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2021-01-20 談藝錄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詳情如下:

1、嗜。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嗜,嗜欲,喜之也。從口,耆聲。」形聲字,本義是嗜好,即口欲。比如《詩經.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飲食。」意思是祭祀的酒菜香噴噴,神靈愛吃心高興。又引申指口欲以外的愛好,嗜好、喜好等,比如嗜酒,嗜書,嗜茶,嗜古等。比如《聊齋志異.宦娘》:「溫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雖逆旅未嘗暫舍。」

(嗜琴的溫如春)

本義之外又再引申為貪求。比如《國語.楚語下》:「吾聞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韋昭注稱:「嗜,貪也。」疾味本是可能致病的飲食,這裡指邪惡的行為。我聽說國家將要敗亡,必是信任奸惡之人,貪求其邪惡的行為。再比如柳宗元《蝜蝂(fù bǎn)傳》:「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

嗜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嗜字的小篆寫法)

2、啖。讀d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啖,噍啖也。從口,炎聲。一曰噉。」形聲字。本義是吃。《廣雅.釋詁二》:「啖,食也。」《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畫的餅當然不能吃。再比如洪升的《長生殿.罵賊》「癩蝦蟆妄想天鵝肉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再比如蘇東坡的《惠州一絕.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吃荔枝塑像)

本義之外,啖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給吃。比如《漢書.王吉傳》:「吉婦取棗以啖吉。」顏師古注稱:「啖,謂使食之。」王吉的婦人拿棗給王吉吃。再比如李白的《俠客行》裡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用法一樣,給朱亥吃。

(椎殺晉鄙的朱亥)

(2)利誘。《廣韻.闞韻》:「啖,誑也。」《史記.穰侯列傳》:「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戰國初期形勢圖)

又比如《史記·高祖本紀》:「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大意是:沛公以為其中有詐,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誘。這裡的啖也是利誘的意思,後來,啖之以利發展成為成語,指的是用優厚的利益和好處引誘或收買人。

(徐州劉邦塑像)

(3)通「淡」。取其本義,味耿;清淡。不再舉例。

此外,啖還是姓,《通志》有載。

啖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啖字的小篆寫法)

3、哽。這個字讀音較多,但常用的只有一種,讀gěng。也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哽,語為舌所介也。從口,更聲。」形聲字。本義為語塞,即因哀痛而說話困難。如陸機《輓歌》:「含言言哽咽,揮涕涕流漓。」

本義之外,哽還有如下兩個意思:(1)食物不能下咽;噎住。比如《韓非子.內儲說下》:「女欲寡人之哽邪,奚為以發繞炙?」(晉文公)說:「你想讓我噎死啊,為什麼用頭髮纏肉?」

(2)阻塞;堵住。《莊子.外物》:「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陸德明釋文稱:「哽,塞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凡是道路,不希望壅閉;壅閉了就阻塞,阻塞不止,就乖戾。

(現代社會的交通擁堵)

哽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哽字的小篆寫法)

4、嘐。這個字常用的讀音有兩個:

(一)xiāo。這是《廣韻》所標的許交切,《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誇語也,從口,翏聲。」形聲字,本義是自大,驕矜。一說同驕。錢坫的《說文斠銓》稱:「此驕矜字,又驕泰、驕傲皆應做此。」《集韻.爻韻》:「嘐,大也。《孟子》:『其志嘐嘐』。」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趙岐註:「嘐嘐,志大言大者也。」《孟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他們立志闊大,嘴邊總是說「古時候的人(如何如何)、古時候的人(如何如何)』可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能吻合。

(孟子像)

此外,還用同「哮」(xiào)。指呼吸急促困難。《六書故.人四》:「今人以喘甚為嘐,蓋以其聲嘐嘐然,與哮通。」現在的人以喘得厲害為嘐,因為喘的聲間是嘐嘐然,跟哮相通。

(二)jiāo。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但依照《說文》給的字義,這個讀音標註明顯是誤標。因為讀這個音時,嘐的意思是《玉篇.口部》所釋的「嘐,雞鳴也。」《廣韻.餚韻》:「嘐,《詩》云:『雞鳴嘐嘐』」即象聲詞,這裡引用的,即通行《詩經.鄭風.風雨》中的「風雨瀟瀟,雞鳴膠膠」大意是風雨沙沙不停,雄雞喔喔報天明。膠與嘐讀音同,用字差別只是版本不同。膠或者嘐,意思都是象聲詞,雞叫的聲音。

又比如柳宗元的《與李睦州論服氣書》:「見有學操琴者……早起則嘐嘐譊譊以逮夜。」即指琴聲,不管是雞叫聲還是琴聲,都跟《說文解字》所解釋的「誇語也,從口,翏聲。」完全不符。

(公雞打鳴)

特別提示:《中華書局》這本注音版的讀音標註偶然會有錯標,大部分情況下是讀音與《說文》所標字義不符的原因。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均會標註清楚,一定要注意這些字。

