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現代主權國家的誕生

2020-12-22 騰訊網

1648年5月到10月間,歐洲各國在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籤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統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天主教盟友與新教勢力(瑞典、丹麥、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和盟友法國之間的三十年戰爭就此結束。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的八十年戰爭也就此結束。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地位。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開創外交會議訂立和約的先例,它重新劃分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條約籤訂後,法國、荷蘭和瑞典等國開始崛起。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還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條約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歐洲各國籤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基於以下兩個歷史背景。

第一,宗教改革運動引發的三十年戰爭。1517年馬丁・路德發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結果引發了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歐洲分裂為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

馬丁・路德和《九十五條論綱》

因為宗教政策的不同以及伴隨而來的教區劃分,再加上領土糾紛,歐洲各國關係越來越緊張。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準備在波希米亞地區復興天主教,使當地的新教徒遭到大規模的迫害。波西米亞地區爆發了爭取獨立的白山之戰,結果引發了天主教陣營和新教陣營之間一系列的戰爭。

第二,歐洲的近代國家開始形成。原先歐洲的各個國家主要是以王國、公國和帝國的形式存在,領土是以國王和貴族的封建領地為基礎。國家缺乏獨立性和民族性,王朝和教會勢力的變動頻繁引發領土範圍和國家統治結構的變化。

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使國家開始擺脫教會的影響;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海外貿易的收入使得君主們能夠建立更加高效和集權的政府。君主們對封地和貴族的依賴開始降低。而且在激烈的海外擴張競爭中,君主們意識到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搶佔其他國家的海外資源。無論是宗教也好,還是王朝也好,君主不再承認國家以上的權威。一個集權、統一的政府才是國家政權的有力保證。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才得以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談和條約籤訂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由於各國的軍事衝突還在繼續,和談的前期準備階段非常漫長,一直沒有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1643年,各國的外交使團來到事先商定的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兩座城鎮——明斯特和奧斯納布呂克開始會談。威斯特伐利亞和談於1644年12月4日正式揭幕,與會代表有一百多人。但決定代表們應該依照什麼樣的優先秩序進入會場和就座又花了六個月的時間。

第二階段:談判階段。參與談判的國家很多,而且各種利益和關係錯綜複雜。頻繁的郵政通訊也導致談判的進程非常緩慢。

1645年6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全權代表來到明斯特之後,涉及實質問題的和談才真正開始。而戰場上的交鋒在這時並沒有結束。直到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在兩次會戰中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參戰各方才開始正式籤訂條約。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

三十年戰爭的時間地圖

但談判進展仍然非常緩慢。當時從明斯特到巴黎或維也納需要十多天的時間,而從瑞典斯德哥爾摩或馬德裡到談判地點需要二十多天的時間。一個特殊的郵政系統得以組建,就是為了專門處理使節和君主們往來的信件。

第三階段:籤約階段。最後籤訂的條約包括西班牙和荷蘭籤訂的和約、《明斯特條約》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荷蘭與西班牙於1648年5月在明斯特籤訂了和約。西班牙在和約中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地位。荷蘭為了爭取國家獨立的八十年戰爭就此終結,並開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迅速崛起。而作為歐洲霸主的西班牙帝國就此衰落。

1648年10月24日,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及其盟友在明斯特籤訂了《明斯特條約》,與瑞典及其盟友在奧斯納布呂克籤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這三份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神聖羅馬帝國相關事務。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幹預,影響結果。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瑞典還獲得神聖羅馬帝國500萬塔勒的賠款。

第二,國際關係法則調整,即各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調整。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但不得對帝國皇帝及皇室宣戰;而帝國皇帝依然無權決定任何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課稅和徵兵等。

第三,宗教和領土調整。

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臣民不願改宗者限期遷出;其中歸正宗加爾文宗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普法爾茨公國一分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維持獨立。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

