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名醫生蛻變成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丨湄潭...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白傑,是湄潭縣人民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2月到抄樂鎮沙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說實話,作為一名業務技術人員,要帶領一個一類貧困村脫貧致富,我心裡是沒底的。但想到既然組織選派了我,就不能當「逃兵」。

為了儘快熟悉農村工作,到任伊始,我就虛心向村支兩委的老同志們請教怎樣幹好脫貧攻堅工作。村裡的老同志說,要想幹好脫貧攻堅,就得先踏遍沙塘村的山山水水,情況都不清楚,談什麼脫貧攻堅!他們認為,我們年輕人在這裡也幹不了多久。那一刻,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不幹出點名堂,我還真不離開這裡。  

白傑走訪慰問貧困群眾

說幹就幹,我帶著工作日誌開始一個村民組一個村民組地走訪。3個月後,我的工作筆記本記滿了故事:哪一家老人生病需要幫忙聯繫醫院,哪一家孩子該上學了,哪一位群眾身體殘疾需要幫助,哪一家的雞蛋沒有賣出去……我一樣一樣地記了下來。

當時的我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對脫貧攻堅業務還不是很熟悉,我用了一個「笨辦法」,那就是用心去和群眾交朋友,用真誠去感動他們。

在一次走訪過程中,一位群眾告訴我:「白書記,我外出務工多年,在務工過程中學會了水果種植技術,現成功種植有葡萄5畝,去年收入了5000元,我想再種20畝,成立合作社,不知道要辦什麼手續?政府有沒有補助?」

回村後,我一是到鎮農業服務中心、工商部門等諮詢相關情況;二是帶領村支兩委的同志,一起幫助其協調流轉土地、協調貸款。很快他便拿到了營業執照,順利流轉好土地,辦理了產業發展貸款。目前,其20畝葡萄基地已初具規模。

關愛留守兒童愛心毛衣發放儀式

集體經濟是沙塘村薄弱的一環,除了流轉土地外,無其它經濟來源。為了發展集體經濟,我幫助村支兩委成立了茶業合作社,並通過政府、掛幫單位籌集資金110萬元修建茶葉加工廠。借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使沙塘村50戶茶葉種植戶每年分紅1000元,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也提高了群眾的收入。

翻崗領村民組是沙塘村最偏遠的一個組,有村民500餘人,是該村的茶葉主產區,但因地勢高、交通條件落後,群眾出行不方便,茶葉銷售困難。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不想回來,也不願回來,導致該村民組成為了沙塘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村民組。

我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我多次到該村民組召開群眾會,向翻崗領的群眾承諾,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內解決大家出行困難的問題。

白傑走訪貧困群眾

為了兌現對群眾的承諾,我多方奔走,在無數次艱難的爭取下,翻崗領組終於在2017年實現了4.3公裡道路硬化,基本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賣茶難的問題,也讓群眾徹底告別了泥巴路時代。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以開展「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為契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強化村黨支部建設,完善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黨員培養、管理的新路徑。在過去的兩年中,沙塘村黨支部將村致富帶頭人作為黨員發展重點對象,成功地發展了2名年輕黨員,為沙塘村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

如今,沙塘村正逐日退去昨日的貧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在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我已經從一名醫生蛻變成了一名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時至今日,我仍然在用真情、真心,與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組的同志們一起,行走在建設沙塘的路上。

