而成時代翹楚,虞世南得其衝淡之貌,而成為唐代魁首,米芾得其多變,撐起了整個宋朝
  • 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
    今天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在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中,王羲之說了這麼一句話:「夫書,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註:全文收錄在《歷代書法論文選》。
  • 王羲之多幅草書帖欣賞-高清大圖可下載收藏 - 藝術泛舟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
  • 米芾說:謝安格在子敬上。看看謝安的書法究竟怎樣呢
    東晉名士,是與王羲之同時代的人,也是王羲之的好朋友,據史書記載,謝安曾經向王羲之請教過書法,那書法水平自然是不低。有兩則有名的與書法有關軼事與謝安有關,一則是說王羲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有一天精心寫了一幅字請謝安點評一下,誰知謝安在字上評語說寫得不好,讓王獻之很傷自尊。
  • 王鐸草書研究第七期:拓而為大,在臨摹中加入個性風採的學習方法
    王鐸在《跋米芾吳江舟中》中說:「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規摹擬,餘為焚香寢臥其下。」「不規規摹擬」,即借用臨摹對象的表現形式展現自我的個性神採。「不規規摹擬」臨書法多出現在王鐸草書軸類的臨作中。
  • 張旭教給顏真卿的這一筆法,為何被米芾稱為「謬論」?
    但是,張旭和顏真卿的觀點卻遭到了米芾的批判。米芾說:「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張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案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案,以對『殿』之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那麼,「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張旭教給顏真卿的這一筆法,卻為何被米芾稱為「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