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2020-12-12 有一隻小精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誰說的?

圖片源於網絡

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

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

《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

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打個比方,就好像古代考試會把四書五經作為考試範圍。與此相似的還有孔子的儒家思想,研究孔子學問的人認為其有「孔子的歷史」和「歷史的孔子」之分,也就是真孔子和假孔子之分。真孔子包括孔子的思想,假孔子包括後人根據特定目的對孔子思想的改造。

拿「養生」這個詞來說,老子的本意其實是在勸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道指「自然」,即包括自然界的自然。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

道離不開萬物,但又不控制萬物。

故有「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不自生」可以理解為道不主宰萬物,任萬物自行演化。通常,道家所說的「無為」經常被誤解為「無所作為」,其實是「順其規律而為」。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子寫做三生萬物呢?其實三之後是有四的……並非到三就生成了萬物。這種寫法和一而再再而三,是類似的,省略不說了而已。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與道德經《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現在一般認為是生養之神,為天地萬物原始的母體,萬事萬物都從這原始母體之門產生,是萬物的本根。穀神的動靜自然,稱之為玄牝之門,而玄牝之門是道法自然的妙用,要想理解領悟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須要以玄牝之門為基礎。這也是道家常說的「玄牝之門,盜機妙用,須從此處立基。」所以「玄門」也是「玄牝之門」,為天地萬物的根本。
  • 義理|道長道長,你說: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
    道教的根本信仰,必然是以大道為宗旨的。在道教中常講一句話叫「道生萬物」或「萬物由道而生」,那麼,有信士曾問筆者: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這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和慣常認知中早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認為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且無所爭議的,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質疑的問題。《道德經》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就是一的狀態,從一種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交融而生和氣,並由此衍生出了天地萬物。既然是自然的演化,就不必要去追問為什麼。就像是我們現在常常理解自然萬物是宇宙從一個奇點大爆炸而產生的結果,那麼這個點為什麼要爆炸呢?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用現代人的視角理解?
    可以說出來的道,並非真正的道。可以說出名稱的事物,並非永恆的事物。——《老子·第一章》「道德經」三個字中的「道」是什麼?有一位面試官問面試者。面試的小夥摸了摸頭,想了片刻說:「道應該就是道德吧」。後來,小夥子被刷了下去。和他一起面試的其他十幾個人,有人是是「道路」的意思,也有人說是「真理」,還有人說是「道法」。面試官搖了搖頭——因為他們都沒有答對,而且思路全都是錯的。面試官為什麼要考這樣一個問題呢?
  • 道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1、什麼是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我國特有的本土宗教。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道教中「道」和「德」分別都是什麼意思呢?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與「德」是春秋時我國大哲學家老子提出的哲學命題。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時不存,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演化而構成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教經書中對於「道」的解釋很多,如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
  • 道教教義理論——「道」的含義
    什麼是「道」? 「道」原是道教思想的最高哲學範疇。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並在《道經》首章說:」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莊子繼承發揮老子的思想,也主張道是虛玄妙通的宇宙萬物的根本。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正本清源的談談《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是讀國學的基礎科目。但在平臺上一覽,對於道與德的本義十分模糊、曲盡其解,以至於牽強附會、亂綴空言的名帳號還不是小數。這些胡言,對於中華文化在大眾中的形象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混淆了視聽,將立意高遠的言論醜化得俗不可耐。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德經》為政章 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國內外盛行的《道德經》。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因為不是音韻學專家,所以這裡只是個人猜測,並沒有什麼依據。也許河上公在記錄口傳《老子》的時候,原本老子用來比喻的「炊者不立」的故事因為小眾而失傳,才會造成對這句話揣摩不透,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老子上下文的意思,謄寫了「跂(企)者不立」,然後根據老子韻文對偶方式添加了「跨者不行」四字,讓二十四章讀起來更加有節奏感,才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通用版的樣子。
  • 汪羅海:天師府的晚課為什麼選用《道德經》
    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國道教祖庭和發源地,也是張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作為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天師府在這一點上還是繼承了《道德經》作為每天課誦的傳統。現在,道末就天師府繼承這一傳統的意義和課誦《道德經》的一點體會略述如下,以請教各位方家同道。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