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實際56式無後坐力炮才是功臣

2021-01-09 網易

2020-12-12 07:10:02 來源: 秋風文史

舉報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當時蘇軍坦克步兵協同作戰。關鍵時刻,我軍一枚小小的反坦克地雷扭轉了戰場上的局勢。從交戰記錄來看,反坦克地雷的確是這場戰鬥中唯一有效毀傷T62主戰坦克的武器,客觀的講反坦克地雷在這次戰爭中的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如果說地雷是那場戰鬥中唯一立功的裝備,這就有些言過其實了,當時除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和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外,我軍還裝備有一款反坦克利器,它就是中國國產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56式無後坐力炮可發射多種類型的彈藥,在使用殺爆榴彈時,最大射程為6500米,彈片有效殺傷範圍約150平方米,當發射旋轉破甲彈時,直射距離近400米,最大破甲厚度約120毫米。而發射微旋破甲彈時,直射距離約600米,最大破甲厚度可達180毫米。由於其原型美國M2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誕生於40年代中期,因此其針對的主要是二戰後期的中型坦克,如T34/85、黑豹等,面對戰後出現的T54/55和T62坦克則明顯力不從心。從基本參數可以看出,56式無後坐力炮根本無法擊穿T62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其與當時的56式火箭炮仿製自蘇聯RPG——2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不過身為火炮,其相對的火箭筒而言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最明顯的一點,就在於56式無後坐力炮擁有更遠的直射距離,這對反坦克作戰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五56式火箭筒的一大缺點就是在於其射程較近。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事實上,自二戰德國「鐵拳」火箭筒誕生以來,似乎就在持續不斷的增加這類武器的射程,早期增加射程,主要是為了確保發射人員不會被火箭筒自身損傷,例如二戰期間的鐵拳30火箭筒射程只有30米,在使用時無異於讓士兵與坦克同歸於盡,直到鐵拳60出現後才勉強讓射手有了生還的可能。戰後誕生的RPG——2居然在射程上已經超過二戰後期的鐵拳60,但這依然不能滿足蘇聯軍隊的需求。事實上,RPG——7相比RBG——2的一個重要改進之處,就在於大大增加了武器的射程。蘇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發射人員處於相對更安全的位置。當然,RPG——7將射程進一步提升至350米,主要是為了保證發射人員不被敵方的輕武器所傷。當時蘇聯要求RPG——7的最大射程至少要超過AKM突擊步槍的有效射程300米。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珍寶島衝突期間,我軍雖然還沒有RPG——7這樣成熟的反坦克武器,但無後坐力炮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軍反坦克武器在射程上的嚴重缺陷,其甚至可以從600米的距離上開火,這使炮手可以相對更加從容地對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當然,你可能會說都打不穿T62坦克的前裝甲,那麼能在遠距離開火又有什麼意義呢?需要說明的一點,T62坦克並不是當時蘇聯方面唯一的參戰武器,無論T62坦克有多麼的堅堅不可摧,坦克永遠不可能脫離步兵掩護,而單獨作為進攻的矛頭,即便在機械化軍隊中,也無法脫離步坦協同這個基本前提。作為當時蘇軍機械化步兵的核心載具,戰場上出現更多的反而是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面對這樣的輕裝甲目標,我軍的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完全沒有任何壓力。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969年3月15日上午9時30分,我軍無後坐力炮排的兩個班,攜帶2門56式無後坐力炮登島參戰,在登場激戰中,我軍共取得了擊毀敵人裝甲車6輛,炸癱敵人坦克1輛的優異戰績,這其中多數為56式無後坐力炮的功勞。我們應該承認,地雷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打亂了敵人的陣腳,但必須要看到的是,大量毀傷敵伴隨裝甲車輛,也是迫使蘇軍被迫撤回的重要原因之一。裝甲車的較大損失,勢必會影響到蘇軍的步坦協同,試想即便當時那輛T62主戰坦克沒有「踩中」地雷,只要BTR60裝甲輸送車被我軍消滅殆盡,主戰坦克勢必將被孤立,甚至會被我軍反坦克火力所包圍,在沒有伴隨步兵的掩護下,我軍的反坦克武器將擁有機會從敵坦克相對薄弱的側後方向對其發起致命打擊。當時真正令我方感到擔憂的並非是已經大量服役的T62。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早在珍寶島衝突爆發兩年前,劃時代的T64主戰坦克,就已經開始進入蘇軍部隊服役,與T62大量繼承自T54/55不同,T64主戰坦克的事情完全可以視為一場革命。面對這樣的對手,我軍當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先後研發了包括82毫米無後坐力炮、69式火箭筒及紅箭73反坦克飛彈在內的一大批新型的反裝甲武器。今天無後坐力炮在大多數國家的軍隊中,已經被火箭筒和反坦克飛彈取代。當前,我軍正不斷提升基層單位的火力,隨著新型火箭筒榴彈發射器的不斷加入,我軍對於無後坐力炮的需求已經大大減弱,但作為一種用途廣泛且成本低廉的多用途武器,無後坐力炮至今仍然在一些特殊場合中發揮著餘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珍寶島的歷史錯覺:T-62坦克裝甲很厚?其實和59式差不多
    珍寶島:我軍火箭筒打不穿T-62坦克裝甲 關於珍寶島之戰,特別是繳獲T-62坦克的歷史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按照傳統的說法,我軍當時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包括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56式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火箭筒等等,都不能有效擊穿T-62的正面裝甲,極大刺激了中國坦克和反坦克技術的大發展
  • 1962年的中印之戰解放軍手中的大殺器:75毫米無後坐力炮
    1962年的中印之戰,發生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喇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地區,這裡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 對解放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多數重武器,比如大口徑火炮根本無法運到前線,所以整個對印之戰,解放軍邊防部隊事實上是在缺少重武器支援下打的,並且還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 當朝鮮戰場上美軍看見我軍使用的52式炮,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對我們之後幾十年的武器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就介紹一種被我軍大量仿製,並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武器:52式57毫米無後座力炮。52式57毫米無後座力炮1943年底,因為對於德軍坦克的劣勢,美軍開始研發一種單人用的反坦克武器,最初設計口徑有105毫米和57毫米兩種,在充分測試後,57毫米的勝出,這就是之後的M18型57毫米無後坐力炮。
  • 激戰珍寶島:解放軍如何打敗武器先進的蘇聯入侵者?
