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開陽站」三張照片講述「田坎村過坎記」

2020-12-09 貴陽網

鏽跡斑駁的鐮刀、燭火昏黃的馬燈、褪色的篾條筐、老式縫紉機……推開坐落在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的村史館大門,一個個老物件「撥開」歲月塵埃,舊時生活畫卷緩緩展開。

一面文化牆上,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田坎村人、南龍鄉人一個世紀以來的平常農事。納鞋底、推豆腐,犁地、插秧,今昔對比是悲歡歲月,也是告別貧困、記住艱辛的見證。其中,有三張照片讓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記憶深刻,一張名為「採茶」,另兩張是「挑水」和「砍柴」。「三張照片,把田坎的幾十年濃縮成了兩個字——『巨變』。」楊維洪說。

「採茶」

人間四月天,是南龍鄉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一壟壟茶樹鬱鬱蔥蔥,舉目皆綠,走到哪裡都是茶香。

今年4月中旬,春茶長成時,從四面八方來務工的採茶工人聚集南龍鄉。一時間,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勞動場面。50歲出頭的村民胡昌琴,已經在藍芝茶園打工幾年。身著民族服飾的胡昌琴,雙手並用、眼神專注,將摘下來的茶青迅速投入籮筐,動作嫻熟而連貫,美麗的瞬間被攝影師捕捉了下來。咔嚓一聲,定格下茶韻十足的南龍新農村生活。

胡昌琴的兩個兒子外出打工多年,她和老伴以前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南龍鄉開展減調低效農作物後,老兩口就開始了茶園打工的生活。從「農民」變成「工人」,胡昌琴很滿意,「種苞谷、採茶,都是地裡幹活兒,掙的錢卻大不一樣。採茶只要勤快,每天賺兩三百元不是問題。」

近年來,貴陽市穩紮穩打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讓農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更加殷實。南龍鄉堅持以茶產業為重要抓手,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推動以「一茶一蔬一果」為主,林下養殖、生態養殖為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大力調減低效作物種植。「今年,翁朵村南貢組已建成2000畝奶白茶基地,正在籌備中橋村1000畝奶白茶基地。同時,圍繞南貢組輻射周邊,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完成了3000畝安吉奶白茶種植項目。」南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胡晉說。

茶園綠了,鄉村美了,旅遊活了。

如今,遊客在藍芝茶園不僅能品茶,還可參與茶葉採摘、生產加工等環節,體驗採茶樂趣。胡晉說,結合地理資源優勢,南龍鄉「一盤棋」謀劃、「一張圖」部署,將聚力打造一個以茶產業為主,其他經濟作物為輔,以南貢貢茶文化為主線、茶旅一體化推進的「貢茶小鎮」,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挑水」

身後是巖石和大山,身前是一條荒草叢生的泥巴路,照片裡的「挑水人」身著青衫,頭戴草帽,一根扁擔跨在肩,兩頭晃蕩著鐵皮大水桶。這個特別的「場景」,是田坎村人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常。「那時候,雞叫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楊維洪說。

彼時的田坎是山坳坳裡的一個偏僻小山村,一個村民組裡,一個「望天水井」要解上百號人的「渴」。20多個村民組吃水全看「老天賞臉」,產業發展更無從說起。1989年,田坎村建設分散式集中飲用水源點,群眾開始用上自來水。但事實上,自來水的水源並不穩定,「旱天『旱』起來,人畜都沒水喝。」一位村民說。

2017年,田坎村被列為貴陽市特困村後,在貴陽市、開陽縣、南龍鄉等各級部門的幫扶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補短板、強弱項,精準發力「兩不愁三保障」。針對各村現狀,南龍鄉把飲水保障、住房安全保障等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硬任務,不斷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其中,在田坎村實施兩期水利工程,一期覆蓋9個村民組,二期覆蓋12個村民組,目前全村3000多名村民的飲水安全得到保障。

在今年的脫貧攻堅「清零行動」中,截至10月份,南龍鄉共完成6個村、17處農村分散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受益群眾671戶2684人,其中,受益貧困戶11戶46人,全面解決全鄉飲水安全問題。

眼下,田坎還是那個田坎,山川連綿起伏,森林綠意盎然,今時不同往日的是,生活已開啟了新篇章。

「砍柴」

遠景灰濛、近景深黑,「砍柴」的照片裡,薄霧中隱約可以看到貴州磅礴山川的天際線,一名農戶肩挑木柴,正往前走來。過去,大山的輪廓是一道風景,卻也是一道屏障。被大山阻隔了交通的田坎人,每到冬季,伐薪燒炭,燃柴取暖。

