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二廠、北冰洋、嶗山可樂……,國產汽水復興之前,是一部被外資坑害收割的慘烈歷史。
但這樣的錯誤,中國不會再犯第二次!
說起北冰洋汽水,絕對是北京人最深刻的回憶之一,但在回憶背後,北冰洋從「國產汽水之王」到被巨頭雪藏,再到復出,其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成為了國產汽水產業的一道縮影。
上世紀50年代,北冰洋汽水面世,當時,北京消費市場正處於起步階段,北冰洋迅速引起市民追捧。
不僅普通市民愛喝,北冰洋還曾是國宴指定飲品,受認可程度不言自明。
1961年,北冰洋總產值達5537.9萬元,利潤878.1萬元,這是從1949年以來,該飲品取得的最好成績。
要知道,這可是六十年代,家庭收入相當低,暢飲北冰洋的欲望依舊抵擋不住。
高光時刻發生在1983年。這一年,央視舉辦第一屆春晚,著名表演藝術家馬季等人擔任主持人,臺下坐著演員,演員前面的桌子上擺放的,正是北冰洋。
這意味著,北冰洋是第一個進入春晚的飲品品牌,廣告效應隨之炸裂。
有文章稱,1985年至1988年三年時間裡,一瓶一毛錢左右的北冰洋,創造了1億元的產值,利潤高達13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產汽水之王」。
隨著社會的發展,可口可樂宣布進入中國市場,之後百事可樂在深圳建廠,兩大巨頭開始了對中國市場的爭奪。
1994年,中國企業掀起合資潮,北冰洋也和百事可樂合資。
不只是北冰洋,還有其它6家著名的國產飲料廠,包括瀋陽八王寺、天津山海關、青島嶗山、武漢大橋、重慶天府可樂、廣州亞運汽水,都與可口可樂或者百事可樂「聯姻」。
國產飲料廠之所以選擇合資,是希望藉助外資擴大經營,學習管理、技術,沒想到,卻紛紛迷失在浪潮裡,兩大巨頭趁著合作展開「圍獵」,進而制霸中國汽水市場。
這一過程,後來被形容為「水淹七軍」。
北冰洋汽水同樣難逃一劫,與百事可樂合作不久,品牌就被「雪藏」,一藏就是15年之久。這樣一來,狂飆突進的北冰洋沉沙折戟,再沒有往日神採。
對於這段往事,北冰洋所屬公司一位高管坦承:「那時大家都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我們向西方學習管理,學習技術,卻把自己的東西給弄丟了。」
等中國企業回過神來的時候,中國汽水市場早已滄海桑田,但北冰洋的品牌影響力仍然存在,這是「劫後重生」的堅實基礎。
2007年,北冰洋與百事公司談判,要求收回「北冰洋」品牌經營權,最終,這場談判以「4年內不以北冰洋品牌生產任何碳酸飲料產品」為條件,達成了回歸協議。
2011年,北冰洋汽水正式回歸,喊出的口號是「你喝的是汽水,我喝的是北冰洋」。
經過大力投入,尤其是找到符合要求的原料,恢復北冰洋「橙桔香氣、氣足沙口」的特色,耗費不少資金和心力,好在努力沒有白費,北京人熟悉的北冰洋汽水回來了。
2012年,北冰洋汽水的銷量就達到100多萬箱,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
2014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甚至出現「斷貨」現象。據《北京商報》報導,2018年,北冰洋銷量達到1200萬箱。
對於北冰洋的「重生」,有人評論說,「全北京人都應該為此慶祝」。
不過,北冰洋似乎沒有時間「慶祝」,而是希望把失去的「榮光」追回來。
為此,北冰洋不僅開始向全國布局,還藉助直播帶貨,打破地域限制,觸達更多消費者,今年6月,北冰洋首次直播帶貨賣出48萬瓶。
一場新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 THE END -
#國產#百事#飲料
原文連結:雲掌財經 責任編輯: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