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節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廣東東莞打了17年工的吳桂春決定回老家,臨走前他在東莞市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了戀戀不捨的真情告白:「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餘生永不忘你。」這段離別感言在網絡迅速走紅,使得東莞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
幸運的是,在東莞有關部門努力協調和迅速反應下,端午假期尚未過完,吳桂春已在一家物業公司重新就業。東莞作為製造業大市,還有千千萬萬個「吳桂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東莞製造業受到衝擊,在這裡務工的百萬農民工境況如何?東莞採取了哪些措施讓更多像吳桂春一樣的農民工群體穩定就業?近日,記者深入東莞各企業,對農民工群體進行走訪調查。
外貿型企業農民工就業受到影響,但沒有出現集中規模性失業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東莞的外貿業地位在全國舉足輕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海外訂單大量減少、暫停和取消,東莞數量眾多的外貿企業也受到較大影響。只做國外市場的東莞澳岸鞋業有限公司,上半年訂單銳減40%,工廠8月後的訂單仍不明朗。工作人員伍春燕告訴記者,目前工廠緩產養工人,生產線員工一周雙休,幾乎不用加班。
企業的經營困境也傳導到就業市場,澳岸鞋業雖然沒有辭退一名員工,但很多工人因為薪資問題主動離職了,工人總量比去年減少了10%。來自湖北監利縣朱河鎮的吳運瓊是公司的工藝工程師,3月20日返崗後,第一個月工資3500元,隨後漲到4000元-5000元,妻子陳華蓮是廠裡技術員,兩人住在廠裡提供的夫妻房,對目前的工作和薪水還比較滿意。
吳運瓊所在的朱河鎮很多人都在製衣、製鞋企業工作,他告訴記者,目前廠裡保底工資3500元,和以前比差距很大。過去旺季時,一個熟練的計件工每月能收入一兩萬元,春節後有很多同鄉沒出來打工,拿慣了高工資,大家都在觀望。記者在幾家企業走訪了解到,疫情提高了企業運營成本,農民工又要求工資持平或適當提高,雙方難以談攏,間接增加了農民工就業難度。
另一方面,生產防疫物資和醫藥醫療救助物資的外貿型企業則加班加點,大幅度擴大生產規模,生意非常紅火,也吸收了一些農民工重新上崗就業。主要生產無紡布材料的東莞欣意醫療保健製品廠,及時調整生產方向,轉型生產防護口罩,入選國家「戰疫」物資生產商名單,不僅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更讓工人端牢飯碗。
與此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一些企業也在逆勢上揚。東莞超業精密設備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劉斌介紹,由於企業訂單增加,用工總量也持續增加,僅7月份就新招了300多名工人。為穩定就業,今年3月和7月企業已進行了兩次調薪。即便如此,企業仍有100多人的用工缺口。
金田紙業是亞洲最大的灰板紙生產基地,其中僅東莞基地用工量就在1900多人。行政經理申雪萍告訴記者:「今年初的問題是農民工被疫情耽擱不能及時回城上工,企業又找不到熟練工,現在的情況是企業招不到滿意的工人,農民工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製造業對新一代農民工越來越失去吸引力,年輕人不願意在工廠流水線工作,更願意從事外賣、快遞、中介等新興服務行業。製造業工人流動性很大,在記者走訪的多家製造業企業,員工年離職率達50%-60%。今年4月份東莞求人倍率1.12,市場需求人數略大於求職人數,總體供不應求。
根據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底,東莞全市實名制就業登記496.6萬人,同比下降1.81%,3月以來,全市總體用工數量呈連續上升態勢,企業基本恢復正常生產,目前沒有出現農民工規模返鄉情況。
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多策合力穩定農民工就業基本盤
東莞作為製造業大市,人力資源市場活躍,為幫助農民工找到合適工作,東莞建立市、鎮、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勞動者前往平臺登記就可被推薦合適崗位,通過資料庫快速精準匹配,為其免費推薦工作。能幫吳桂春迅速找到合適工作,東莞打造多年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是關鍵,僅村一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就有587個,提供常態化公共就業服務,各類人員能很方便在就近的鎮和村找到工作。
吳桂春感慨地說:「在東莞沒有外地人。」這正是東莞對待外來務工人員的態度。通過改革失業登記制度促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東莞實現了戶籍人員和非戶籍人員失業登記的統一管理、服務均等。建立健全崗位儲備機制,高效、精準促進供求對接。
