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四個漢字:(上將下足)、 、 、踰。四個字中,只有「踰」算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踰」。因為課程是依《說文解字》字序的連續課程,所以生僻字解說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上將下足)。(這個字GBK字庫沒有收錄,只能描述字形,上面一個「將」,下面一個「足」)。讀qi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上將下足),行貌,從足,將聲。《詩》曰:『管磬蹡蹡』。」形聲字。本義是行走的樣子。
(壁畫上古人行走的樣子)
這裡的《詩》,指的是《詩·周頌·執競》,現在的《詩經》,這一句都寫作「蹡」,漢前版本都寫「磬筦將將」,有的版本還寫作「鏘鏘」、「瑲瑲」、「鎗鎗」,都是同聲借用,是借音不借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上將下足)為行貌;蹌訓動也。然則《禮》言行容者皆『(上將下足)』為正字,『蹌』為假借字。」《詩經》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擊磬和管樂,蹡蹡聲和諧,用作象聲詞,所以只借其聲,不借字義。
(上將下足)字本義之外,還指「敬」。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二引《三蒼》曰:「(上將下足),敬也,容止貌也。」
(上將下足)的小篆寫法如圖:
(上將下足)的小篆寫法
2、 。讀du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 ,踐處也。從足,斷省聲。」形聲字。本義是踐處,足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與『疃』同義。《田》部:『疃,禽獸所踐處也。』」也就是說,「疃」是專指禽獸的足跡,而 指所有的足跡。《楚辭·九思·悼亂》:「鹿蹊兮 ,貒貉兮蟫蟫。」大意是:麋鹿踐踏留足跡,豬獾小貉相逐戲。
(足跡)
也指踐踏。《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 ,踐也。」
本義之外, 還有兩個用法:
(1)行速。《玉篇·足部》:「 ,行速也。」
(快速行走)
(2)行遠。《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 ,行遠也。」
的小篆寫法如圖:
( 的小篆寫法)
3、 。讀音有兩個:
(一)f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 ,趣越貌。從足,卜聲。」形聲字。本義是趨。行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趣,疾也。小徐作趨。 與赴,音義略同。」錢坫《說文斠銓》:「 ,《西京賦》:『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群罷』」薛綜註:『赴節相越也。』即此字。」指腳步輕快,舞姿如鶴般飛揚。
(漢磚上的舞蹈)
(二)bó。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踣」。僵僕,倒僕。
的小篆寫法如圖:
( 的小篆寫法)
4、踰。讀音有三個:
(一)y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踰,越也。從足,俞聲。」形聲字。本義是越過。比如《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牆。」《毛傳》:「踰,越。」將鍾子啊,不要翻越我的圍牆。
(將仲子兮,無踰我牆)
又比如杜甫《潼關吏》:「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踰。」用的也是踰的本義。
踰在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度。過渡。《廣雅·釋詁二》:「踰,渡也。」《龍龕手鑑·足部》:「踰,度也。」《左傳·隱公元年》:「士踰月,外姻至。」杜預註:「踰,度月也。」孔穎達疏:「踰月度月者,言從死月至葬月,其間度一月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士死了一個月以後下葬,親戚參加葬禮。
(2)超過。比如《三國志·魏志·徐晃傳》:「將軍之功,踰孫武、穰苴。」再比如《淮南子·主術》:「夫疾呼不過聞百步,志之所在,踰於千裡。」這裡的踰,都指超過。
(連環畫:戰功卓著的徐晃)
(3)勝過。也作「瘉」。《集韻·噳韻》:「踰,越也。通作瘉。」《淮南子·道應》:「子發攻蔡,踰也。」高誘註:「踰,越,勝之也。」
(二)yáo。這個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1)通「遙」,假借用法,用「遙」的本義。(2)行。《五音集韻·宵韻》:「踰,行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三)chū。這個讀音也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跇踰」。獸走貌。《集韻·虞韻》:「踰,跇踰,獸走貌。」
踰的小篆寫法如圖:
(踰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2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