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老人有了充電站,隆陽辛街村村辦起老年大學

2020-12-05 瀟湘晨報

六月的鄉村莊稼茂盛,樹木葳蕤,鮮花盛開,芳草碧綠。傍晚,微風吹過帶著梔子花香,伴隨著動感的音樂阿今村活動場所也逐漸熱鬧了起來,細細打聽原來是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送教到了阿今村。

「農村留守老人也應該通過學習充實自己,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們文化隊已經很久沒有開展集體活動了,得知老年大學的老師要送教到阿今村,我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在家門口就能參加老年大學活動,大家都非常高興。」阿今村楊菊鳳說道。

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村老人們已不僅僅是需要滿足物質需求了。很多老人並不愁吃穿,而是對精神文化需求更為迫切。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於2018年5月建成,並根據老年朋友興趣、愛好需求等開設花燈、舞蹈、樂器、書法、合唱等學習班級,建校至今已招收老年大學學生780餘名,真正發揮作用讓老年朋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更好促進群眾通過文化活動凝聚在一起,活躍村民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

「我們老年大學原計劃是今年3月份開學,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推遲了開學計劃,考慮到現在疫情得到了良好控制,已經全面復工復產,我們也創新了教學方式,改集中教學為送教進村,打通老年大學教學服務的最後一公裡。」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校長李鳳仙說道。

目前老年大學送教進村已實現了辛街鄉15個村(社區)全覆蓋。為了方便各班級之間進行交流,老年大學建起了學習微信群,及時發布送教進村計劃,分享上課精彩圖片和視頻,展現出更多老年朋友風採亮麗的一面,這其中就有很多鄒餘蘭老師教學的的場景。

「自送教進村以來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績,通過在家門口辦學、送教到村,村(社區)幹部對文化藝術工作更加重視,在學員們的帶動下更多的人加入到學習隊伍中,也逐漸擴大了老年大學的教學影響力。」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副校長鄒餘蘭說道。

為方便更多人參與學習,送教進村的教學時間一般為下午六點到八點,參與教學的老師和工作人員返回時已是黑夜,但是他們樂此不疲,覺得辛苦少數人方便更多人,只要群眾們喜歡,再苦再累也心甜。

