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內,不少地名裡帶有「衛」或者「所」字,如:靈山衛、浮山所等。帶有這兩個字的地名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這其實和明朝軍隊編制實行的「衛所制」有關,帶有「衛」「所」字樣的地名,當初都是駐軍之地。當年,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後來地盤佔到那裡,就把衛設到那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基本消滅,國家基本統一,政權初步穩定,該設的衛也基本都設了。
具體到山東,起初設立了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等四個衛。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時,又在山東沿海增設七個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成)、靖海衛(榮成)、大嵩衛(海陽)、靈山衛(膠南)、安東衛(日照)。
當年,設這些衛的目的就是保衛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擾破壞。在明朝初年,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到明永樂年間,在山東沿海設營,做為都指揮使司和衛的中間軍事指揮機構。山東共設三個營:一是即墨營(即墨),二是文登營(文登),三是登州營(蓬萊)。三個營管轄山東全部二十四個衛所。
具體說來,即墨營管轄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共四個衛和石臼、夏河、膠州、浮山、雄崖、海陽六個千戶所;文登營管轄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四個衛和四個千戶所;登州營管轄登州衛、萊州衛、青州衛三個衛和三個千戶所。
營中設把總(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等武職官員。把總為各營長官,與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共同掌管總營事。
這樣一來,明初的山東半島東部就先後設立完善了營、衛、所防禦倭寇的軍事體系。這就是「衛所制」。這個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軍師劉伯溫,對歷代兵制進行了認真研究後、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的軍隊組織結構,主要參考了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什麼是府兵制呢?府兵制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閒時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嘿嘿,是不是和我們的民兵有些類似啊?……
而明朝的「衛所制」軍隊組織,主要是衛、所兩級。具體說來就是,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一十二士兵)。百戶轄2個總旗,每個總旗50人;總旗轄5個小旗,小旗10人。
各府的縣衛所歸各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五軍都督府是按照區域劃分的,具體為: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山東都指揮使屬於左軍都督府管轄。
當時,山東的衛所有:
安東衛(現屬日照嵐山)、
鰲山衛(現屬青島即墨)、
靈山衛(現屬青島黃島)、
大嵩衛(現屬煙臺海陽)、
靖海衛(現屬威海榮成)、
成山衛(現屬威海榮成)、
威海衛(現屬威海)、
任城衛(現屬濟寧兗州)、
平山衛(現屬聊城)、
濟南衛(今屬濟南)、
益都衛(今屬濰坊青州)、
萊州衛(今屬煙臺萊州)、
寧海衛(今屬煙臺牟平)、
登州衛(今屬煙臺蓬萊)、
東昌衛(今屬聊城)、
臨清衛(今屬聊城臨清)、
濟寧衛(今屬濟寧)、
德州衛(今屬德州)、
沂州衛(今屬臨沂)等。
山東的千戶所有:
雄崖所(今屬青島即墨)、
夏河寨(前)所(今屬青島黃島)、
浮山(寨前)所(今屬青島)、
膠州所(今屬青島膠州)、
王徐寨前所(今屬煙臺萊州)、
金山左所(今屬煙臺牟平)、
奇山所(今屬煙臺芝罘)、
福山中前所(今屬煙臺福山)、
大山前所(現屬煙臺海陽)、
浮山所(青島)
寧津所(現屬威海榮成)、
尋山後所(現屬威海榮成)、
百尺崖後所(今屬威海文登)、
海陽所(現屬威海乳山)、
石臼所(今屬日照)、
莒州所(今屬日照莒縣)、
肥城所(今屬泰安)、
東平所(今屬泰安)、
諸城所(今屬濰坊諸城)、
滕縣所(今屬棗莊滕州)、
武定所(今屬濱州)等。
作者學識有限,本文如有疏漏,望先進賢達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