鏽跡斑駁的鐮刀、燭火昏黃的馬燈、褪色的篾條筐、老式縫紉機……推開坐落在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的村史館大門,一個個老物件「撥開」歲月塵埃,舊時生活畫卷緩緩展開。
一面文化牆上,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田坎村人、南龍鄉人一個世紀以來的平常農事。納鞋底、推豆腐,犁地、插秧,今昔對比是悲歡歲月,也是告別貧困、記住艱辛的見證。其中,有三張照片讓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記憶深刻,一張名為「採茶」,另兩張是「挑水」和「砍柴」。「三張照片,把田坎的幾十年濃縮成了兩個字——『巨變』。」楊維洪說。
「採茶」
人間四月天,是南龍鄉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一壟壟茶樹鬱鬱蔥蔥,舉目皆綠,走到哪裡都是茶香。
今年4月中旬,春茶長成時,從四面八方來務工的採茶工人聚集南龍鄉。一時間,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勞動場面。50歲出頭的村民胡昌琴,已經在藍芝茶園打工幾年。身著民族服飾的胡昌琴,雙手並用、眼神專注,將摘下來的茶青迅速投入籮筐,動作嫻熟而連貫,美麗的瞬間被攝影師捕捉了下來。咔嚓一聲,定格下茶韻十足的南龍新農村生活。
胡昌琴的兩個兒子外出打工多年,她和老伴以前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南龍鄉開展減調低效農作物後,老兩口就開始了茶園打工的生活。從「農民」變成「工人」,胡昌琴很滿意,「種苞谷、採茶,都是地裡幹活兒,掙的錢卻大不一樣。採茶只要勤快,每天賺兩三百元不是問題。」
近年來,貴陽市穩紮穩打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讓農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更加殷實。南龍鄉堅持以茶產業為重要抓手,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推動以「一茶一蔬一果」為主,林下養殖、生態養殖為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大力調減低效作物種植。「今年,翁朵村南貢組已建成2000畝奶白茶基地,正在籌備中橋村1000畝奶白茶基地。同時,圍繞南貢組輻射周邊,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完成了3000畝安吉奶白茶種植項目。」南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胡晉說。
茶園綠了,鄉村美了,旅遊活了。
如今,遊客在藍芝茶園不僅能品茶,還可參與茶葉採摘、生產加工等環節,體驗採茶樂趣。胡晉說,結合地理資源優勢,南龍鄉「一盤棋」謀劃、「一張圖」部署,將聚力打造一個以茶產業為主,其他經濟作物為輔,以南貢貢茶文化為主線、茶旅一體化推進的「貢茶小鎮」,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挑水」
身後是巖石和大山,身前是一條荒草叢生的泥巴路,照片裡的「挑水人」身著青衫,頭戴草帽,一根扁擔跨在肩,兩頭晃蕩著鐵皮大水桶。這個特別的「場景」,是田坎村人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常。「那時候,雞叫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楊維洪說。
彼時的田坎是山坳坳裡的一個偏僻小山村,一個村民組裡,一個「望天水井」要解上百號人的「渴」。20多個村民組吃水全看「老天賞臉」,產業發展更無從說起。1989年,田坎村建設分散式集中飲用水源點,群眾開始用上自來水。但事實上,自來水的水源並不穩定,「旱天『旱』起來,人畜都沒水喝。」一位村民說。
2017年,田坎村被列為貴陽市特困村後,在貴陽市、開陽縣、南龍鄉等各級部門的幫扶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補短板、強弱項,精準發力「兩不愁三保障」。針對各村現狀,南龍鄉把飲水保障、住房安全保障等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硬任務,不斷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其中,在田坎村實施兩期水利工程,一期覆蓋9個村民組,二期覆蓋12個村民組,目前全村3000多名村民的飲水安全得到保障。
在今年的脫貧攻堅「清零行動」中,截至10月份,南龍鄉共完成6個村、17處農村分散供水鞏固提升工程,受益群眾671戶2684人,其中,受益貧困戶11戶46人,全面解決全鄉飲水安全問題。
眼下,田坎還是那個田坎,山川連綿起伏,森林綠意盎然,今時不同往日的是,生活已開啟了新篇章。
「砍柴」
遠景灰濛、近景深黑,「砍柴」的照片裡,薄霧中隱約可以看到貴州磅礴山川的天際線,一名農戶肩挑木柴,正往前走來。過去,大山的輪廓是一道風景,卻也是一道屏障。被大山阻隔了交通的田坎人,每到冬季,伐薪燒炭,燃柴取暖。
一位田坎村長者告訴記者,上個世紀的田坎,道路不通,交通閉塞,煤塊等取暖物資無法運進大山。一到冬天,部分村民就聚集在一處松樹密集的小山坡,砍點柴火,準備過冬。由於路不好走,連託運木柴的馬車也沒法進山,大家只好肩挑背馱,把取暖的柴火背回家。
「背一挑柴火,輕則幾十斤,重則上百斤,徒步幾公裡,非常艱辛。」憶苦思甜,村民非常感慨。
