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戰車的繼任者,日本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世界獨一份

2020-12-17 丹書戰史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總結二戰、韓戰的經驗,開始積極投入自行無後坐力炮的研發。在當時日本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條件研發先進坦克,為了獲取基本的反坦克裝備,這才把重點放在技術要求更低的自行無後座力炮上。

60式無後座力自行火炮

1960年,自行無後坐力炮設計定型,被命名為60式無後坐力炮。它的作戰任務並非和坦克部隊正面硬戰,而是以無後座力炮發射破甲彈、碎甲彈,執行隱蔽的狙殺任務,不管成功與否,都堅持打了就走的戰術。

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60式就放棄了裝甲防護,走上了一條小尺寸、高機動的道路,成了新一代的豆戰車。

吉普車載無後坐力炮

60式採用一個小尺寸裝甲底盤,五對小直徑負重輪,動力艙在後,主動輪在前。採用一颱風冷柴油機,最大行駛速度55千米每小時。

火力為兩門並排布置在車體右側的106毫米無後坐力炮,該炮仿製自美軍的M40無後坐力炮;炮管長3.4米,重220千克。火炮上方有一挺12.7毫米機槍,不過這挺機槍主要功能不是自衛,而是用來給火炮測距,當發現目標後,通過機槍打出一個點射,觀察彈著點,然後再發射無後坐力炮。

搭載M40火炮的M50

之所以這種布置,主要還是無後坐力炮天然的缺陷。該炮雖然最大射程達到了7678米,但是在反坦克作戰中,最大射擊距離只有1100米,它的最大破甲深度只有300毫米,發射火光大,而且裝單手需要下到車後裝填炮彈;在實戰中,基本只有一次開火機會,因此需要儘可能一擊必中。

在發現目標之後,先用小直徑立體測距儀大致測出距離,火炮進行大致瞄準,然後通過機槍表尺開火,準確判斷距離,炮手根據彈著點的引導快速調整火炮,先打出一發炮彈,繼續觀察炮彈彈著點,如果準確則立即發射第二發炮彈,如果沒有命中則適當修正再發射。無論如何兩發炮彈打完了,車組就需要快速撤離,不然反擊火力很快就覆蓋過來了。

M60自行無後坐力炮

火炮可以通過液壓機構升高半米,這樣就能躲在灌木叢等隱蔽物後面開火了。火炮升起時,左右射界各30°,高低射界-15°~+25°;火炮降下時,方向射界左右各10°,高低射界-5°~+10°。車內備彈10發,在車尾兩個彈藥箱內各放4發,車體右側一個蓋板下存放2發。

裝甲防護很弱,同時採用鉚接和焊接工藝,厚12毫米,無三防裝置,無兩棲能力,但是可以更換雪地履帶,寬60毫米,加大接地面積。

M60自行無後坐力炮

採用3人車組:駕駛員、車長兼炮手、裝填手。車身比較狹窄,全車長4.3米,寬2.2米,高1.59米,和一輛普通家用車大小差不多,車內結構比較擁擠。

其實對於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來說,它只是滿足最基本的反坦克火力,比單兵火箭筒要強一些,在70年代複合裝甲開始普及後,它那可憐的穿甲能力就捉襟見肘了,好在日本是一個島國,本身也沒有坦克入侵本土的風險,這樣一款車輛湊合一下還能夠用,總共生產了525輛,據說現在還有少量在役。

M60自行無後坐力炮

其實日本並非沒有想過改造升級60式,曾有計劃取消無後坐力炮,改為反坦克飛彈,但因為70年代的反坦克飛彈性能不太好,發射後需要車輛停在原地瞄準制導,很容易就成了靶子,還不如無後坐力炮方便,因此該計劃不了了之。

