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衛、石臼所等山東老地名背後,是朱元璋、劉伯溫明朝軍事體系

2020-12-17 年之父

山東省內,不少地名裡帶有「衛」或者「所」字,如:靈山衛、浮山所等。帶有這兩個字的地名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這其實和明朝軍隊編制實行的「衛所制」有關,帶有「衛」「所」字樣的地名,當初都是駐軍之地。當年,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後來地盤佔到那裡,就把衛設到那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基本消滅,國家基本統一,政權初步穩定,該設的衛也基本都設了。

具體到山東,起初設立了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等四個衛。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時,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成)、靖海衛(榮成)、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

當年,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在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

安東衛城門(日照)

具體說來,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

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

這樣一來,明初的山東半島東部就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這就是「衛所制」。這個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軍師劉伯溫,對歷代兵制進行了認真研究後、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的軍隊組織結構,主要參考了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什麼是府兵制呢?府兵制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閒時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嘿嘿,是不是和我們的民兵有些類似啊?……

而明朝的「衛所制」軍隊組織,主要是衛、所兩級。具體說來就是,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一十二士兵)。百戶轄2個總旗,每個總旗50人;總旗轄5個小旗,小旗10人。

威海衛學校舊址

各府的縣衛所歸各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五軍都督府是按照區域劃分的,具體為: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山東都指揮使屬於左軍都督府管轄。

當時,山東的衛所有:

安東衛(現屬日照嵐山)、

鰲山衛(現屬青島即墨)、

靈山衛(現屬青島黃島)、

大嵩衛(現屬煙臺海陽)、

靖海衛(現屬威海榮成)、

成山衛(現屬威海榮成)、

威海衛(現屬威海)、

任城衛(現屬濟寧兗州)、

平山衛(現屬聊城)、

濟南衛(今屬濟南)、

益都衛(今屬濰坊青州)、

萊州衛(今屬煙臺萊州)、

寧海衛(今屬煙臺牟平)、

登州衛(今屬煙臺蓬萊)、

東昌衛(今屬聊城)、

臨清衛(今屬聊城臨清)、

濟寧衛(今屬濟寧)、

德州衛(今屬德州)、

沂州衛(今屬臨沂)等。

浮山所(青島)

山東的千戶所有:

雄崖所(今屬青島即墨)、

夏河寨(前)所(今屬青島黃島)、

浮山(寨前)所(今屬青島)、

膠州所(今屬青島膠州)、

王徐寨前所(今屬煙臺萊州)、

金山左所(今屬煙臺牟平)、

奇山所(今屬煙臺芝罘)、

福山中前所(今屬煙臺福山)、

大山前所(現屬煙臺海陽)、

浮山所(青島)