一位田坎村長者告訴記者,上個世紀的田坎,道路不通,交通閉塞,煤塊等取暖物資無法運進大山。一到冬天,部分村民就聚集在一處松樹密集的小山坡,砍點柴火,準備過冬。由於路不好走,連託運木柴的馬車也沒法進山,大家只好肩挑背馱,把取暖的柴火背回家。

「背一挑柴火,輕則幾十斤,重則上百斤,徒步幾公裡,非常艱辛。」憶苦思甜,村民非常感慨。

如今,田坎村不僅打通了連接外部交通的「大動脈」,還加快修建了「通組路」和「串戶路」。得益路網發展,田坎人把村裡產業做大做強,更有信心和底氣。

田坎的路網建設,是南龍鄉推動「大交通」、發展「大產業」的一個縮影。

今年五月,一條產業路如飛舞的絲帶,在南龍鄉境內山林、村莊間環繞伸展。這條路穿過南龍鄉茶園、果蔬等農業產業區域,為當地群眾出行和農業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

這條產業路連接南龍鄉翁朵村下寨組至土香村新寨組,將有效帶動22個村民組1893戶7192人增收致富。

「以前,通組路3米寬、彎多路窄,成了產業發展的『絆腳石』。現在,道路升級為6.5米寬的柏油路,再也不用為農產品運輸問題犯愁了!」南龍鄉東官村村民說。

著眼「以路興產,以產脫貧」,南龍鄉依託「產業路」,打造脫貧致富「快車道」。下一步,南龍鄉將把沿線旅遊景點和特色農業串成一條「珍珠鏈」,讓群眾真正享受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的政策紅利。、

綜述 做好「綠文章」 一茶生「三金」開陽縣南龍鄉,百年前就以產「貢茶」聞名。昔日山高路遠、坡陡彎急,黔貨難出山,農民難致富。

近年來,貴陽脫貧攻堅大膽實踐、蹄疾步穩。南龍鄉瞄準茶產業、重拾「金招牌」,打出「茶旅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田坎村等村落為示範點,全面推動茶園建設,實施精準脫貧,建檔立卡人口全面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曾被列為貴陽市20個特困村之一的田坎村,如今正昂首邁步小康。

發展產業 邁過窮「坎」

10月下旬,60多歲的簡光華和妻子頭戴蓑笠、身著布衫,穿行茶樹叢中,雙手翻飛,摘下一把把茶枝。「以前我們只曉得採春茶,現在鄉裡引進了大公司,春茶、夏茶、秋茶都能採收。一年中有三個季節,個個月都有工資領,知足啦。」南龍鄉田坎村吳家寨組村民簡光華笑得合不攏嘴。

三面環山的田坎村,坐落在開陽縣東南部。一片坡地上,村民世代靠傳統農業為生,久困於山,貧窮是難過的「坎」。

「以前家裡就是兩畝苞谷地,一年忙到頭,收穫的糧食都不夠吃。」簡光華一家有兩個殘疾人,缺勞力,更缺技能,他不知道,除了種苞谷,山旮旯裡還能種什麼?

2017年,貴陽市吹響脫貧攻堅號角,精準「決戰」20個特困村。田坎村,被列為貴陽市委宣傳部和市總工會定點幫扶的重點村。貴陽市、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四級聯動,研民情、盤家底,因戶施策,全力推動脫貧攻堅。

要致富先修路,在幫扶單位支持下,田坎村兩年建成10條路、修好兩處人畜飲水工程,其中2018年建成投用的人飲鞏固提升工程一期,從垂直200多米的深溝提水上山,解決了當地近2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補短板、強弱項,夯實基礎,農民要致富,還是必須集中力量、大乾產業。」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說。依託富硒山地資源優勢,南龍鄉按照「宜茶則茶、宜果則果、宜蔬則蔬」原則,統籌推進茶葉、水果、蔬菜和林下養殖等高附加值產業,逐步形成以茶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新發展理念引領下,藍芝、貢禹、益榮等20多家茶企紛紛入駐,在此投資興業,按照「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以流轉土地、聘請農戶等方式,帶動487戶群眾戶均年增收2600元。

2016年,田坎村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對象識別,有貧困戶14戶53人;2019年9月30日,田坎村人均年收入達98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53人脫貧出列,田坎村穩穩地邁過了貧窮這道「坎」。