疫情期間,東莞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加大了崗位儲備力度,每周收集崗位信息2萬個左右,當遇到有勞動者求職時,可以迅速從資料庫中調取匹配。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制定發布了「2020年東莞市公共就業月曆」,結合線上線下服務模式統籌開展活動,做到了時時有服務、月月有活動。今年以來,積極舉辦線上招聘服務,共組織48場「春風行動」和復工復產專場招聘會,促進就業1.79萬人次。
提高農民工就業率,僅僅從勞動力一端發力是不夠的,市場主體依然是企業。穩就業首先要穩企業,只有企業運轉順利,才會有新的就業崗位產生。東莞先後推出「助企撐企15條」「穩外貿20條」「暖企行動」等「莞版」針對性穩企措施。2月底,東莞在全省率先完成社保退費,上半年為企業減免社保費近94億元,延繳超過27億元。
東莞實施的援企穩崗補貼政策背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對於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按企業及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給予穩崗補貼;對存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標準可按6個月當地月人均失業保險金和參保職工人數或6個月企業及其職工應繳納社會保險費50%的標準確定。
疫情期間,東莞人社部門組織專車專列,「點對點」接回3.2萬名員工返莞;成立5支招工突擊隊,組織企業赴江西等9省開展招聘;組建12個用工服務組,安排就業服務專員,幫助重點企業解決用工需求。此外,東莞創新性推出「共享員工」模式,全市約2萬名員工實現調劑共享。今年上半年東莞市就業形勢整體保持穩定,1-7月城鎮新增就業達到4.98萬人。
東西協作高效精準就業,以民生就業帶動脫貧增收
在東莞大嶺山鎮新洲有限公司的手工藝車間,53歲的杜興舉正熟練地折著紙盒。他是來自雲南昭通的貧困戶,左眼受傷,家裡還有3個念書的孩子,生活的重壓讓他愁得「晚上都睡不著」。「像我這樣的年齡和身體,能找到這份工作,每個月掙的錢夠養活一家人,我很滿足了。」杜興舉說。
千裡結緣,精準施策。杜興舉是東莞與昭通間開展東西協作勞務扶貧的一個實例。就業扶貧,是增加貧困家庭收入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我們建立了五大機制:年度聯席會議制度、縣鎮對接轉移就業機制、崗位信息收集發送機制、技工教育扶智機制、校企合作機制。」東莞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主任科員傅樹生說,這些機制有效推進了兩地勞務協作。
東莞33個鎮街(園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分局與昭通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等6個縣區人社局構建了「一對多」縣鎮對接幫扶機制,實現每個縣區至少有4個鎮街(園區)幫其開展勞務輸出,最多一個縣有7個鎮幫扶。為進一步加強兩市勞務人才協作,兩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圍繞脫貧攻堅重點工作,籤署了對口幫扶勞務協作協議。
「政府精準對接,但要讓勞動力就業,最終要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傅樹生說,通過動員協調,不少企業主動騰出適合的就業崗位。東莞對吸納昭通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6個月的用人單位,按每人5000元給予一次性補貼,鼓勵企業吸納昭通籍貧困勞動力。
貧困戶吳維奇年幼時患重病,導致駝背、視力弱、右手關節不靈活,鑑於其身體情況特殊,多家企業不願錄用。經多方協調,新洲印刷有限公司留用他,如今吳維奇每月能掙3000多元。老家的房子也翻新了。公司先後招收昭通威信縣貧困勞動力160人,其中殘疾人20名,50歲以上就業困難人員超過80%。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在東莞登記有效就業的昭通籍務工人員1343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862人;今年新到東莞就業的212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22人。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東莞通過開發崗位、精準對接、加強培訓,助力越來越多貧困戶走上工作崗位,依靠自己的勞動告別貧困生活。
對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溫情就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他們在城市創造更多謀生機會,這是最實在的,也是最根本的。東莞已出臺的《關於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見》,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完善、系統的技能人才培養計劃。
相信,更多的農民工將與東莞這座城市同成長,迎來新出路,綻放新精彩。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