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山茶文具店》這本書,是在半年前。看完深深的為匠人精神在日本的各行各業紮根並發揚光大而折服。
在看《海邊理髮店》《鼠疫》等書時,看到那些人對待自己工作的用心態度,總讓我時不時想起《山茶文具店》,就像有一個溫婉的女子笑意盈盈的看著我。想起那些充滿真情和溫馨的信件,我忍不住再回頭看看這本書。
作者小川糸看起來就是那種歲月靜好,溫婉恬靜的女子,寫出的文字也是如此,總是駐著一個溫暖的靈魂。《山茶文具店》是由日本700多家書店票選出的最想賣的書。
山茶文具店是一家幫人代筆書信的文具店,不以經營文具為主。而雨宮鳩子已經是第11代傳人。無論是每年魚福店的盛夏問候卡,弔唁信,公告信,回絕信,分手信。鳩子總是用最虔誠的態度,最真摯的方式幫助客人達成所願。
對工作精益求精,對細節極致追求
本以為給別人代筆書信,只要按照客人要求寫就可以,而鳩子卻在細節上講究到極致:墨色的深淺,磨墨的方向,用詞的斟酌,信紙的顏色、厚度、摺疊方式,信封的式樣,筆的軟硬、粗細,深淺,字的表達樣式,所折射出的情感,郵票的年代、圖案等等,無一不細細斟酌。
「無論信件的內容有多『制式』,我必定會等到隔天早上才黏貼封口,以便在充足的睡眠後,能以冷靜的頭腦重新檢視所寫的內容。」
恰如寫就的文章,也要隔日用清醒的頭腦再仔細審視一遍,這是尊重他人和自己所必有的吧。
隔天早晨,再次仔細重讀了每字每句,確認沒有錯字、漏字和失禮的文句,然後小心翼翼地糊貼好信封。
在幫客人代寫離婚公告時,不僅內容滿懷真情,
信封內層使用了宛如冬日夜空般的深藍色薄紙,期待能讓收件人覺得,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感受到星星般的希望。
藉由灰色的墨水錶達他們內心的謙卑,但那絕對不是悲傷的顏色,雲層的後方必定有一片藍天。
從逆時針磨墨到隔天的重新檢視,對委託人情感的珍視,無不透露出代筆人的情懷。
選用土耳其藍色蜂蠟給信封封口,這種蠟的最大特徵,就是在熔化時,會發出蜜糖般的甘甜香氣。
讓人理解以前的感情生活雖然消散,但還是會甜蜜幸福,不禁讓人充滿希望。
作為收信人,真的會被這種真誠滿滿的感動吧。
日本作家田中泰延先生認為,只有愛意與敬意成為文章的核心,寫作才有意義。這好像特別說的是書信。作為代筆人鳩子,總是事先對寫信的對象產生情感。
一位要做手術的園田先生,想寫一封信給舊時的已婚初戀,一封僅僅表達「你還好嗎?」的信件,要有滿滿的體貼,卻要避免越界,更要有自律。
「從園田先生的溫柔、用字遣詞,到他的面容和氣味,希望能把他的一切傳遞給櫻女士。」
「代筆人不是書法家,漂亮的字並非只追求外形漂亮,必須有溫度、有微笑、有安穩、有平靜。」
為人代筆時,有時一下子就可以寫出如預期的字,但有時候寫了一兩百張,仍然覺得不對勁。
鳩子秉承上代的傳承:用身體寫字,而不是用腦袋寫字。
以心養技,形似神更似
幫人寫信是投入了十足的感情的,就像演員演戲一樣,要入戲變成那個角色,而她需要在了解顧客的故事之後,為她們量身打造內容,需要把這些故事與自己的經歷感悟聯繫在一起,獲得靈感後再開始寫作。
對待每一封要代筆的信,鳩子都信奉「書信,是寄信人的分身」。鳩子將自己化身為各式各樣的人,感受不同的內心世界。
在幫可爾必思夫人寫弔唁信時,
「淚腺仿佛變成了磁鐵,瞬間吸收了世界上所有的悲傷。其中也包括小時候養的金魚翻肚死去時的哀傷,以及壽司子姨婆去世時的悲慟。」
在寫這封信時,鳩子的腦海中數度浮現出可爾必思夫人的面容。甚至有那麼一瞬間,她覺得自己的手和可爾必思夫人的手一起握著毛筆。
在代替清太郎先生去世的父親給母親寫信時,
信的內容早已想好,只是關於清太郎先生的父親會寫出什麼樣的字,總是意會不出來。考慮到文字會隨著年齡變化。
鳩子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家裡從來沒有出現過男人,根本無法想像父親是個什麼樣的形象。
為此鬱悶痛苦了半個月。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農曆正月初一,鳩子在告別與好友的聚會後,坐在咖啡館,一瞬間,突然感覺清太郎先生父親的字呼之欲出,急欲掙脫她的手指,於是她用左手,借用店員的原子筆和紙,寫下了那封情書。
清太郎先生看了信後,用力點了三下頭,說:「這完全就是我爸的字。」看到這裡,感覺簡直就是不可思議,還有深深的感動。代筆人做到如此程度,像有神靈附體。
每每看到這裡,不止熱淚盈眶,而且由衷的讚嘆鳩子的敬業程度和專業精神。忍不住想回頭再看看。
你可以模仿別人的字體,傳達他人想說的內容,靈魂卻不容易。
最初以為代筆人就是簡單的寫信。其實不然,
「做個匠人比較容易,只需掌握一些關鍵的技術,但擁有一顆匠心是要在生活中、工作中等萬事萬物上磨練,將自己的精神內化到、投射到作品中,投射到事務上。最終心手一道打造出獨具匠心的大器。」
《山茶文具店》和大多數日本作家一樣,於細微處挖掘感動,雖然是第一次聽說的職業,卻讓人隨之嚮往。其中的職業操守與尊嚴,足以闡釋日本的匠人精神。其中連分手,離婚告知,拒絕信都要鄭重其事,讓人不由自主的反思,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否需要更多一份溫情,多一份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