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白傑,是湄潭縣人民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2月到抄樂鎮沙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說實話,作為一名業務技術人員,要帶領一個一類貧困村脫貧致富,我心裡是沒底的。但想到既然組織選派了我,就不能當「逃兵」。
為了儘快熟悉農村工作,到任伊始,我就虛心向村支兩委的老同志們請教怎樣幹好脫貧攻堅工作。村裡的老同志說,要想幹好脫貧攻堅,就得先踏遍沙塘村的山山水水,情況都不清楚,談什麼脫貧攻堅!他們認為,我們年輕人在這裡也幹不了多久。那一刻,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不幹出點名堂,我還真不離開這裡。
白傑走訪慰問貧困群眾
說幹就幹,我帶著工作日誌開始一個村民組一個村民組地走訪。3個月後,我的工作筆記本記滿了故事:哪一家老人生病需要幫忙聯繫醫院,哪一家孩子該上學了,哪一位群眾身體殘疾需要幫助,哪一家的雞蛋沒有賣出去……我一樣一樣地記了下來。
當時的我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對脫貧攻堅業務還不是很熟悉,我用了一個「笨辦法」,那就是用心去和群眾交朋友,用真誠去感動他們。
在一次走訪過程中,一位群眾告訴我:「白書記,我外出務工多年,在務工過程中學會了水果種植技術,現成功種植有葡萄5畝,去年收入了5000元,我想再種20畝,成立合作社,不知道要辦什麼手續?政府有沒有補助?」
回村後,我一是到鎮農業服務中心、工商部門等諮詢相關情況;二是帶領村支兩委的同志,一起幫助其協調流轉土地、協調貸款。很快他便拿到了營業執照,順利流轉好土地,辦理了產業發展貸款。目前,其20畝葡萄基地已初具規模。
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毛衣發放儀式
集體經濟是沙塘村薄弱的一環,除了流轉土地外,無其它經濟來源。為了發展集體經濟,我幫助村支兩委成立了茶業合作社,並通過政府、掛幫單位籌集資金110萬元修建茶葉加工廠。借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使沙塘村50戶茶葉種植戶每年分紅1000元,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也提高了群眾的收入。
翻崗領村民組是沙塘村最偏遠的一個組,有村民500餘人,是該村的茶葉主產區,但因地勢高、交通條件落後,群眾出行不方便,茶葉銷售困難。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不想回來,也不願回來,導致該村民組成為了沙塘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村民組。
我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我多次到該村民組召開群眾會,向翻崗領的群眾承諾,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內解決大家出行困難的問題。
白傑走訪貧困群眾
為了兌現對群眾的承諾,我多方奔走,在無數次艱難的爭取下,翻崗領組終於在2017年實現了4.3公裡道路硬化,基本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賣茶難的問題,也讓群眾徹底告別了泥巴路時代。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以開展「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為契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強化村黨支部建設,完善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黨員培養、管理的新路徑。在過去的兩年中,沙塘村黨支部將村致富帶頭人作為黨員發展重點對象,成功地發展了2名年輕黨員,為沙塘村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
如今,沙塘村正逐日退去昨日的貧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我已經從一名醫生蛻變成了一名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時至今日,我仍然在用真情、真心,與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組的同志們一起,行走在建設沙塘的路上。
【人物小傳】
白傑,1987年出生,中共黨員,2012年參加工作,現為湄潭縣人民醫院醫生,2016年2月起至抄樂鎮沙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