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中國近代文壇的裡程碑之作,不僅獲得茅盾文學獎,還激勵了無數的人,教育部更是將其列入閱讀書目,高考曾多次以此為題。
馬雲曾說,他高考落榜時,在火車站買了此書,讀後備受鼓勵,再戰高考。
潘石屹說,自己一口氣將此書連讀7遍。
2015年,《平凡的世界》更是被搬上了熒幕,被翻拍成電視劇。此劇引起了觀看熱潮,讓很多沒有讀過此書的人也知道了《平凡的世界》。
雖然《平凡的世界》廣為人知,但是作者路遙和他的生平經歷卻鮮有人知。
1956年,在貧困的重壓之下,父親把年僅7歲的王衛國過繼給了自己遠在延川縣的親哥哥。
7歲的王衛國,跟著父親走了100多公裡的路。這一路,父親只說去大伯家玩幾天,並沒有說明真相。
幾天後,父親騙衛國說:我去趕集,下午帶你回家。
衛國雖然年少,但是生性敏感,看出了父親想要悄悄回家。於是抄近道來到村口,藏在一棵大樹後面,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
多年以後,衛國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路遙。
路遙大伯家的條件也不好,但還是讓路遙上了小學。但是隨著家境越來越差,伯父伯母反對路遙去上初中。
路遙與家人達成協議:可以不讀書,但是要去參加入學考試。
路遙最終從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當地最好的學校:延川中學。
為了能上學,路遙逃到了縣城。家裡沒辦法,只能每個月給他25斤糧食,但是這些糧食還遠遠不夠。
沒糧食時,路遙就在地裡找野菜、靠同學接濟,憑著一股子韌勁,路遙把初中上了下來。
1969年,升學無望的路遙被趕回老家務農,還當了一段時間的小學老師。
1970年,路遙將得到的招工名額讓給了女友,結果女友卻因路遙的"農民身份"而與其斷交。此事對路遙影響終身。
同年,路遙的處女作《車過南京橋》發表,筆名正是"路遙"。
隨著不斷發表作品,路遙在延川縣開始變得小有名氣。
1972年,路遙被調到延川縣文藝宣傳隊當創作員。次年,路遙以學員的身份被推薦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
大學期間,路遙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對文學創作有了全面的理解。
同年發表了《姐姐》《雪中紅梅》等幾篇出色的短篇小說。
1978年,路遙與北京來的林達結婚。雖然二人的戀愛很美好,但是由於生活習慣和性格上的差異,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形同陌路。
辭世前的3個月,路遙在離婚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夫妻二人最終形同陌路。
為了《平凡的世界》,路遙耗盡了自己一生的心血。6年的時間裡,他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不與人交流,每天寫作十幾個小時。
寫完第一部時,只有廣東的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寫完第二部時,他累得吐血、爬不起來。第三部完成時,他的生命也幾乎被消耗殆盡。
4年後的1992年,路遙與世長辭,臨終前喊的,卻是"爸爸最好,媽媽最親"。
本該給他一個溫暖童年的父母,只給了他一個遠去的背影。這樣的傷痛,讓路遙終生都在找尋故土,尋找夢中的那個"家"。
憑藉著質樸的語言和動人的情節,《平凡的世界》被很多人奉為「精神指南」,至今已累計銷量2000萬冊,如今每年以300萬冊的速度遞增加。如果大家還沒有讀過《平凡的世界》,那麼我要推薦大家讀一讀。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路遙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今天身處困境中的人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本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3冊書原價108元,現在僅需79元,也就是一頓午飯錢,便能從路遙筆下的黃圖高原中獲得力量,對人生的困境多一些思考。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