相關焦點

  • 中國無後坐力炮變遷史
    ,並在1952年獲得了成功,為了能夠有效區分兩者,在稱呼時會分別稱呼其為52式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52式57毫米無後坐力炮主要改進了三腳架,以減輕全炮的重量。改進工作在1956年完成,因此也被稱為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原型52式無後坐力炮相比,主要是將開閂槓桿移到了又握把上,方便炮手進行操作。 56式無後坐力炮總共有三個型號,除了基本型之外,還有56-1型無後坐力炮和56-2型無後坐力炮。56-1式無後坐力炮的特點是可以將火炮身管和藥室拆開,在戰鬥的時候快速組裝,但是因為存在漏氣問題,最終沒有大規模進行生產。
  • 日本豆戰車皮薄易損毀,義大利更誇張,《坦克世界》帶你都玩遍
    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美軍的謝爾曼坦克時,日軍坦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甚至在一次戰役中,美軍的一輛坦克向日本的豆戰車發射了一枚炮彈,結果他們發現日軍坦克並未爆炸,這讓美軍非常驚訝,而在戰後他們才發現這發炮彈直接貫穿了日本坦克,而在萬裡之外的歐洲戰場上,義大利同樣也擁有一款豆戰車,那麼日本和義大利的這兩款豆戰車哪家更強呢?
  • 對越作戰解放軍步兵的經典武器---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
    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7年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在仍有裝備部隊。它同時取代作為營屬炮的52式57mm無後坐力炮和作為團屬炮的56式75mm無後坐力炮,被取代的兩種火炮分別是仿製美國M18型57mm無後坐力炮和M20 82mm無後坐力炮的產品。
  • 美國M50「昂圖斯」反坦克炮,六管無後坐力炮看似兇猛實則戰五渣
    1956年10月的最後一天,美軍四等人海軍陸戰隊終於接收到了自己的第一批M50「昂圖斯」自行反坦克炮,其實這款被美軍稱之為「小東西」(昂圖斯直譯過來就是這個意思)的裝備早在1953年就被定型了,因為美國陸軍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後放棄了這款看似兇猛的裝備,他們認為一門能發射動能穿甲彈的長身管高膛壓坦克炮比低膛壓的無後坐力炮更能應對未來的威脅
  • 中國無後坐力炮發展簡史:美國師傅領進門 蘇聯師傅搬石頭砸了腳
    52式無後坐力炮還配發了殺傷榴彈,卻沒有配備燃燒煙霧彈和榴霰彈。據中國方面的消息,在韓戰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57mm無後坐力炮擊毀了60多輛坦克、裝甲車。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戰績是指使用繳獲的M18,還是國產的52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經常使用這種輕型無後坐力炮。圖為活躍在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無後坐力炮小組。
  • 炸飛坦克的RPG:到底是火箭筒,還是無後坐力炮,傻傻的分不清
    而無後坐力炮則明顯不一樣,無後坐力炮的炮彈是依靠它的發射藥在無後坐力炮發射筒內燃燒產生壓力把炮彈打出發射筒的。它配備的發射藥會在發射筒內瞬間劇烈燃燒,產生大量火藥燃氣,一方面推動彈頭髮射前進,另外一方面則向發射筒後部噴出,以抵消推動彈頭前進的那部分火藥燃氣的後坐力,它在發射時後坐力非常小,故而得名無後坐力炮。
  • 1輛虎式能否打贏100輛94式豆戰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它的裝甲厚度為8-12毫米,全重僅3.45噸,裝備一挺6.5毫米機槍,1937年後的型號裝備7.7毫米機槍,備彈1980發,動力32馬力,最大時速40公裡。 最終魏特曼裝甲排擊毀60輛蘇軍坦克,自身5輛虎式無一損失。
  • 實際56式無後坐力炮才是功臣
    不過如果說地雷是那場戰鬥中唯一立功的裝備,這就有些言過其實了,當時除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和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外,我軍還裝備有一款反坦克利器,它就是中國國產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為什麼日本會多出一種名為「豆戰車」的坦克?到底什麼是豆戰車?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日本坦克,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小。也稱呼其為豆戰車。確實,如果對比歐美坦克的話,日本坦克的體型確實過於小巧,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不過即便如此,日本的九五式輕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舊是當時主流輕型坦克的。那麼所謂的豆戰車到底是什麼?這些被稱呼為豆戰車的坦克,又是怎樣被發展出來的呢?
  • 越戰大放異彩的「豆戰車」,配6門炮,卻因「不務正業」被下崗