茶旅一體 大山生「金」

「開門見山」是桎梏,依託山地特色農業謀發展,卻是致富之門的「金鑰匙」。觀念一變天地寬,南龍大山生了「金」。

在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引領下,南龍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用「一杯茶」實現後發趕超。

目前,南龍鄉已建設茶園4.65萬餘畝,種植蔬菜1.2萬畝,種植水果1.36萬畝。茶樹、瓜果遍山頭,硬化路串起家家戶戶,村容村貌一天一個樣,村民們幹勁十足,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走進位於南龍鄉的「益榮茶園」,記者看到,茶樹連綿、上山又下山,依山就勢修建的茶葉生產車間、體驗車間、活動中心、培訓中心、營養餐廳等,古香古色,神韻十足。

2017年入駐南龍鄉的貴州開陽益榮茶業有限公司,現已連片打造了4500畝茶園,2019年實現產值800萬元。去年,該公司還與湖南茶企合作,用50噸富硒南龍茶「撬」開了非洲市場。「小試牛刀」,便收到不錯的市場反響,貴州開陽益榮茶業有限公司經理禹佳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下一步,公司準備繼續整合資源,通過名優茶、大宗茶兩手抓,推動『南龍茶』出山出海。」

站在「益榮茶園」,隔山相望,另一個山頭上,「藍芝茶葉基地」一片綠色「茶海」。據介紹,該基地有1200畝生態有機茶園和2000畝合作社茶園,可年產優質富硒有機綠茶4萬餘斤、優質富硒有機紅茶4.5萬餘斤。

興一業,帶一片,富一方。10月18日,南龍鄉首個年產1000噸綠茶加工項目開工,儲青機、殺青機、烘乾機、揀梗機、圓篩機……自動生產線上轟鳴的機械,將大大延長茶園採摘期和茶產業鏈條,推動南龍鄉充分利用6個村的夏秋茶資源,助力茶農增收、茶企增效。

據介紹,該項目由開陽浙龍茶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目前已投資400餘萬元,廠房用地約10畝。新公司「加碼」地方經濟,簡光華向記者算了算他的「新帳本」:「一畝苞谷一年最多收入700元,現在一畝茶能掙4000元,流轉了土地有收入,上茶山打工有工資,入股合作社還有分紅。一茶生『三金』,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發展茶產業,南龍既守住了「生態氣色」,也擦亮了「經濟底色」。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南龍鄉乘勢而上,全力推動「茶旅一體化」,用好貢茶文化、水東文化、陽明文化,講好南龍故事,讓遊客在體驗採茶、制茶過程中,收穫鄉村新樂趣。

留住鄉愁 提振信心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南龍鄉一手推動產業發展,一手聚力打造陣地。

今年6月,木樑木柱、古樸典雅的村史館在田坎村落成開館。作為開陽縣首個村史館,館內陳展集思想宣傳、主題教育、文化傳承於一體。

走進佔地2500平方米的館內,蓑衣鬥笠、風鼓耙子等大型農耕器具,稱量貴重物品的「老秤」,農家計量糧食的「鬥」和「升」,以及民族服飾、糧票、布票等50餘件實物,30餘種書法資料,再現了崢嶸革命歲月、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

「優秀的鄉土文化,在這裡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動』起來、『興』起來、『傳』下去。」楊維洪說,2019年5月,村史館啟動建設時,不少村民義務收集整理史料,大家都很積極,「每一個老物件,都是村民們壓箱底的『寶貝』。把『寶貝』都聚在一起,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記憶,這是延續歷史文脈、記住鄉愁的去處,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園。」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村史館專門布置了「脫貧攻堅」榮譽牆、紀實牆,一幅幅幫扶圖片記錄下田坎村過「坎」歷程,一條條脫貧攻堅先進稱號的錦帶展示著村民戰天鬥地的自強精神。

與鄉愁相互呼應,一個特別的「勵志超市」今年也在南龍鄉建成投用。與普通超市不一樣,「勵志超市」裡買東西不用錢,而是要用積分換。「村民的言行舉止就是『積分』,比如房前屋後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子女教育是否上心、紅白喜事是否簡約等,都是可以拿到積分的依據。」南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胡晉說,目前「勵志超市」添置了洗衣粉、雨傘、洗髮露、電磁爐等50餘種日用品及文具。

「聚焦小真小善小美,深耕文明鄉風,激活了南龍人振興鄉村的責任感、自信心。」胡晉說。產業有「方」,脫貧有「路」,治理有「術」。南龍鄉正在不斷續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篇章。

