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濟南)公共實訓基地,可同時滿足1000名高校學生實習實訓。受訪者供圖
12月10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濟南)公共實訓基地的「5G實驗室」裡,來自濟南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王雪、崔秀蕾,在學習設備調試。實操課程與最先進的通信技術接軌,王雪說,2個月的時間裡專業能力迅速提升,還能與來基地學習的本科院校學生交流、切磋。
在漢峪金谷濟南人力資源產業園,正在建設濟南虛擬大學創新產業園,將成為破解濟南高等教育發展「高校多、名校少」的切口,為駐濟高校學子搭建到世界名校就讀碩士、博士的通道。
2020年,濟南市教育局聚焦項目化推動,多舉措引進資源,服務高校,打造市校融合發展「濟南模式」。
速度5個月時間廠房變「實訓基地」
廢舊的廠房變成了可同時滿足1000名高校學生實習實訓的場地,把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匯聚其中,只用了5個月的時間。
12月10日,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濟南)公共實訓基地,中興協力董事長陳彥彬指著一間間實訓室說,項目能夠迅速落成,來源於濟南教育服務高校的「加速度」。
作為ICT領域人才培養的高科技企業,中興協力為100餘所高校提供專業實訓服務。今年年初,疫情影響了發展空間,中興協力準備撤離濟南到外地建設實訓基地。濟南市教育局知曉後,第一時間了解中興協力的需求並一起實地考察,籤訂共建協議。今年9月,新一代信息技術(濟南)公共實訓基地揭開了蓋頭。「基地還沒建成前,就有很多高校的學生在等著要來實訓了。」陳彥彬說,目前,基地已經接待了包括齊魯工業大學、山東建築大學等在內的15所駐濟高校的6000多名學生。
新一代信息技術(濟南)公共實訓基地的落成是用「濟南速度」服務駐濟高校、學子的一個縮影。如市教育局產業發展處(高校聯絡服務處)處長王志國所說:「只要對高校有利的事情,要幹好還要服務好。」
今年,市教育局聚焦項目化推動,打出了一套市校融合發展的「組合拳」。從印發實施區縣工委牽頭保障、創新能力提升、科創園區建設、優質資源引進、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等五個文件入手,全面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校地企合作新建10個創新綜合體,合作項目達到了80餘項,山東大學等3所高校與濟南市籤署市校合作協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創新虛擬大學助力高層次人才培養
在漢峪金谷濟南人力資源產業園內,正在建設的濟南虛擬大學創新產業園體現著產、學、研一體化。
高校多,名校少是濟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如何為駐濟高校的學子到世界名校就讀碩士、博士搭建一條便捷的通道,為駐濟高校發展提供國際化的資源?是濟南服務高校另一需要破解的問題。王志國介紹,通過考察發現建設「虛擬大學」是用輕資產模式引進國內外高校資源來濟南發展的最優選擇。
10日,濟南虛擬大學創新產業園負責人馬文華通過「全球可移動式智慧課堂(LTD)學習平臺」的演示,對如何不用踏出國門,就能拿到國外名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路徑進行了梳理:跨時區實時互動學習模式可以實現學生與國外高校老師實時上課和對話,「學生有問題寫到紙上,另一方的老師就能解答。」馬文華說。目前,產業園已經吸引了美國史丹福大學、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項目籤約落戶。
「虛擬大學其實不‘虛’。」王志國說,為世界名校在濟南開展項目提供統一的孵化平臺,背後帶動的是技術合作和產業落地。濟南虛擬大學創新產業園實現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權責一致、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模式。
提升「1+1+N」為校地合作打通路徑
在市教育局的推動支持下,齊魯工業大學與梅西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梅西大學海外學習中心,成為市校融合典範。在齊魯工業大學國際合作處副處長邵曉波看來,「城市滋養大學,大學涵養城市。」城市的發展,為高校發展提供堅實的後盾,高校的不斷提升和發展,尤其是科技、智力的發展給城市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市教育局總督學成剛說,市校融合發展關鍵是找到切入點,濟南市推出的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以「一校一案+一張清單+N個重點項目」為核心內容,為校地合作找到了路徑。
目前,濟南高校與城市的融合度顯著增強,市校合作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下一步,市教育局將把「濟南做法」上升為「濟南經驗」,打造市校融合發展的「濟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