    現代主流坦克的主炮口徑在105毫米至120毫米之間,通常只有1門主炮,搭載在旋轉炮塔上。而在上世紀50年代,美軍研製了一款搭載6門106毫米火炮的戰車,它就是M50"昂圖斯"無後坐力自行反坦克炮。M50"昂圖斯"無後坐力自行反坦克炮在1953年就已定型,採用與M56一樣的底盤,戰鬥全重僅8.6噸,全長只有3.38米,寬2.6米,這個長度尺寸還不及豐田雅力士和本田飛度的車長。搭載汽油發動機,最大速度為48公裡/小時。6門106毫米炮與骨架式炮架連接在一起,車體左右各3門,炮架又與車體中後部的旋轉炮塔連接在一起。
  • 美軍大規模採購「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將成為排級標準裝備
    10月15日,美國陸軍武器官員宣布已經與薩博·博福斯動力公司(Saab Bofors Dynamics)籤署一份價值8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83億元)的合同。這筆款項用於採購薩博最新型號的84mm無後坐力炮,這是一種能夠有效打擊土木工事和裝甲車輛的武器。
  • 為何日本會有一種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豆戰車到底是什麼?
    的確,如果與歐美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確實太小了,與二戰爆發時的主流坦克相差甚遠。但即便如此,日本的95式輕型戰車等輕型坦克,在噸位上仍是當時輕型坦克的主流。那麼所謂的豆戰車是什麼呢?這些被稱為"豆戰車"的坦克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 1962年的中印之戰解放軍手中的大殺器:75毫米無後坐力炮
    其實不外乎是手榴彈、迫擊炮、40火簡筒、噴火器和無後坐力炮這麼幾種。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這種步兵近戰利器誕生於二戰時期,這一領域美軍走在了前列,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無後坐力炮最早便是仿製於美式武器,主要有兩個型號,分別是美制52毫米M18無後坐力炮和75毫米M20無後坐力炮。
  • 亞洲大國研發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至今老兵不死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近日有網絡消息顯示,亞洲某個大國開始逆向研發目前世界最好的無後坐力炮古斯塔夫)近期有網絡消息顯示,亞洲某個大國似乎看中了瑞典的古斯塔夫系列84毫米無後坐力炮,這個亞洲大國的無後坐力炮研發老牌企業最近正式開始逆向研發古斯塔夫系列84毫米無後坐力炮。
  • 美軍裝備全球最小無後坐力炮,重量14公斤單兵肩扛使用
    並不知道還有一款「古老」的反坦克武器:無後坐力炮。這種武器使用的年代估計與火箭彈一樣久遠,但是無後坐力炮的威力大於火箭彈,但是其便攜能力不如火箭彈,必須車載使用或用於陣地防禦作戰,但是其射程可以達到1000米。中東戰爭中,無後坐力炮的使用最為平凡,是火箭彈使用量的2倍還多。
  • 詳解美國核火箭筒,採用無後坐力炮發射,堪稱最小核彈
    585 戰後局勢的動蕩 在冷戰時期,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開始在德國形成對持局面,當時美國認為,西德部署的武器和兵力很難快速的抵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而北約軍隊如果在蘇聯軍隊入侵之後很難及時的機動支援,為此美國決定研發一種在二戰中大顯身手的武器-核武器的小型版本用以在邊境每隔數公裡部署一個來防衛蘇聯入侵,這款武器就是戴維·克羅克特核火箭無後坐力炮
  • 抗美援朝松骨峰阻擊戰,望江廠生產的無後坐力炮,幫助中國人民志願...
    危急關頭,望江廠受命負責批量生產57毫米無後坐力炮,以最快速度交付給志願軍前線部隊。57毫米無後坐力炮以美軍M18無後坐力炮為母型進行仿製,擁有良好的精度和機動作戰能力。新中國成立初期,鍛造炮身的鋼材稀缺,57毫米無後坐力炮也因此一直沒有大量裝備部隊。
  • 大刀、山炮、無後坐力炮,這三件傳家寶見證英雄部隊成長
    1938年1月28日,該旅前身泰西抗日自衛團司令員張北華、政治部主任遠靜滄率領60名精幹隊員,夜襲泰安市界首車站。趁夜深之際,隊員們用大刀砍死8名酣睡的日軍,接著又斃傷由界首車站前來增援的日軍10餘人。
  • 圖說:RPG Cv-75訓練器材 看似火箭筒卻發射子彈 模擬無後坐力炮
    RPG-75是蘇聯研製,由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輕型無後坐力炮,口徑68mm,一次性使用。國內很多介紹文章都把RPG-75稱為火箭筒,其實它與RPG-7一樣都是無後坐力炮,之所以這樣說,本文後面會詳細介紹。RPG Cv-75並不裝填炮彈,而是裝填.32 Auto手槍彈,專門用來訓練。
  • 對決太平洋:M4坦克面對「送人頭」的97式豆戰車,照單全收
    而日本的坦克研發其實在1920-1930年代還是緊跟世界潮流的,不過由於工業能力的限制,逐漸開始落伍,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的前蘇聯坦克部隊,讓日軍感受到了裝甲部隊的巨大威力,於是想要大量生產已經於1938年開始裝備的97式坦克,組成更多的坦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