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CNOOC 中國海油
7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名即將奔赴新疆基層工作的畢業生回信,肯定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
看到新聞後,入職中國海油一年的新疆小夥兒木哈義說:「我覺得自己也是這封信的收信人。」
完鑽約6000米至8000米的井深40井次
不久前由80後掛帥、90後主戰的
大北301井垂直鑽井技術服務作業
在塔裡木油田順利結束
木哈義就是鑽井隊其中的一員
當80後、90後相遇在大漠
微信發布後
木哈義的親朋好友紛紛留言為他加油
木哈義現在是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油發展)工程技術公司的一位實習工具工程師。他在中國海油的成長故事,要追溯到一年前……
夜晚的戈壁灘寂靜而寒冷,黑暗深處有一片燈光璀璨奪目,那是木哈義服務的新疆塔裡木油田果勒302H井。第一次一個人獨立作業,他既緊張又興奮。對木哈義來說,這個「第一次」來得有點快。
2019年7月,哈薩克族小夥木哈義 · 革命汗從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畢業,入職中國海油不到半年時間,他又回到了家鄉新疆,成為大漠深處石油工人中的一員。
海油發展新疆區域市場開發中心成立於2019年12月,致力於將優質的鑽井工具引向陸地。當聽說公司要把精兵強將派到西部去錘鍊,木哈義第一個站出來:「讓我去吧,新疆是我的家鄉,我想回去做點事情。」
因為經驗少,要消化的知識技能太多,木哈義有一段時間頻繁受挫。
4月7日,木哈義第一次上果勒302H井就遇到了困難:立壓傳感器怎麼都裝不到管線上。按他的理解,每個井隊立壓管線的尺寸應該一樣,他連忙給馮偉打電話求助。馮偉反覆查看木哈義發來的照片,原來井隊使用的由壬接頭比實際傳感器的要小一圈兒,這是木哈義之前沒有意識到的。通過這件事,木哈義在備料時總要多帶幾個尺寸的備件,準備充分。他暗暗告訴自己,膽子再大一點,哪怕漢語不夠好,也要主動去跟井隊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一個人的韌性就這樣被困難激發,不懂就問,不會就練。
在井場,圍著身邊的技術「大咖」,木哈義一遍又一遍地學習直井測斜儀等工具的安裝拆卸、維修調試等技能,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各類要點。
在駐地,儘管有時師傅們說話速度快,木哈義會聽不懂,但他總會反覆問幾遍,直到弄明白。時間一長,井場的人開始對這個話不多的小夥子有了新的認識,誇他是個「好巴郎」。
在學中幹,在幹中學。「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團隊總是給予像木哈義這樣的新人最大的信任和更多鍛鍊機會,把「多吃苦,多學習,多經歷」當成了最好的崗前培訓。
大半年的時光過得很快,疫情期間木哈義在井場一呆就是4個月。挨過了夜晚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冬天,感受了太陽從四面八方灼烤的夏天,吃了不少春秋季沙塵暴的沙子,在遠離城市、遠離繁華的西北大漠,木哈義覺得能夠參與家鄉的建設,十分自豪。
「雖然現場的工作很辛苦,
但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木哈義的這份幸福感
同樣屬於那些紮根基層、矢志奮鬥的海油人
在黃土高坡
衝上45度陡坡,緊接著90度的急轉彎
這是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陸地踏勘人平凡的一天
在汶萊大摩拉島
「海油蛙人」團隊為了保障作業進度
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連續作戰
由於沒有食堂
每天只能靠交通艇從作業母船送盒飯過來
奔山溝、入沙漠、駐海島
海油人不僅堅守在大海上
更在群山、海島間
在杳無人煙的沙漠荒原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為了自己的夢想
奮鬥向前!
這樣的我們,都是「收信人」
策劃 | 劉瑤 李晶晶
文字 | 胡佳佳
圖片 | 木哈義 黃津松
製作 | 劉瑤 李晶晶 劉晶晶
原標題:《新疆「好巴郎」:我覺得自己也是收信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