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是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音河鄉堅持以產業「促脫貧 帶致富」戰略,以鄉村振興為依託,重點發展食用菌、柞蠶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就業,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建立健全長效的、穩定的、持續的產業脫貧保障機制。
特色猴頭菇供不應求。
在音河鄉五龍泉村,這裡的有機蔬菜大棚施工現場是一片火熱,工人們正在忙著搭建蔬菜種植大棚。王兆恩是五龍泉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伴兒身體不好,家裡土地又少,他平時就在村裡打零工補貼家用。大棚動工建設後,他一直在這裡幹活。得知蔬菜大棚建成後,可以給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王兆恩心裡非常高興,他一直盼著能有一份長期的工作,保障自己的生活。
據了解,蔬菜大棚建設面積達8.4萬平方米,建設大棚42棟,現已建成23棟大棚,預計8月份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目前,大棚已對外承包,全鄉8個村集體每年保底收入80餘萬元,可帶動20戶貧困人口就業,戶均增收1.5萬元。下一步將爭取擴大帶貧益貧效應,帶動貧困家庭實現增收脫貧。
五龍泉村的大棚忙得熱火朝天,在音河村的永昌黑木耳專業合作社裡,幾十名工人也正忙著滑子菇制菌。廠房內的工人抓緊時間拌料、打袋、接菌,廠房外的工人要把生產好的菌袋送到養菌室,一袋又一袋地擺放好,現場一片繁忙。
據介紹,永昌黑木耳專業合作社正加足馬力生產35萬袋滑子菇菌袋,銷售給新立村和新建村,用於發展食用菌產業。滑子菇制菌期間,在合作社裡務工的村民有32人,他們平均每天能賺150元左右。不僅如此,合作社還通過相關項目資金的扶持,吸收帶動村裡的一些少數民族戶和貧困戶發展木耳產業,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新立村大規模收購本地村民滯銷沙果,利用村集體蘑菇烘乾設備對收購的5.5萬斤沙果進行集中切片烘乾,既解決了村民沙果滯銷的問題,又為依附於村集體經濟的貧困戶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