【人物小傳】

白傑,1987年出生,中共黨員,2012年參加工作,現為湄潭縣人民醫院醫生,2016年2月起至抄樂鎮沙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丹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我叫張奎,今年40歲,畢節市大方縣人,2013年4月參加工作,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任黔西縣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展現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青春力量丨安順市西秀區...
    2017年12月,時年25歲的我拿出滾石上山的精神,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鬥,作為脫貧攻堅黨員突擊隊的一員全線參與舊州鎮邢江村脫貧攻堅工作。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決心撲身基層、紮根村寨、拋灑熱血。拼搏奉獻、為民服務是我加入人民公僕隊伍那天起就牢固樹立的職業理念。
  • 「我的扶貧故事」山窩窩裡的知心人丨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脫貧攻堅...
    我叫班朝澤,2018年3月被單位選派到黔南自治州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脫貧攻堅隊工作。初到網格沙衝組,在遠遠的山頭上就能一覽無餘這個處在山凹深處的小村莊。當時,村裡只有幾所磚混的房屋和一所廢棄的小學教學樓,餘下全部是破舊的老舊房,荒涼破敗、邊遠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有幸參與脫貧攻堅 吾輩當不負重託|長順縣交麻村...
    我叫花江莉,2018年大學畢業後,便進入長順縣政府辦工作。2019年3月,我跟隨著脫貧攻堅的步伐來到了鼓揚鎮交麻村駐村,成為了一名年輕的90後扶貧幹部。對於駐村工作雖然我內心忐忑,但也滿懷期待。因為我想解決農戶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省委黨校高飛:「我是脫貧攻堅兵」
    駐村工作組與村支兩委共商扶貧事宜我也深深明白脫貧攻堅是一場戰役,要決勝,真是要橫下心來,擼起袖子加油幹。憑藉十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我從未對自己失去過信心。剛來之時,我被深深震撼了。整個村子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已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兒童和老人,沒有勞動力,這個村如何脫貧?脫貧之難使我第一次理解了「脫貧攻堅」的真正含義。那一夜,我輾轉反側,徹夜未眠。但我終於想明白,再難的工作也要先從做人的工作開始,只有了解他們,真正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關心,才能發動他們一起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戰役。
  • 「我的扶貧故事」安慶春:讓青春在脫貧攻堅一線閃耀
    我叫安慶春,是平塘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1月,根據工作安排,我被組織派到了平塘縣通州鎮金橋村凋邊組擔任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走家串戶,一切從零開始初到村裡,一切是那麼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從未到基層工作過,我無從下手感到很彷徨,熟悉的是我也是一名農村的孩子。助力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我一定要踏實工作,為脫貧攻堅貢獻我的一份力量,這一份幹勁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裡。
  • 「我的扶貧故事」換個戰場再攻堅 脫貧前線展風採丨黔西縣錦星鎮...
    我叫張順涪,1978年8月出生,1998年12月入伍,曾在部隊當過士兵、班長、教練員,先後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多次獲得嘉獎。2003年12月復員回鄉安置,成為一名普通的鄉鎮工作人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時刻以一名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警察身影丨從江縣谷坪鄉幫大村脫貧...
    我是從江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副政委鄧立峰,作為人民警察,人民哪裡需要我就在哪裡。2019年8月26日,我接任從江縣谷坪鄉幫大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併兼任一網格區網格員。從與違法犯罪分子博弈,到為群眾共商發展致富,這對於我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面對脫貧攻堅戰只能贏不能輸,我立志「學」,帶領幫大村指揮所全體幹部,認真向經驗豐富的老同志、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其他優秀村指揮所請教,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要領方法,打開工作局面。
  • 「我的扶貧故事」詮釋對黨的忠誠 實現對人民的承諾丨德江縣煎茶鎮...
    我叫黎海兵,28歲,是一名黨員。2015年9月參加工作進入鄉鎮扶貧站,現任德江縣煎茶鎮扶貧工作站站長,歲月匆匆,一晃做扶貧工作整整5個年頭,驀然回首,脫貧攻堅碩果歷歷在目。不久後,我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經過組織的重重考核,2018年成為一名正式黨員,由此更加堅定了用青春和熱血為國家和人民做最大貢獻的入黨承諾。
  • 「我的扶貧故事」回首脫貧攻堅路,所有汗水和淚水都是值得的丨遵義...
    我是遵義市鳳岡縣石徑鄉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楊永,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時任鄉安監站站長的我奉脫貧攻堅石徑戰區指揮部的命令,趕赴轄區青灘村安村片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堅持脫貧攻堅和安全監管「兩不誤、雙促進」,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國檢」驗收和安全生產工作平穩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此時此刻,媽媽早已淚流滿面,說實在話,媽媽想你了,我的孩子,為不打擾你休息,媽媽只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和你說說心裡話。本來媽媽想早點和你視頻的,可因為媽媽手頭有太多緊急的扶貧工作要做,所以才....別責怪媽媽呀!我的好寶貝,雖然你才3歲半,但我知道你比同齡的孩子都要懂事。孩子,對於你,媽媽總是帶著滿滿的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全力決戰烏蒙山 凱旋歸來春盎然丨威寧脫貧攻堅...
    我叫陶強,是省級掛牌督戰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今年2月接到單位通知,被抽派參加督戰威寧脫貧攻堅工作。對所有人來說,當時的掛牌督戰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個新事物。上級領導和我說估計每個月到威寧1次就行, 後來才知道1次就是28天,餘下的2天可以周末回貴陽拿換洗衣服。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手術臺到脫貧攻堅戰場丨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
    我李明,三年前,我是黔南州人民醫院的一名口腔外科醫生,整天和病人、手術臺、手術刀打交道。2018年3月,按院黨委安排,我被派到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現在,要拿得穩脫貧攻堅的方向盤,他行嗎?」當我下派到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即將帶領導群眾脫貧致富時,許多村民和同事對我充滿懷疑。李明聯繫州醫院職工認購幫扶村的蓮藕  三年來,我與村民同吃同住,任何駐村事務親力親為。而給予我工作動力的要屬下面這些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咬定青山不放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安順市平壩區...
    我叫龍海斌,2015年9月,我來到天龍鎮工作,現任天龍鎮黨委書記。初到天龍鎮,為了儘快熟悉工作,我逐一走訪了全鎮的每一個行政村,與各個村的支書主任深入交流,初步摸清了全鎮的基本情況。如何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振興鄉村經濟,成為了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國慶節龍海斌帶領黨員幹部重溫入黨誓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壓實脫貧攻堅責任,我們精心設計脫貧方案,實行「軍事化」管理,將全鎮劃分為兩大戰區、六個攻堅陣地,由鎮領導班子分任各陣地指揮長。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圓了大學夢,我從貧困戶變成扶貧幹部丨獨山...
    我叫吳澤爽,是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村民,我曾是貧困戶子女,現在是一名扶貧幹部。  因家中上學的孩子多,2015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一家先後享受了教育資助、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丨晴隆縣雞場鎮木角村...
    2020年3月12日,我到了雞場鎮木角村新塘組擔任網格員,真正地成為一名衝鋒在前的「戰士」。因工作需要,3月底,我包保的區域從長流鄉楊寨村調整到雞場鎮木角村新塘組。到村的第一天,我就到我的包保戶郭登珍老人家,了解她家裡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以醫者仁心 助力脫貧攻堅│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
    「紮根基層是我最堅定的選擇,基層給了我機會,提供了舞臺,讓我發揮所學,不斷成長,我理應回報這方熱土。」 我叫舒遠志,現年44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鴨溪人。作為一名醫生和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要讓偏遠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我最樸實的夢想,也是我作為院長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