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是《玉堂禁經》核心的內容,是重要的部分,就逐字逐句的解釋分析。
「夫用筆之為體,不可專執;用筆之勢,不可一概」。
譯:書法用筆的規矩,不能固執;用筆的式樣,也不可以千篇一律。
泥古是師古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要麼不入古,要麼出不來。能師古而出,才是正道。所以才說「書法」要有變通,不可專執,不可千篇一律。
「雖心法古,而制在當時,遲速之態,資於合宜」。
譯:雖然核心是師法古人,但形質還是存在時代的差異,快慢的勢態,運用要合適、恰當。
制,是形質,像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都是因時而出。不同的環境,不同應用目的,選用形質也不一樣。民國以前,書法是實用的技能。到今天別說軟筆,硬筆也快要用不到了。今天的書法自然也不會以使用為目的。這也可能是當今小楷能寫好的人少的一個原因。
「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
譯:差不多的筆法,點畫中有八體,全部在「永」字裡。
這裡的八體,並不是八種筆畫。曾經有人疑問,「永」字八法裡為什麼沒有橫折的筆畫?說起來橫折是一個複合筆畫,只是「勒」法與「弩」法組合生成筆畫,並非沒有。
同豎鉤一樣,用「弩」法與「趯」法組合運用就能產生,況且,八法是說運筆法,並非筆畫的形態,所以不用單列出來。
「側不得平其筆」,
譯:側不得使筆平淡無奇,
側,向旁邊歪。平,在此是平平的意思。
點這種筆畫的寫法,一定要使它往旁邊歪下去。要有大石墜落,出其不意的感覺。王羲之的《說點章》也說了,點要像磊磊墜石掉落在大路上,這種突兀,奇險才是「側」法。至於像蹲鴟、蝌蚪、瓜瓣、慄子……則是說的各種形態。
「勒不得臥其筆」,
譯:勒不得使筆鬆懈,
勒,是勒緊。臥,很有意思。很多人看見臥字就覺得是臥倒,那臥筆,想當然地就是讓筆倒下,側鋒的意思。在這句裡,當然也就是不能側鋒的意思了。
這種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解釋,讓「勒」給「臥」斷了聯繫,成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意思。他們不知道「臥」還有「睡、停息、伏藏」的意思。
在這裡,橫畫書寫時不能讓筆停息、懈怠,要勒得上勁,這才是勒的真正意義。
「弩不得直,直則無力」,
譯:弩不得直過,直過就使筆畫無力,
弩,是一種十字弓,比普通的弓力量大的多,有力,射程也就遠,殺傷力也大。外形上沒有同豎畫相近似。倒是弩臂是直的,那直了怎會無力呢?
這裡的「直」還是「直過」的意思。像發射弩箭一樣,不能速而直過,直過筆畫就會浮而無力(可參考前兩天對直過的解析)。
「趯須(足存)其鋒,得勢而出」,
譯:趯必須墩筆蓄勢,得勢以後再發筆,
趯,躍起。這個「(足存)」字,讀作:cún,它是蹲這個字在讀作cún時的異體字。它不是下蹲的意思,從此產生的所謂「蹲鋒」也是不對的,最起碼在這一句裡是錯誤的。
這個字的意思是腿從高處突然落地時對腿的衝擊。《說文解字》解釋為「摐」。在山東方言裡,這個動作就被叫做「摐腿」了。而「摐」的解釋,是用木棒撞擊,很顯然這是一個墩筆的動作。
那麼這個豎勾的寫法就有了:豎畫行筆到合適的位置,緩提筆鋒前行,到筆尖就要離開紙面時,向左上45方向墩筆,得勢隨即出鋒。
「策須背筆,仰而策之」,
譯:策必須背向自己行筆,向上揚鞭策馬的樣子,
作者真是有心,用了「策」這個字。策是一種馬鞭,杆長,頭上有刺。
不知道你們看沒看見過用這種長鞭趕馬的,並不是拿短鞭子向下打。而是先揚起鞭子,役畜也是通人性的,一揚鞭子,它就知道加快前進。所以有個詞叫「揚」鞭策馬,來形容這個過程。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譯:掠必須有鋒,向左下爽利出鋒,
掠,砍伐。這一筆絕對的中鋒正鋒用筆,不存在偏鋒書寫的可能。要像利刃一樣爽利地劃破。用筆全用骨力,行筆要漸行漸提,直到筆鋒離開紙面。
「啄須臥筆疾罨」,
譯:啄必須先伏筆再迅速捕捉,
啄,禽類啄食的動作。罨,是一種捕鳥的工具,這裡是用罨捕捉。
這裡的臥跟上邊那個意思差不多,是伏藏。先要臥好,然後如脫兔般出筆,像捕鳥一樣扣下來。
「磔須(走厲lì)筆,戰行右出」。
譯:磔必須像人走開那樣行筆,戰行從右下出鋒。
磔,分裂之意。橫豎和捺都是順手筆畫,很容易寫快。寫快不是壞事,但不能因為快而產生油滑的狀態,速而能澀是最好的。
(走厲lì)是的簡化字,現在已經停用了。,是人行走的樣貌
這裡的戰也是很容易誤解的,一般會認為是用戰筆。也就是用顫抖的手來寫,這是不切實際的。戰雖有顫抖之意,不是手抖,而是筆頭抖。想一想你平時推拉笨重的東西,本來沒有用顫抖的手去推拉,還是能感覺到顫抖地讓手臂發麻。
這是物體和地面的阻力是物體運動不均勻,所以就有了抖動現象。書寫也一樣,讓筆和紙自己產生震動力就好了,只是這個力比較小而已,也不可能有多大。這樣,只要稍微用大一點力,不要把紙劃破就行。
「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墨道最不可遽明,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
譯:八法出現在隸書的初期,後漢的崔瑗親身經歷過鍾繇、王羲之以後,差不多用了萬餘字來傳授他所用的八體。書法之道是最不可能輕而易舉就能明白的,於是又通過在八法之外,再輔助以五勢,用來完備書法的規則。
隸書和楷書出現的年代差得不是太多,那時的隸書和楷書也不是現在看見的樣子。「永」字八法比較齊備的解說了各種該有的筆法。
在這八種筆法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的,或者意外的情況,那些都被列出來。
明天接著解讀普通的無勢和手腕下的九種筆法。可以關注@藝素簡 繼續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