短評

用「高顏值」生態助力高質量發展

祝衛

開陽縣南龍鄉瞄準茶產業,重拾「金招牌」,打出「茶旅牌」,既實現了高質量脫貧,又穩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有力地詮釋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站在全勝的歷史拐點,審視梳理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和後續要求,我們仍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以良好生態為支撐,用「高顏值」生態不斷助力高質量發展。

以生態產業化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實踐證明,農村生態環境好了,田園風光、秀美鄉村可以成為「聚寶盆」,生態產業就會變成「搖錢樹」。推動鄉村振興,要以生態產業化帶動鄉村居民增收致富,做好做活「生態+」這篇大文章,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讓廣大鄉村既添生態「顏值」,又增經濟價值。

靠產業生態化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就是讓鄉村產業更綠,讓綠色的鄉村產業更多。培育扶持注重綠色發展的標杆企業,積極發揮綠色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引領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讓農業產業生態化不斷走深走實。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時期,鄉村振興成效日顯,此時正是將兩者有機銜接的最好時機。我們要進一步把脫貧成果鞏固好,推進鄉村振興開好局,讓脫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趕上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佘崇忠 張可 遊紅/文 鄭宇瀟/圖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開陽站|三張照片講述「田坎村過坎記」
    其中,有三張照片讓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記憶深刻,一張名為 " 採茶 ",另兩張是 " 挑水 " 和 " 砍柴 "。" 三張照片,把田坎的幾十年濃縮成了兩個字——『巨變』。" 楊維洪說。" 採茶 "人間四月天,是南龍鄉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一壟壟茶樹鬱鬱蔥蔥,舉目皆綠,走到哪裡都是茶香。
  • 成風化人凝聚民心 文明引領幸福「過坎」——記全國文明村鎮開陽縣...
    歷史文化、革命烈士、身邊好人、美麗家園建設、脫貧攻堅歷程、本地出產的「貢茶」、榮獲的榮譽……12月10日,走進位於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村委會旁的村史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將田坎村的鄉村發展和鄉村文化演進史鮮活地展現在眼前。今年7月建成開館的田坎村村史館,如今已成為全體田坎人的文化坐標和精神高地。
  • 【脫貧攻堅】 「三區三州」戰貧記
    【脫貧攻堅】 「三區三州」戰貧記 2021-01-08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坡村裡看變化|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如今,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小坡村繼續發展?小坡村人應該做些什麼?這是許多小坡村人在思考的問題。依託引進的龍頭企業求發展,盤活資源提升造血功能,村民積極發展養殖業……如今的小坡村村民,正在經歷著從「要我富」到「我要富」轉變。
  • 「脫貧攻堅群英譜——脫貧攻堅幹部考察調研」筆記本裡寫真情...
    筆記本裡寫真情——記沅江市四季紅鎮黨委書記彭龍■編者按4月至6月,按照省委決定,省委組織部派出考察組,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專項考察調研,了解掌握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表現,發現識別優秀幹部,為基層幹部加油鼓勁。
  • 「原創」聚焦「九力」決戰脫貧攻堅
    聚焦脫貧攻堅原動力,決戰脫貧攻堅。 聚焦多措並舉專注力,決戰脫貧攻堅。實行「市級領導掛鄉包村與鄉鎮同責、科級幹部掛村包組與村組同責、一般幹部掛組包戶與考核同責」的「三掛三包三同責」工作機制,壓實了攻堅及幫扶責任,有效凝聚幫扶力量。每月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同時通過周例會、周通報等形式,及時將相關信息和主要措施通報至市級領導和行業主責部門。
  • 「新春走基層」「龍窩塘」脫貧記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鎮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總結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發展經驗。該鎮立足紅色文化抓黨建,突出黨建引領,為鄉村振興夯實戰鬥堡壘和動力支撐。通過農房改善,土地流轉破發展之局。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經營模式,促進資源集聚,激發產業活力,從而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脫貧致富。雙莊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 「經驗」陝西鹹陽:「五個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催生這種「蝶變」的是該市以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為目標,圍繞「五個聚焦」要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地見效。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計脫貧122340戶44775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3%。01聚焦強化領導,夯實脫貧責任村民富不富,全靠黨支部;集體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上下同心 合力攻堅——內蒙古全力...
    哪裡有強烈的責任擔當,哪裡就有生動的脫貧實踐。放眼如今的北疆大地,脫貧攻堅實施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上下同欲者勝。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全面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工作機制,凝聚脫貧合力,跑出攻堅「加速度」,讓扶貧工作有了爬坡過坎的源源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用智慧和汗水描繪脫貧攻堅美麗畫卷|金盆鄉麻窩村...
