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的時間是1986年,距離今天已經整整過去了34年,路遙也已經離開人世28年了。
但是《平凡的世界》,與作者路遙的名字一起,至今依然不斷有人在閱讀,在討論。
這部《平凡的世界》和路遙一樣,也依然呈現著兩極分化的口碑,有人熱愛有人鄙夷,有人讚頌有人批判,在網絡上,在現實中,在讀者群的爭議討論中。
我首次讀《平凡的世界》,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記得當時我從好友霞那裡借到了這套書,好友對這套書極其推崇,說你快讀讀吧,太感人了,我都看哭了好幾次。
我回到家,立即讀起來,而且很快就被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吸引了,首先出場的人物就是主角孫少平,他的自尊敏感、他的上進與思考,馬上就黏住了我的目光。
我廢寢忘食,徹夜不眠地讀起來。
當我讀到田曉霞意外死亡,孫少平傷心不已的章節時,我忍不住流下了淚水。
田曉霞的死,可以說是所有讀者的痛。據說路遙寫死了田曉霞以後,也是伏案大哭了一場。
記得當時,我讀完《平凡的世界》以後,就給好友霞寫信,討論這部書的情節,探討路遙為什麼把田曉霞寫死。
霞說,曉霞的死太殘酷了,如果沒有這個意外該多好呀!
美麗可愛大方活潑的田曉霞誰不愛呢?她可以說是《平凡的世界》中最完美無瑕的女性形象,相信也是許多男性讀者的夢中情人。然而,我的思考卻是,路遙之所以把田曉霞寫死,正是因為田曉霞的完美。
是的,曉霞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帶有一絲世俗之氣。這樣的女孩,那樣的家世出身,如果真的和平民打工少年孫少平走到了一起,對於世俗觀念來說,無異於一場地震,也絕對不是那個年代現實生活中會真實出現的場景。
如果曉霞沒死,依照她的思想情感,是一定會和孫少平在一起的。然而,如果真是這樣,《平凡的世界》就不是現實主義小說,而是一部通俗愛情故事了。
所以,作者路遙塑造了這個完美的理想女性形象,卻又必須親手把她寫死,只因為她的完美和不現實。
《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現的風土人情與社會現實,那個年代的飢餓與貧困,八十年代的各種文化思想浪潮,已經離今天的年輕人很遠很遠了。也因此,有些年輕人在翻了幾頁小說以後,就大搖其頭,說這部小說不就是窮diao絲與白富美的俗套愛情故事嗎,作者的小說語言也不好,不明白這部作品為什麼會獲得茅盾文學獎,為什麼會這麼出名。
誠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確存在一些局限性,然而瑕不掩瑜,說《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確配得上,說它是一部文學名著,也不為過。
有的人,拿路遙和託爾斯泰比,拿《平凡的世界》和《戰爭與和平》比,確實,路遙的小說離託爾斯泰的名著還差不少的距離,但是,放眼世界文學圈,能與託翁比肩的又能有幾人?
路遙用十年的辛苦與心血,用他對文學的瘋狂與執著,拼盡生命為讀者奉獻了這樣一曲生命之歌,一部閃耀著理想和現實光芒的小說,已經足夠了。
有多少出身貧窮出身農村的青年人,有多少遇到困難挫折的困頓卑微的你我他,曾經受到《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少安的奮鬥激勵,從而沒有消沉頹廢下去,而是不斷努力奮勇向前,追求到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呢!
追求卓越的人在追夢的路上不斷地體驗著輝煌,而甘於平凡的大多數,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鑄造踏實的人生。
而在某個黯淡的夜晚,某段失意的時間裡,《平凡的世界》,如一團火,一束光,曾經(或正在)撫慰著你的心田,閃耀在你前行的路上。
因為你的分享、點讚、在看
我的生活更美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