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缺點在於從採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
25日,北京11人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有10人完成流調。記者發現,其中3人在初次接受核酸檢測時出現陰性結果,但抗體檢出陽性。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否意味著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靈敏」?有必要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嗎?
━━━━━
多名確診者抗體陽性後確診
2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公布了昨日新增確診者中10人的具體情況。記者發現,有3人在確診前幾日接受了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血清抗體結果則為陽性,之後被救護車轉運至醫院就診,隨後確診。
一名51歲女性患者,為新發地批發市場經營人員。6月12日開始集中隔離觀察,6月23日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血清抗體陽性。6月24日由120救護車轉運至北京市豐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6月25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當日確診,臨床分型為普通型。
一名25歲男性患者,住址為豐臺區花鄉(地區)天倫錦城,工作單位新發地批發市場,為市場經營人員。6月9日出現發熱、乏力等症狀,自行服藥後好轉。6月16日被專車轉運至集中隔離點,6月23日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血清抗體IgM陽性。6月24日由120救護車轉運至北京市豐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6月25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當日確診。
一名41歲的男性患者,為新發地批發市場經營人員,每日到新發地市場工作或京深市場進貨。6月8日出現輕微咳嗽,自服藥未就醫。6月16日作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被專車轉運至集中隔離點。6月23日咽拭子核酸檢測陰性,採集血標本檢測新冠病毒抗體IgM、IgG均為陽性,由120救護車轉運至北京市豐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6月25日確診。
━━━━━
為何確診者核酸檢測為陰?
一位北京三甲醫院感染科專家分析,這三名患者在初次核酸檢測中,應是遇到了「假陰性」的情況。即患者體內實際存在新冠病毒,但未被檢測出來。
記者了解到,初次核酸檢測為陰性、隨後確診的病例,並非第一次發生,此前,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甚至多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2月5日,一位從武漢前往北京的發熱肺炎患者,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在入院前,患者三次的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曾以重症甲流收入院。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後,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為什麼會出現「假陰」?國家感染性疾病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介紹,在實際操作中,採樣質量、感染時間、標本類型、檢測試劑等,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結果,如下呼吸道標本陽性率就明顯高於上呼吸道標本。因此單憑一次核酸檢測,不能100%診斷或排除。
━━━━━
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靠譜」嗎?
明明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核酸檢測卻沒有立即得出陽性結果,反倒是抗體測出陽性,這是否意味著在診斷新冠肺炎時,抗體檢測比核酸檢測更加「靠譜」?
上述感染科專家否認了這一看法。
他介紹,核酸檢測雖然很難迴避「假陰」,但能直接檢測出人體內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其陽性結果有重要意義,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抗體檢測,是通過查找人體內是否存在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來判斷是否有或者曾經有過新冠病毒。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利弊。
核酸檢測的優點,在於直接、早期即能適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哪怕沒有出現症狀,也能通過檢測病毒基因來發現是否感染。缺點在於從採樣到檢測環節較多,結果易被影響。
抗體檢測十分靈敏,但存在窗口期,較為滯後。抗體IgM通常在發病後3-6天方能檢出,抗體IgG在發病後10-18天方能檢測出,達不到早診斷的要求。此外,即便檢出抗體陽性,也未必等同於患者此時正處於感染狀態。
「抗體檢測可以彌補核酸檢測靈敏度的不足,但不能取代核酸檢測。當然,根據最新版的診療方案,如果兩種抗體都是陽性,也能作為診斷的一個標準。」上述專家說。
━━━━━
更「靈敏」的抗體檢測 是否應大範圍推廣?
隨著6月中旬新一輪本土病例的出現,北京逐步擴大核酸檢測的範圍,僅東城區,從6月14日到6月25日,就有62萬人接受集中核酸檢測。
由於核酸檢測「假陰性」時有發生,有市民疑惑,是否應擴大抗體檢測的範圍,以提高篩查的可靠性?
「以北京目前極低的感染率,都做抗體檢測,費效比太低,沒有必要。而且,任何檢測都不是萬能的,抗體檢測也會有『假陽性』,在進行大範圍篩查時,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上述專家表示。
「就算只有千分之一的假陽性,哪怕北京只有200萬人進行抗體檢測,也會出現2000人的誤判,這個數字已經遠超這十多天累計確診的人數了。意義不大,也容易造成社會恐慌。」他說,「抗體檢測的作用,主要還是有針對性地『補漏』。比如發熱患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要高於沒有流行病學史的普通人,所以發熱門診增加了抗體檢測。疾控部門進行流調溯源時,抗體也能提供一些線索。」
來源:新京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