    作者:Agvensome 1949年建國後,中國和蘇聯曾經有一段很好的蜜月期。後來中蘇關係急劇惡化後,雙方頻頻發生邊境領土糾紛。1969年3月,中蘇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上還發生過一段持續十幾天的武裝衝突,此戰被稱為珍寶島衝突。這場衝突以雙方宣布和平停戰告終。
  • 珍寶島戰鬥中的毛澤東:我們有百萬軍隊和數億人民,我們誰也不怕
    中蘇珍寶島之戰的前因中蘇之間發生的這場突如其來的衝突,要從兩國關係大的歷史背景上來分析。20 世紀 60 年代,中蘇之間的矛盾因蘇聯催逼中國償還債務、撤走全部在華專家而日益表面化,但是中國並沒有屈服。我方裝備的 75 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85 毫米加農炮和 56式 40 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破甲能力偏低,無法從正面擊穿蘇軍最新式的T-62 主戰坦克,我軍卻打敗了蘇聯邊防軍,取得了珍寶島自衛反擊的勝利,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無後坐力炮發展簡史:美國師傅領進門 蘇聯師傅搬石頭砸了腳
    中國對這些無後坐力炮的性能非常滿意,不僅用來在朝鮮戰場上打擊美軍坦克和火力點,還進行仿製,以裝備當時缺乏先進武器的中國軍隊。題圖從上到下分別為:56式、56-1式、56-2式75mm無後坐力炮。由於中國第一批國產無後坐力炮是美國相關型號的仿製品,因此不妨說一下美國研製無後坐力炮的歷史。1943年,美國陸軍裝備了M1型60mm反坦克火箭筒,美軍稱其為「巴祖卡」。
  • 中國無後坐力炮變遷史
    ,並在1952年獲得了成功,為了能夠有效區分兩者,在稱呼時會分別稱呼其為52式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改進工作在1956年完成,因此也被稱為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原型52式無後坐力炮相比,主要是將開閂槓桿移到了又握把上,方便炮手進行操作。 56式無後坐力炮總共有三個型號,除了基本型之外,還有56-1型無後坐力炮和56-2型無後坐力炮。56-1式無後坐力炮的特點是可以將火炮身管和藥室拆開,在戰鬥的時候快速組裝,但是因為存在漏氣問題,最終沒有大規模進行生產。
  • 對越作戰解放軍步兵的經典武器---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
    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7年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在仍有裝備部隊。它同時取代作為營屬炮的52式57mm無後坐力炮和作為團屬炮的56式75mm無後坐力炮,被取代的兩種火炮分別是仿製美國M18型57mm無後坐力炮和M20 82mm無後坐力炮的產品。
  • 炸飛坦克的RPG:到底是火箭筒,還是無後坐力炮,傻傻的分不清
    而無後坐力炮則明顯不一樣,無後坐力炮的炮彈是依靠它的發射藥在無後坐力炮發射筒內燃燒產生壓力把炮彈打出發射筒的。它配備的發射藥會在發射筒內瞬間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火藥燃氣,一方面推動彈頭髮射前進,另外一方面則向發射筒後部噴出,以抵消推動彈頭前進的那部分火藥燃氣的後坐力,它在發射時後坐力非常小,故而得名無後坐力炮。
  • 槍火:源於兩山輪戰血的經驗,我軍普及槍掛榴彈的曲折歷程
    當時的56式半自動步槍、56衝鋒鎗,槍口設計都並沒有自帶槍榴彈發射功能;因此在發射槍榴彈之前,首先要裝上67式槍榴彈的發射具,然後槍榴彈才能裝上槍口。 在發射的時候,射手一定要把槍膛內的實彈退出來;換上專用的大裝藥量空包彈——否則用實彈去發射67式這樣沒有俘彈器設計的老式槍榴彈,結局就是大概率一槍直接打爆彈藥,搞出槍毀人亡的事故。
  • 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對越反擊之神器,性能超越老大哥同級產品
    他所操作的就是一門65式82mm無後坐力炮,這是一種連屬火炮,炮身重21.5公斤,炮架重7.5公斤,炮班由6名戰士組成,這種炮發射殺傷榴彈是時最大射程超過1700米,還可以發射破甲彈打擊敵方裝甲目標。最初65式無後坐力炮僅採用臥姿射擊,1967年研製開發出了新型三腳炮架,可根據地形選用跪姿或臥姿射擊,也可採用肩扛射擊方式。65式研製成功後,還曾改進定型了65-1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這實際上是傘兵版本的65式無後坐力炮,可以拆分進行長途運輸。
  • 黑龍江寶清縣有座珍寶島烈士陵園,我們來向這些英烈們致敬!