如今,田坎村不僅打通了連接外部交通的「大動脈」,還加快修建了「通組路」和「串戶路」。得益路網發展,田坎人把村裡產業做大做強,更有信心和底氣。
田坎的路網建設,是南龍鄉推動「大交通」、發展「大產業」的一個縮影。
今年五月,一條產業路如飛舞的絲帶,在南龍鄉境內山林、村莊間環繞伸展。這條路穿過南龍鄉茶園、果蔬等農業產業區域,為當地群眾出行和農業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
這條產業路連接南龍鄉翁朵村下寨組至土香村新寨組,將有效帶動22個村民組1893戶7192人增收致富。
「以前,通組路3米寬、彎多路窄,成了產業發展的『絆腳石』。現在,道路升級為6.5米寬的柏油路,再也不用為農產品運輸問題犯愁了!」南龍鄉東官村村民說。
著眼「以路興產,以產脫貧」,南龍鄉依託「產業路」,打造脫貧致富「快車道」。下一步,南龍鄉將把沿線旅遊景點和特色農業串成一條「珍珠鏈」,讓群眾真正享受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的政策紅利。、
綜述 做好「綠文章」 一茶生「三金」開陽縣南龍鄉,百年前就以產「貢茶」聞名。昔日山高路遠、坡陡彎急,黔貨難出山,農民難致富。
近年來,貴陽脫貧攻堅大膽實踐、蹄疾步穩。南龍鄉瞄準茶產業、重拾「金招牌」,打出「茶旅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田坎村等村落為示範點,全面推動茶園建設,實施精準脫貧,建檔立卡人口全面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曾被列為貴陽市20個特困村之一的田坎村,如今正昂首邁步小康。
發展產業 邁過窮「坎」
10月下旬,60多歲的簡光華和妻子頭戴蓑笠、身著布衫,穿行茶樹叢中,雙手翻飛,摘下一把把茶枝。「以前我們只曉得採春茶,現在鄉裡引進了大公司,春茶、夏茶、秋茶都能採收。一年中有三個季節,個個月都有工資領,知足啦。」南龍鄉田坎村吳家寨組村民簡光華笑得合不攏嘴。
三面環山的田坎村,坐落在開陽縣東南部。一片坡地上,村民世代靠傳統農業為生,久困於山,貧窮是難過的「坎」。
「以前家裡就是兩畝苞谷地,一年忙到頭,收穫的糧食都不夠吃。」簡光華一家有兩個殘疾人,缺勞力,更缺技能,他不知道,除了種苞谷,山旮旯裡還能種什麼?
2017年,貴陽市吹響脫貧攻堅號角,精準「決戰」20個特困村。田坎村,被列為貴陽市委宣傳部和市總工會定點幫扶的重點村。貴陽市、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四級聯動,研民情、盤家底,因戶施策,全力推動脫貧攻堅。
要致富先修路,在幫扶單位支持下,田坎村兩年建成10條路、修好兩處人畜飲水工程,其中2018年建成投用的人飲鞏固提升工程一期,從垂直200多米的深溝提水上山,解決了當地近2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補短板、強弱項,夯實基礎,農民要致富,還是必須集中力量、大乾產業。」田坎村村委會主任楊維洪說。依託富硒山地資源優勢,南龍鄉按照「宜茶則茶、宜果則果、宜蔬則蔬」原則,統籌推進茶葉、水果、蔬菜和林下養殖等高附加值產業,逐步形成以茶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新發展理念引領下,藍芝、貢禹、益榮等20多家茶企紛紛入駐,在此投資興業,按照「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以流轉土地、聘請農戶等方式,帶動487戶群眾戶均年增收2600元。
2016年,田坎村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對象識別,有貧困戶14戶53人;2019年9月30日,田坎村人均年收入達98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53人脫貧出列,田坎村穩穩地邁過了貧窮這道「坎」。
茶旅一體 大山生「金」
「開門見山」是桎梏,依託山地特色農業謀發展,卻是致富之門的「金鑰匙」。觀念一變天地寬,南龍大山生了「金」。
在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引領下,南龍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用「一杯茶」實現後發趕超。
目前,南龍鄉已建設茶園4.65萬餘畝,種植蔬菜1.2萬畝,種植水果1.36萬畝。茶樹、瓜果遍山頭,硬化路串起家家戶戶,村容村貌一天一個樣,村民們幹勁十足,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走進位於南龍鄉的「益榮茶園」,記者看到,茶樹連綿、上山又下山,依山就勢修建的茶葉生產車間、體驗車間、活動中心、培訓中心、營養餐廳等,古香古色,神韻十足。
2017年入駐南龍鄉的貴州開陽益榮茶業有限公司,現已連片打造了4500畝茶園,2019年實現產值800萬元。去年,該公司還與湖南茶企合作,用50噸富硒南龍茶「撬」開了非洲市場。「小試牛刀」,便收到不錯的市場反響,貴州開陽益榮茶業有限公司經理禹佳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下一步,公司準備繼續整合資源,通過名優茶、大宗茶兩手抓,推動『南龍茶』出山出海。」
站在「益榮茶園」,隔山相望,另一個山頭上,「藍芝茶葉基地」一片綠色「茶海」。據介紹,該基地有1200畝生態有機茶園和2000畝合作社茶園,可年產優質富硒有機綠茶4萬餘斤、優質富硒有機紅茶4.5萬餘斤。
興一業,帶一片,富一方。10月18日,南龍鄉首個年產1000噸綠茶加工項目開工,儲青機、殺青機、烘乾機、揀梗機、圓篩機……自動生產線上轟鳴的機械,將大大延長茶園採摘期和茶產業鏈條,推動南龍鄉充分利用6個村的夏秋茶資源,助力茶農增收、茶企增效。