    撲下身、沉下心、紮下根,真蹲實駐,真幫實扶,是我這幾年在基層工作最為重要的感觸。2017年4月,我從六盤水市第十五中學派駐到鐘山區雙戛街道河溝村,那個時侯恰逢我家還面臨高考的關鍵時期,我還是義無反顧的帶著責任和使命走馬上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當好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重慶飛強混凝土...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當好脫貧攻堅的生力軍——重慶飛強混凝土有限公司扶貧工作小記 2020-08-17 17: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西華營鎮:「舞臺藝術送基層」助力脫貧促攻堅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張猛 通訊員 張文慶「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 7月20日,在西華縣西華營鎮一中體育場院內,由河南省豫劇一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李金枝帶來的《花木蘭》精美選段,引來現場近千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 「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我來講」青山綠水展新貌 眾志成城奔小康
    作為民主黨派的一項新任務、新職責,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如何深入開展並最終取得實效,是各民主黨派都在思考的問題。參照中央做法並結合陝西實際,自2017年11月起,陝西8個省級民主黨派組織對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會對口嵐皋縣。嵐皋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 致敬脫貧攻堅奮鬥者!這些「德陽故事」感人至深
    第四期《榜樣的力量》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致敬脫貧攻堅奮鬥者》舉行——榜樣的力量講述扶貧一線奮鬥故事傳遞脫貧攻堅德陽力量本期節目在以德陽最後一戶通過脫貧驗收的貧困戶榮之華為原型的情景短劇《決勝時刻》中拉開序幕,緊接著來自德陽各戰線的5名脫貧攻堅先進典型人物受邀來到現場,分享他們感人至深的榜樣故事,接受人民群眾的致敬。
  • 「百名記者走基層·小康生活我打卡」共青城:脫貧路上奏凱歌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 左思思)共青城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力、強化社會聚合力、築牢產業支撐力,積極探索「3+」模式,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百名記者走基層·小康生活我打卡」九江廣電全媒體大型主題宣傳報導活動今天一起來看看共青城的「脫貧故事」。
  • 「新開局 新徵程」2020年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在...
    新疆網訊(記者 蓋煜)11月27日,2020年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事跡第二報告團來到烏魯木齊市,為各族幹部群眾作先進事跡報告,這也是2020年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的第一場。會上,報告團成員訾桂信、吳秋瓊、木爾提扎·艾買提、古麗加孜拉·波拉提、譚振蓮、劉一凡分別作報告,講述在脫貧一線的親身經歷、典型經驗,贏得現場陣陣掌聲。訾桂信是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獲得者,也是皮山縣方圓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報告會現場,他為大家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 村民信賴的好支書——記「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河嘴鄉銀杏堂村...
    他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入手,帶領村民發展有機茶產業,一點一點地改變貧困村的面貌。如今,銀杏堂村已摘掉貧困村「帽子」,走上了致富路。伴隨著茶樹花開,村民腳下的路越走越順暢、寬廣。今年,李昌也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脫貧攻堅奮進獎」。建制度夯實戰鬥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從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天起,抓黨建促脫貧就成為李昌的重要工作之一。
  • 凝心聚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在巴林左旗查幹哈達蘇木的蒙古包裡,三山鄉燒鍋窯村第一書記巴達仍貴為100多名牧民講述了從2016年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親身經歷和感人事跡,該旗「最美家庭戶」董玉霞講述了靠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策的幫扶脫貧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名醫生蛻變成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丨湄潭...
    為了儘快熟悉農村工作,到任伊始,我就虛心向村支兩委的老同志們請教怎樣幹好脫貧攻堅工作。村裡的老同志說,要想幹好脫貧攻堅,就得先踏遍沙塘村的山山水水,情況都不清楚,談什麼脫貧攻堅!他們認為,我們年輕人在這裡也幹不了多久。那一刻,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不幹出點名堂,我還真不離開這裡。  白傑走訪慰問貧困群眾說幹就幹,我帶著工作日誌開始一個村民組一個村民組地走訪。
  • 「決勝脫貧·奮鬥有我」南鄭區城關幼兒園王莎娜:脫貧攻堅矢向前...
    編者按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激發廣大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熱情,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脫貧辦、團區委、區婦聯、南鄭農商銀行聯合舉辦了南鄭農商銀行杯「決勝脫貧·奮鬥有我」主題演講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