    在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核心,北大荒腹地,有著「四山一水四分田,半分蘆葦半草原」之稱的雙鴨山市寶清縣城東2公裡處,撓力河東岸,萬金山南麓,座落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這座陵園始建於1969年,專門為紀念珍寶島自衛還擊戰而建造的,安葬著在戰鬥中犧牲的五位戰鬥英雄和六十三位烈士
  • 差點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珍寶島衝突,我軍不畏強權,寸土必爭
    它兩頭狹中間寬猶如中國古代所用的元寶,因此得名珍寶島。在這個不到1平方公裡的小島上,中蘇之間曾經爆發過一次震動西方世界神經的戰爭。這場戰爭被西方世界稱之為極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滿清入主中原後採取閉關鎖國愚昧百姓的政策,吏治敗壞、軍隊迅速腐化墮落,讓西方列強迅速就擊垮了這個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
  • 豆戰車的繼任者,日本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世界獨一份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總結二戰、韓戰的經驗,開始積極投入自行無後坐力炮的研發。在當時日本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條件研發先進坦克,為了獲取基本的反坦克裝備,這才把重點放在技術要求更低的自行無後座力炮上。60式無後座力自行火炮1960年,自行無後坐力炮設計定型,被命名為60式無後坐力炮。
  • 珍寶島兩位戰鬥英雄,一位以正團職轉業,另一位是副軍級幹部
    前言珍寶島,中俄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我方一側的一個小島,面積僅有0.74平方公裡。雖說珍寶島不大,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這裡卻因為一場大戰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當時蘇軍依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企圖將珍寶島佔為己有,並出動大批坦克裝甲車,對我國邊防部隊發起猛烈進攻。危急時刻,我軍奮起反擊,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最終擊退了來犯之敵。在這場戰鬥中,我軍湧現出了一大批英勇無畏的戰鬥英雄,其中孫玉國和冷鵬飛就是著名代表。
  • 珍寶島之戰被繳獲,蘇聯T-62主戰坦克性能如何?
    T62坦克應該算是二代坦克的巔峰之作,原本只是作為應付美國M60A1坦克應急產物,沒想到蘇聯T64(432工程)出來後毛病太多,最終不得不繼續生產T62,一直到T72投產才最終停產,生產數量高達2萬多輛,成為蘇聯一款名副其實的主戰坦克,下面就來具體介紹這款坦克 冷戰期間,當時和美國交好的伊朗裝備的一輛
  • 中印戰爭我軍唯一被俘士兵:被砍斷雙腿做肉盾,死前高呼勝利!
    文/哈克1962年11月16日4時,我軍某邊防團單位對印軍佔據的07號高地實施了猛烈的炮擊。長達40分鐘的炮擊過後,6連連長王傳斌領著全連迅速推進至07高地前沿。身為炮兵5班班副的方純德,則扛著一門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跟在尖刀班身後突擊。
  • 國產火箭筒配「雲爆彈」,900枚鋼珠凌空炸射,15半徑內無差別殺傷
    比如,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俄制RPG-7火箭助推榴彈與AK-47齊名,憑藉著超強的反裝甲實力和性價比優勢,贏得了"火箭筒之王"的美譽,被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仿製。中國軍工專家為了進一步增強這款裝備的"反步兵"殺傷效果,為國產69式40火箭筒專門研製出一款"雲爆彈"—— 跳炸鋼珠彈。據悉,類似於鋼珠地雷,這款跳炸鋼珠彈命中目標後會凌空炸射出900枚鋼珠,在15米半徑內具有無差別殺傷性。
  • 【軍武次位面】01:共和國戰史·珍寶島衝突
    當蘇軍見到我邊防人員不僅繼續在珍寶島上巡邏,而且不斷增加巡邏兵力後頓感事情不妙,與我方第一巡邏組邊防戰士對峙後首先開火。攝影兵彼得羅夫在拍攝這張照片幾分鐘後在雙方的交火中喪生。我方在衝突時一直認為上校是被我軍炮火擊斃在指揮所中。但是根據蘇方記載,該上校身在被我方俘獲的545號坦克中,所以這種說法顯然不是很靠譜。另外兩種說法比較接近,一種是上校的座車被炸斷履帶後,他從車底的逃生艙口出來後在撤回蘇方的途中被炮彈擊中,另一種是下車後被我軍神槍手擊中心臟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