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拖鞋也叫「趿拉板」,「趿」字讀tā。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足荅)、、趿、」。這四個字都可以算得上生僻字。因此,本課內容了解即可。四個字詳情如下:
1、(足荅)。(GBK字庫沒有這個字,只能描述字形,左邊一個足,右邊一個荅)。讀tà。《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足荅),趿也。從足,荅聲。」形聲字。本義是跳。這個字出於方言,《方言》卷一:「(足荅),跳也。從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或曰(足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有病者,毛拉禳(ráng)之,屠羊於前,擊鼓(足荅)舞。」(足荅)舞,就是跳舞。有人生病,毛拉(相當於伊斯蘭的「阿訇」)就做祈禱以求消除災殃,殺一隻羊擺在面前,一邊擊鼓,一邊跳舞。
本義之外,(足荅)還指踩著鞋後幫行走。就是俗稱的「趿拉」。這個意思,到下面趿字再細說。
(足荅)的小篆寫法如圖:
2、。讀y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跳也。從足,聲。」形聲字。本義是跳。這也是跳的方言字。《方言》卷一:「,跳也。陳、鄭之間曰。」
的小篆寫法如圖:
3、趿。讀音有兩個:
(一)sà。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趿,進足有所擷取也。從足,及聲。《爾雅》曰:『趿謂之擷。』」但是《漢語大字典》標註的讀音是tā,這實際上是俗讀的標準化,也是這個字現在的正確讀音,就好像,某個字民間讀某個音形成規模人群後,國家語委就會規範這個讀音為這個字的標準讀音。但是「趿」字很多人誤讀為jì或tí。
趿是形聲字。本義是穿鞋;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珠履。」茅盾《三人行》三:「老李趿著拖鞋走來。」
桂馥《說文義證》稱:「趿,進足有所擷取也者,俗謂著履曰趿。」因為穿鞋實際就是就是擷取鞋子。而平常我們說的「趿拉」著鞋子(因為腳後跟沒有穿在鞋子裡面),這種擷取鞋子的感覺更明顯。現在也有地區稱拖鞋為「趿拉板」,用的就是這個意義。
(二)q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行走。《廣雅·釋訓》:「趿趿,行也。」湯顯祖《牡丹亭·遇母》:「不載香車穩,趿的鞋鞓斷。」
趿的小篆寫法如圖:
4、。讀音有兩個:
(一)bè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步行獵跋也。從足,貝聲。」形聲字。本義是步行時兩足箕張,走不快。王筠的《說文釋例》:「恐此注當作步行獵也……吾鄉謂兩足箕張為剌癶,婦孺雖言獵。」其實就是俗稱的「外八字」。實際就是「行不正」,因為「外八字」走路像我們說的「社會步」。
此外,還用同「狽」,就是傳說中的一種獸名,像狼,前腿短,需要依附於狼才能行動,就是「狼狽為奸」的來歷。至今為止,「狽」這種動物,是否真正存在仍是一個謎。
(二)pèi。這個讀音《集韻》《廣韻》均有記載。《集韻·冭韻》:「,急行貌」。《廣韻·冭韻》認為義同「賴」,指「行不正也。」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4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