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300多年之前,我們國家出了一位大文學家,叫屈原。提起屈原來呀,那真是家喻戶曉,可能我們都讀過他的作品。他最著名的作品《離騷),還有許多詩歌都流傳至今。不但如此,他的品格和為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屈原一輩子正直不阿,心口如一,而且他從小時候起就非常注意培養自己的品德。有一個傳說,是說屈原小時候挖井的故事。
屈原小時候非常愛乾淨。每天早晨起來,就讓姐姐幫著他梳頭、洗臉,打扮得乾乾淨淨。等稍微大了點之後,屈原每天就跑到小溪邊上梳頭洗臉,有的時候還洗頭髮。天天都是這樣,可是屈原老覺得心裡缺點什麼似的。有一天,梳洗完了之後,屈原就座在小溪邊上發愣,忽然有個想法飛到他腦子裡來了:這個溪水,只能夠洗掉臉上的灰塵,而照不見心裡的汙垢。嗯,要是有這麼一口井,這個井水呀,不但把臉上的髒東西都洗掉了,更重要的還能把心裡的壞東西也都照出來,那該多好啊!想到這兒,他扭頭就往家裡跑。到了家裡,翻箱倒櫃,最後找到了一把小鐵鋤頭,就奔他們家不遠的三星巖山上跑。
到了半山腰,他左找右找,找了一塊合適的地方,然後搶起小鐵鋤就開始在這兒挖井。挖呀挖呀,由於他年齡太小,挖了一會兒,就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氣。他又挖了一會兒,汗就從他臉上唰唰往下流。可是小屈原並沒有怕困難,接著挖。就這樣挖了兩天,才挖了不大的一塊地方,這井深也只有一尺來深。這天,從山上走下來一個白鬍子老人,那白鬍子老長老長的。這位老人是山神爺爺變得。山神爺爺這兩天一直在看著小屈原挖井,覺得這孩子幹勁挺大的。所以,今天就走到他面前,問他:「哈哈,小屆原哪,你是不是在挖井啊?」「是的,老爺爺。」小屈原實事求是地回答老爺爺。「哈哈,那溪水裡不是有水嗎?你還挖井幹什麼呢?」「啊,那溪水呀只能夠照臉,不他看心。我想挖個井,又能照見臉,還能夠看到心,那多好呀。」
「哈哈,好孩子,有志氣。不過呀,你選擇井的位置不對。」說著說著,只見這老人嗡念了一首詩,然後又教給小屈原怎麼選擇正確的挖井位置,就走了。小屈原心可靈了,一點就透。第二天,他就又跑到巖上,用老人教給他的辦法重新選擇了一個位置,又開始不地挖井了。挖呀挖呀,挖得胳膊都酸了,手上也起繭了,可是他還是不停地挖。就這麼又挖了兩天。可是挖的那個地方天井深跟前兩天那口井一個樣。他姐姐原來以為小屈原去上三星巖是玩去了,現在知道了他每天上山是挖井,也很高興地和他一塊上山,幫助他一起挖。這時候,姐弟倆每天都在這兒挖井。可是挖了兩天,那地方也就有鐵蔗箕那麼大,並深不過就二尺。這一切都被山神爺爺看在眼裡了。
這天,山神爺爺又變成了那位白鬍子老頭兒,送給了小屈原一把鎬頭。小屈原接過來一看,哎呀,這結頭金光閃閃,原來是一把金頭。白鬍子爺爺對小屆原說:「孩子,就這祥不停地挖下去,過不了幾天,你們就可以挖到龍骨石啦。到那個時候,我再幫你們一把。哈哈。」說完,老人就走了。姐弟倆一聽,非常高興。他們就用老人送的這把小金鎬,每天不停地挖呀,挖呀,挖得腰酸背痛。姐弟倆累了就稍歇一會,渴了就喝一點小溪裡的水,餓了啃口乾糧,就這樣不停地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天。這時候,井面也挖大了,井也深了。這天,小屈原搶起小金鎬,使勁地往下一挖,只覺得金光四射,再一看,這井下的石頭是紋絲沒動呀。小屈原一看,又鉚了鉚勁,接著又創了兩下,可這石頭還是紋絲沒動。急的小屈原直想哭。姐姐一看,安慰弟弟,同時又跳到這個井裡,接著搶起鎬頭就挖。可是挖了半天,這大石頭還是紋然沒動。急得這姐弟倆團團轉,就是沒辦法。
這個時候,就從背後傳來一個聲音:「哈哈,孩子們,你們現在就挖著龍骨石了。」姐弟倆回頭一看,噢,不是別人,還是前些日子出現的白鬍子老頭。小屈原就問:「爺爺,什麼叫龍骨石呀?」「噢,原來呀,這個地方有一條老龍,它死了以後就變成了一塊很大很大的石頭,把這個山泉給堵死了,只有有誠心的人才能打開這個泉眼。哈,我看你們姐弟輛呀心地善良,來來來,老爺爺呀幫你們一把。」說完了,老爺爺就接過鎬頭,一鍋下去,巨石崩裂。老爺爺把崩碎的石頭都撿了出來,然後又把鎬頭給了小屈原。小屈原接過鎬頭,只輕輕地一點,哎喲,泉眼開了。只見那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小屈原高興地跑到泉邊,用手捧起泉水來一嘗,又甜又涼。姐弟倆就甭提多高興了。
這件事情讓四周的街坊知道了。於是,他們都紛紛跑上前來表示祝賀,同時又幫助他們把井臺修得又美觀,又漂亮。打這以後,小屈原每天都到井邊,梳完頭,洗完臉之後呀,就用這井水照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心裡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有什麼缺點。一發現有不對的地方,就立刻改正。就這樣,屈原日久天長不斷地改正自己的缺點,不斷地去掉那些不好的習慣,所以最終就成為一個後人敬仰的偉大人物了。你可能會問,「真的有山神爺爺嗎?」當然沒有,這只是一個傳說,可是屈原從小就不斷地改正缺點,不斷地進步,這可是真的。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