寧津所(現屬威海榮成)、

尋山後所(現屬威海榮成)、

百尺崖後所(今屬威海文登)、

海陽所(現屬威海乳山)、

石臼所(今屬日照)、

莒州所(今屬日照莒縣)、

肥城所(今屬泰安)、

東平所(今屬泰安)、

諸城所(今屬濰坊諸城)、

滕縣所(今屬棗莊滕州)、

武定所(今屬濱州)等。

作者學識有限,本文如有疏漏,望先進賢達不吝指教。

相關焦點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發現自己幾乎失去了軍事能力,明中期又開始募兵制,而殘破不堪的衛所制度卻一直沒有被廢除,他成為了明朝很長時間內軍事無能主要的擔責者。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原本打算遠徵日本,為什麼劉伯溫出面勸阻?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曾向周邊的國家派遣使者,一方面是告知他們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被明朝所取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宣揚國威,重建朝貢體系,畢竟古時候歷朝歷代,中國都以天朝上國自居。 周邊的幾個小國家,在接見了明朝使者之後,都選擇俯首稱臣,唯獨日本不打算向明朝低頭。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了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明朝在建立中非常重視修城築池,朱元璋每攻佔一城,必修城築池,用來建立根據地。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
  • 朱元璋測問明朝氣數,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
    不過,傳說中朱元璋找劉伯溫問了這個問題,劉伯溫竟然也回答出來了。真是一個敢問一個敢答。朱元璋不用多介紹,大家都知道他,草根出身,逆襲成為明朝開國皇帝,非常的厲害。劉伯溫則神秘多了,有很多奇異的本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未卜先知,測算吉兇,跟個活神仙似的。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明朝在建立中非常重視重視修城築池,朱元璋每攻佔一城,必修城築池,用來建立根據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衛所中的衛、所是軍事單位,圍繞衛所,築城屯軍駐兵,這種城稱為衛城、所城或者堡。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代明君可以帶領著全國上下努力發展走上繁榮富強;相反的,暴君也會使原本昌盛的國家一步步走上滅亡的道路。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明朝天子朱元璋的故事。
  • 朱元璋封爵150人,李善長被封為國公,為何只封劉伯溫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先後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
  • 劉伯溫到底有多厲害,用4個字就預言了大明朝的滅亡時間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手下,也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剛剛我們提到的朱元璋手底下,非常聰明的人就是劉伯溫,他最早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也是朱元璋最為信任的一個人。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建立明朝,劉伯溫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他們分別是:讓周文王願者上鉤的姜子牙;戰國不老的傳說鬼谷子;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張良;得之可安天下的諸葛孔明;鼎鼎大名的預言家李淳風和袁天罡(這兩位聯繫太過緊密,算一位神人),以及元末明初戰場上耀眼的新星——劉伯溫。在民間傳說之中,劉伯溫的形象就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 明朝軍事力量分布,200百萬大軍都在哪些地方駐紮?
    大家好,今天「仍帥說」講一講明朝軍事力量分布。我選取的是朱元璋統治時期,洪武年間的數據。這裡先說一下明朝的軍事制度。1368年正月,明王朝建立,朝廷隨即頒布明軍衛所編制法。確定在要害之地,設立衛所。
  • 朱元璋派去日本使者被殺,發誓剿滅日本,劉伯溫一句話警醒朱元璋
    朱元璋在臨終之時曾留下警言:「日本不過彈丸之地,不必處心積慮,但一定要警惕。」原來在明朝初期,邊界時常遭到日本侵犯。朱元璋派遣使臣去與日本和談,然而派去的七位使臣全被殺掉,朱元璋大怒,在一次朝會上表示:「要攻佔日本。」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
  • 李嘎:明代山東海疆衛所城市的選址與歷史結局——兼論該類城市在...
    就微觀尺度而言,選址特徵有二:城址多位於小型半島、岬角之上,襟海以控制海灣,枕山以居高臨下;在城市用水方面,衛城與所城存在優劣之別,衛城多優於所城。時至20世紀中期,19座衛所城市全部退出「城市」序列。對明代山東海疆衛所城市在區域城市發展史上的地位不宜估計過高,根本原因是當初選址的首要考量在於軍事防守。明代以降山東沿海城市群體的興衰隆替,體現出「軍事生城」與「經濟生城」兩種不同的城市形成路徑。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然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在功勞簿上的第二位,而幾百年來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劉伯溫,更是只被封了一個小小的伯爵。 這又是怎麼回事,究竟朱元璋在明朝初建的人事安排上,葫蘆裡賣著什麼藥呢?
  • 興于禁軍存于禁軍的宋朝,興於衛所亡於衛所的明朝
    而窮小子出身的朱元璋,本著是糟粕都要撿起來的農民特性,完美地結合唐宋最垃圾的軍事制度,建立了世兵制度為核心的衛所制度,同時延續宋朝對武官的打壓,並且給文武官員最低的待遇,讓他們有了最好的貪汙的理由。明代衛所制,世襲軍戶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基本是沿襲隋唐的府兵制度,其大部分政策沿用府兵制,供養軍隊的糧草等均由軍戶屯田所得,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驕傲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老保定的衙門——明朝軍事機構大寧都司內遷保定始末
    其中都司為朝廷派駐各省的軍事指揮機關,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聽命於兵部,最終決策權在朝廷。衛所是明朝外衛部隊的基本兵制,一般幾個府為一個衛的防區;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所下轄總旗,總旗下轄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仍然盤踞在沙漠以南,而且不時南下,威脅明朝的安全。為了鞏固北部邊疆,明朝曾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戰役,在長城以北與殘餘元軍決戰。
  •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所謂何意,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在民間的各種傳說之中,劉伯溫此人能掐會算、智多近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更是在民間留下了劉伯溫斬龍脈的傳奇故事,讓後人對他十分敬仰。而史書中的劉伯溫也並非是泛泛之輩,他精通兵法、天文、數理,而且用兵如神,運籌帷幄,素有明朝「小諸葛」的稱號。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但像什麼烹殺常遇春之妻做妒婦湯、給徐達賜燒鵝引他病發、給劉伯溫下毒、給朱棣剝橘子想殺他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離奇,朱元璋仿佛活在影視劇裡,按著劇本的情節機械地上演一個個片段。當然了,最離譜的還是「火燒功臣樓」這個橋段,劉伯溫從三道菜看出朱元璋的殺機,就發生在這個故事裡。說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對當初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產生猜疑,總擔心他們搶自家的帝位,於是想要弄死他們,以保朱家江山萬萬年。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毫無保留地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然而朱元璋卻時刻防著劉伯溫。 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還心狠手辣,天下稍微一穩定了下來,他就開始殺害曾經為他浴血奮戰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了。 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選擇了告老還鄉,來讓朱元璋放其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