嘐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嘐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7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薋。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詩經風雨》夫妻久別重逢後的驚喜(解讀)
    《詩經國風鄭風》第十六篇:《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jiē)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chōu)。風雨如晦(huì),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有話要說:首先,這首詩講的是久別重逢的心情。詩文沒有交代丈夫外出的原因,但一定是離家很長時間。擔心和思念是離別的常態。其次,詩文交代的天氣,也反映和襯託了妻子的心情。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蔎。讀作sh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137課:成語「犁庭掃穴」的「犁」是什麼意思?
    老辦法:答案放最前面:標題中的成語「犁庭掃穴」比喻徹底摧毀,犁是耕地的意思,它的詳細解釋,請看第四個字犁字解說中加粗段落。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7課,講四個漢字,這四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分別如下:1、 犓 。讀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以芻莖養牛也。從牛芻,芻亦聲。《春秋國語》曰:『犓豢幾何。』」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踣與僕音義皆同。」《左傳·襄公十四年》原文是:「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杜預註:「踣,僵也。」孔穎達疏:「前覆謂之踣,言與晉共倒之。」《左傳》這段話的意思是:譬如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各部戎人拖住了它的後腿,和晉國人一起讓它僕倒。
  • 《說文解字》第185課:成語「哀梨蒸食」的來歷,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1)成語「哀梨蒸食」的來歷與詞意請見「哀」字詞條加粗部分;(2)成語「哀而不傷」出自《論語》,「哀」是「悲傷」的意思,「哀而不傷」指雖然悲傷但不過度。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5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 《說文解字》第345課:成語「跋前躓後」中,「躓」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
  • 《說文解字》第349課:成語「虎踞龍盤」中,「踞」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虎踞龍盤」中,踞的意思是「蹲」,但這個「蹲」,是古文裡的「蹲」,詳情請見正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我們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踞、(足+荂)、躩」。這三個字都不是常用漢字,所以本課內容,重在了解。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1、。讀f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浮水中皃。」(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bó。給的解釋是:「木薄也。」僅看這句,很難理解。好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吳都賦》:『傾數薄。』劉注曰:『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就是林木密集叢生處,密集的程度到了「不可入」的程度。《楚辭.九章.涉江》有:「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有人考證說露申就是玫瑰)、辛夷花死在荒野裡,因為林木密集,它們受逼迫得不到營養而死。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彳由>、徧、徦、<彳日夊>、後。
  • 《說文解字》第352課:成語「科頭跣足」中,「跣」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蹁、、踒、跣」,這四個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蹁。讀pi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蹁,足不正也。從足,扁聲。一曰拖後足馬。讀若蘋,或曰徧。」形聲字。本義之一是腳不正;也指行走姿態不正。
  • 《說文解字》第166課:五個跟「笑」相關的漢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的五個漢字,這些漢字都跟笑有關,我們來看一下,古人們是如何來用文字描述笑的,
  • 《說文解字》第329課:細說「踰」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四個漢字:(上將下足)、 、 、踰。四個字中,只有「踰」算常用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踰」。因為課程是依《說文解字》字序的連續課程,所以生僻字解說相對枯燥,請大家堅持。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上將下足)。
  • 兩千多年前一場風雨中的重逢,成就這首絕美作,被譽「千秋絕調」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戀人間的重逢詩,詩名《國風.鄭風.風雨》。這是一首來自《詩經》中的經典,兩千多年前的一場風雨中的重逢成就了這首絕美之作,全詞直率而又感人,被後世譽為「千秋絕調」,讓我們來品一品:《國風·鄭風·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 《說文解字》第335課:細說「跨」字
    詳見下面「跨」字的第(8)條解釋。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跨」,跨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需要加強記憶。跨字的詳情如下:跨。讀音有四個:(一)kuà。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跨,渡也。從足,誇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228課:「今我不樂,日月其邁」,「邁」是啥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依從朋友們的要求,我們縮短每一課的內容,爭取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讀完一課的內容,因此,今天只講一個字,就是「邁」。今天的文章並不長,標題中的問題,文中都有答案。詳情如下:邁,1986年《簡化字方案》,萬代替了「萬」,於是「邁」簡化為「邁」。
  • 《說文解字》第320課:細說「齧」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齒」部的四個漢字:(上聯下齒)、齧(齧)、齭、齨。其中只有齧字簡化為「齧」,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其它三個字是真正的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齧。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上聯下齒)。
  • 《說文解字》第343課: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為何義?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高掌遠蹠」中,蹠的意思是腳掌,成語的詳細意思,請見「蹠」字詞條下第(4)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弗)」、「蹠」。這四個字都不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本課四字在於了解,不在記憶。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
  • 《說文解字》第284課:細說「遽」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辵」部的一個漢字「遽」,遽雖不是常用漢字,但也算不上生僻字,我們該叫它「中頻字」。與「遽」相關的有一個成語:疾言遽色,在這個成語中,遽是「倉猝」的意思。遽字的詳情如下: 遽。有兩個讀音: (一)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