【保山日報通訊員:楊婷婷】

【來源:保山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的孤獨誰能體會?
    我們走在鄉間,看到更多是老人孤獨倚在門外,遙望遠方等待兒女回歸;但大多數兒女出門在外打工賺生活。這幅畫面看起來非常可憐,而這種農村留守老人,似乎也成了當代中國農村一種常態,換而言之,人們已見怪不怪,因為生活迫使你進城,把老人扔在鄉下。如果我們還不及時改變,將來就是我們這一代了。
  • 曲阜武家窪村:「幸福食堂」讓老年生活更有滋味
    原標題:決勝2020•脫貧攻堅看山東丨曲阜武家窪村:「幸福食堂」讓老年生活更有滋味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4日訊 一大早,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幸福食堂」裡,老人們的歡聲笑語隨著陣陣飯香瀰漫開來。美味可口的飯菜、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武家窪村打造的「幸福套餐」,讓老人們品嘗到幸福晚年的好滋味。
  • 日本滲人的人偶村:37名留守老人相依為命,製作人偶來陪伴自己
    老齡化的問題在日本尤其的突出,在城市裡,即使是退休的日本老人也會選擇繼續去工作。而在日本的鄉村,由於年輕人都到城市裡去工作,剩下的老人只能在村子裡靠種地幹活維持生計,雖然這似乎和中國農村的狀況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當村子裡只剩下孤獨的老人,連活潑的孩童的身影都不見,這時孤獨似乎就變得無法忍受了。
  • 雲和為3300位留守老人提供「團購」套餐
    12月17日,崇頭鎮下垟村「服務人員」劉巖斌為老人子女代送著日常生活用品。據了解,由於農村「空心化」「老齡化」,雲和山區留守老人「購物遠、購物難、辦事難」等問題不斷加劇。為此,雲和縣積極探索山區留守老人「三助公益服務」,幫助山區留守老人代購服務、代辦事項、代送物資。
  • 在福建農村,光鮮亮麗的豪宅背後,是留守老人的...
    說到農村豪宅,當屬福建沿海地區首屈一指。 福建人素來以敢拼、肯拼的特點而聞名於海內外,那首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就是福建人最真切的寫照。 福建農村一座座光鮮亮麗的豪宅,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福建人用「拼」換取來的,而在「拼」的背後,卻有著同樣的辛酸故事。
  • 廣東英德:農村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近日,廣東省英德市望埠鎮蓢新村「童心港灣」的「童伴媽媽」陳豔紅有點兒忙。為更好地了解村裡的留守兒童情況,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困境兒童探訪活動。在困境兒童家裡,陳豔紅與孩子們聊天,了解他們近期的生活、線上學習等情況,講解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還給孩子們帶去熱心人士捐贈的牛奶、防疫物資等。
  • 南京大學教授羅震東:淘寶村證明數位化顯著促進農村現代化
    這一「造富模式」延伸至農村地區,發展出了「淘寶村」這一獨特的鄉村形態。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留守家鄉或回歸家鄉,利用電商平臺將自己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在當地逐步發展為產業集群。目前,全國淘寶村已超5000個,阿里研究院的報告預測,下一個十年,全國淘寶村或將超過2萬個。
  • 留守農村的特殊群體——「六零三八六一部隊」
    進城務工農村大批量的青壯年人口流失,使得村裡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顯著增多。有人稱這些留守人員為「六零三八六一部隊」,六零即老人、三八為婦女、六一是兒童!六零:關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留守老人三八:男人不在家,女人就是頂梁柱!男人是一個家的頂梁柱,男人不在家,最苦的還就是女人。
  • 加強縣域老年大學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以雲南宜良縣為例
    加強學習,適應社會,更好地融入社會,與社會接軌,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人生才有樂趣。老年大學是老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加強老年大學建設,發展老年教育事業,讓老年人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讓他們搭上智能化的「快車」迫在眉睫。
  • ...攻堅突破在行動 | 乳山市開辦託老食堂 讓老人晚年有個「好滋味」
    12月11日,屋外寒風凜冽,乳山市崖子鎮蓬家夼村的「老年餐桌」廚房裡卻暖意融融,志願者們早早忙活起來,切洗、蒸煮、炒制……臨近11點,村裡20多位老人陸續來到了「老年餐桌」食堂,工作人員分發好餐具和食物後,將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餐桌。
  • 農村幸福食堂 老人的幸福加油站
    9月22日,走進西寧市城北區陶家寨農村幸福食堂,還沒到飯點,食堂裡已經座無虛席,陶家寨農村幸福食堂剛開業一個星期,每天都有一百多位老人來食堂吃飯,等飯的過程中,三五成群的老人或是吹拉彈唱,或是閒聊,一派溫馨祥和的氣氛。  熬飯、面片、粉湯、拉麵、攪團……走進食堂,牆上的食譜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些飯菜都是適合老年人的食物。
  • 留守型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研究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農村基層黨建  【作者簡介】王同昌(1982-),男,安徽阜南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基地研究員,江蘇南京 210098;席國鋒(1995-),男,江蘇無錫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江蘇南京
  • 中國家庭變遷三十年:小皇帝、農村婦女、老人
    他主持建立了中國首座「自殺資料庫」,也研究過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和自殺狀況,如今正在研究互助養老的形式。  因此,正午採訪了景軍教授,請他回顧中國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希望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能夠幫我們理解,中國家庭形態在過去三十年中經歷了怎樣劇烈的變遷。  在八九十年代,我國自殺格局與其他國家顯著不同。農村比例畸高,尤其農村女性。
  • 四川推行「合村並鎮」,多個地區正在實施,這些農村要享福啦
    而在城市建設越來越好的當下,四川依然在不斷的努力,這次就把發展的眼光落在了農村上;省內開始實施「合村並鎮」的舉措,會讓許多的農村發展的更好,讓農村享福啦。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具體有哪些好處吧。四川作為我國擁有農村數量最多的一個省份,在推行「合村並鎮」的舉措之前,就有4610個鄉村。這就很難避免對省內發展帶來的一些制約問題。例如: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地區規劃統一的協調問題等等。這些都會嚴重影響農村的建設以及當地人們的心理狀態。
  • 遼寧有「大變化」,部分農村將「合村並鎮」,村民圓了「新家夢」
    人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所以在城市的發展中,有些青年、壯年會去大城市,選擇認識世界。 農村有很多年輕人,為了發展或者提高見識,選擇離開農村,農村出現了很多留守人員,很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還沒有長大的孩子。遼寧有「大變化」,部分農村將「合村並鎮」,村民圓了「新家夢」!
  • 在農村,以下3個小生意很適合婦女們做,掙錢帶娃兩不誤!
    現在農村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裡留守下來的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面對留守群體尤其是中年婦女他們在家壓力並不小,在家帶娃、伺候老人,順便幹點小農活,她們有的也很想通過努力賺點外快貼補家用,順便不耽誤帶娃,但是無從下手。
  • 養老動態:5000個「老年友好型社區」要來了,我們將收穫什麼
    2.定期對獨居、留守、失能(含失智)、重殘、計劃生育特殊老年人家庭用水、用電和用煤等設施進行安全檢查或入戶排查,對老化或損壞的及時改造維修,排除安全隱患。 3.基本完成農村戶廁改造,無露天糞坑和簡易茅廁。 4.生活垃圾及時清掃、收集,日產日清,村內無暴露和積存垃圾。
  • 山東利津老年戲迷票友赴老年公寓演出 與老人共度重陽
    齊魯網10月23日訊 (通訊員 趙新生)23號上午,東營市利津縣老年大學戲曲班的學員帶著精心排練的節目來到縣老年公寓,和這裡的四十多位老人共度佳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山東省第25個老人節,利津縣老年公寓裡琴瑟聲聲,唱腔悠揚,縣老年大學戲曲班的學員正在給公寓的老人們表演節目。
  • 農村留守女人那麼多,單身漢的數量還會每年增加,這是什麼情況?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起來,不僅是城市農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農民富裕起來了。起初,我們以為所有的幸福都會如期而來,但最後卻發現它違背了我們的願望,出乎意料。」首要的是「在農村娶媳婦。」顯得是那麼的平淡無奇,那麼的順理成章。
  • 電影《蕃薯澆米》:被忽略的農村老年女性
    兒孫們習慣了林秀妹們的付出,她們就像是傳統閩南人每天都吃的那一碗蕃薯澆米,你生活裡缺不了它,但很多時候,你不會在意它的存在,並不覺得它有多大的作用。青娥去世後,她的屋內堆滿了番薯而在一個轉型中的中國,農村老年女性成了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