據介紹,該項目由開陽浙龍茶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目前已投資400餘萬元,廠房用地約10畝。新公司「加碼」地方經濟,簡光華向記者算了算他的「新帳本」:「一畝苞谷一年最多收入700元,現在一畝茶能掙4000元,流轉了土地有收入,上茶山打工有工資,入股合作社還有分紅。一茶生『三金』,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發展茶產業,南龍既守住了「生態氣色」,也擦亮了「經濟底色」。
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南龍鄉乘勢而上,全力推動「茶旅一體化」,用好貢茶文化、水東文化、陽明文化,講好南龍故事,讓遊客在體驗採茶、制茶過程中,收穫鄉村新樂趣。
留住鄉愁 提振信心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南龍鄉一手推動產業發展,一手聚力打造陣地。
今年6月,木樑木柱、古樸典雅的村史館在田坎村落成開館。作為開陽縣首個村史館,館內陳展集思想宣傳、主題教育、文化傳承於一體。
走進佔地2500平方米的館內,蓑衣鬥笠、風鼓耙子等大型農耕器具,稱量貴重物品的「老秤」,農家計量糧食的「鬥」和「升」,以及民族服飾、糧票、布票等50餘件實物,30餘種書法資料,再現了崢嶸革命歲月、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
「優秀的鄉土文化,在這裡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動』起來、『興』起來、『傳』下去。」楊維洪說,2019年5月,村史館啟動建設時,不少村民義務收集整理史料,大家都很積極,「每一個老物件,都是村民們壓箱底的『寶貝』。把『寶貝』都聚在一起,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記憶,這是延續歷史文脈、記住鄉愁的去處,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園。」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村史館專門布置了「脫貧攻堅」榮譽牆、紀實牆,一幅幅幫扶圖片記錄下田坎村過「坎」歷程,一條條脫貧攻堅先進稱號的錦帶展示著村民戰天鬥地的自強精神。
與鄉愁相互呼應,一個特別的「勵志超市」今年也在南龍鄉建成投用。與普通超市不一樣,「勵志超市」裡買東西不用錢,而是要用積分換。「村民的言行舉止就是『積分』,比如房前屋後環境衛生是否乾淨、子女教育是否上心、紅白喜事是否簡約等,都是可以拿到積分的依據。」南龍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胡晉說,目前「勵志超市」添置了洗衣粉、雨傘、洗髮露、電磁爐等50餘種日用品及文具。
「聚焦小真小善小美,深耕文明鄉風,激活了南龍人振興鄉村的責任感、自信心。」胡晉說。產業有「方」,脫貧有「路」,治理有「術」。南龍鄉正在不斷續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篇章。
短評
用「高顏值」生態助力高質量發展
祝衛
開陽縣南龍鄉瞄準茶產業,重拾「金招牌」,打出「茶旅牌」,既實現了高質量脫貧,又穩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有力地詮釋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站在全勝的歷史拐點,審視梳理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和後續要求,我們仍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以良好生態為支撐,用「高顏值」生態不斷助力高質量發展。
以生態產業化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實踐證明,農村生態環境好了,田園風光、秀美鄉村可以成為「聚寶盆」,生態產業就會變成「搖錢樹」。推動鄉村振興,要以生態產業化帶動鄉村居民增收致富,做好做活「生態+」這篇大文章,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讓廣大鄉村既添生態「顏值」,又增經濟價值。
靠產業生態化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大力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就是讓鄉村產業更綠,讓綠色的鄉村產業更多。培育扶持注重綠色發展的標杆企業,積極發揮綠色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引領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讓農業產業生態化不斷走深走實。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時期,鄉村振興成效日顯,此時正是將兩者有機銜接的最好時機。我們要進一步把脫貧成果鞏固好,推進鄉村振興開好局,讓脫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趕上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佘崇忠 張可 遊紅/文 鄭宇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