領導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執政——拿騷的毛裡茨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被迫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其中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三個主教區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個阿爾薩斯。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布蘭登堡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哈爾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區;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地區。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不僅是三十年戰爭的終點,還是整個歐洲歷史的標誌性條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兩個時代的分界線,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和政治革命時代的開始。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f7f2d47fa20001ce1bf9;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威斯特伐利亞合約是歐洲步入「新時代」的標誌之一
    不僅僅在於它的誕生結束了三十年戰爭,合約中帶有先進歷史潮流的內容促使歐洲步入"新時代",直至今日西方依舊盛行的"力量均衡論"最早也是誕生於《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籤訂背景歐洲三十年戰爭是促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最重要的時代背景。
  • 會議|重新定義主權:主權概念的緣起、流變與危機
    霍布斯似乎在暗示,只有高度同質性的個體才能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像這樣統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稱為國家,在拉丁文中稱為城邦。這就是偉大的利維坦的誕生。」全球化時代重新的主權建構,延續地仍然是霍布斯在利維坦中的邏輯,個體將個性化的面孔背對讀者,留下的是同質性的公民身份。無論黑人、移民、婦女還是其他少數群體,個殊性的身份並不會成為主權共同體重構的障礙。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也就是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陷入分裂與落後,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現代戰爭模式的形成、宗教信仰自由的實現、國家主權意識的甦醒,為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成為歐洲近代史的開端。難民1648年10月24日,各國籤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三十年戰爭畫上了休止符。
  • 絕對主義國家與現代性:源自歐洲的現代國家,如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作者=郭臺輝 本文原題為《四種絕對主權形態的時空架構——評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或許書名比內容更吸引人,書名為「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但書中對「利維坦」這個概念卻惜墨如金。那麼,主副標題之間的關係何在,作者為何把時間跨度限定在中世紀及現代早期,又為何把國家建設與政權建設分開來討論呢?筆者試從解讀標題作為切入點,揭示作者的問題來由、理論模型與基本結論,同時結合相關議題揭示本書的特色和不足。
  • 國家主權豁免原則:金剛盾還是窗戶紙丨大成·時事評論
    針對美國密蘇裡州對中國政府的起訴,外交部發言人在4月22日的記者會上指出,這是濫訴,理由是「根據國際法上的主權平等原則,中國各地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所採取的主權行為,不受美國法院管轄。」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不過,嚴格講起來,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並不能直接推導出國家主權豁免原則。
  • 敲開國門的第一個不公平條約《南京條約》,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虎門銷煙後,持續了兩年多的鴉片戰爭開始了,也是這場敗仗,這也讓清朝政府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脅迫下籤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公平條約——《南京條約》 。這也為後面的侵略者打開了最後的大門。《南京條約》不僅讓清朝政府賠償了大量的錢財,還對他們開放了上海,廣州,寧波,廈門,福州,這五個城市的通商口岸,並且還割讓了我們的寶島香港。第二年,清朝政府又在美法政府的武力脅迫下,籤下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也正是這些條約破壞了我們中國領土完整與司法、關稅等主權。
  • 南京政府與美國這個貌似公平的《條約》為什麼被批喪權辱國?
    然而,當歷史進入19世紀中葉的時候,當中國人民作出巨大犧牲趕走日本侵略者一年多、以戰勝國的姿態站立在世界東方的時候,當時的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卻籤訂了一個包括通商航海等內容的條約,名字叫《中美商約》,籤訂的時間是1946年11月,由外交部長王世傑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籤署。
  • 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等地組成的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如今英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巨石陣就是這些遠古先民留下的,然而這些人卻並非現代英國人直系祖先,因為在此之後不列顛島曾多次被外來民族所徵服。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他們逐漸分布到整個島嶼上,如今的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在當時都由凱爾特人統治。與此同時一部分凱爾特人從中歐和不列顛島入侵愛爾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字和語言,建立起至少五個小王國。
  • 聯合國一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國民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8個
    隨著聯合國的發展,加入的國家也越來越多。 時至今日,聯合國共計有195個主權國家,國名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這8個國家。那麼這8個國家分別是那些國家呢?
  • 穆迪:新冠疫情對大多數主權國家來說是重大的負面衝擊;大多數主權...
    2020-12-01 03:30:13來源:FX168 穆迪:新冠疫情對大多數主權國家來說是重大的負面衝擊;大多數主權國家面臨重大經濟損失和債務負擔顯著增加,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負擔能力面臨惡化;沒有根據新冠疫苗試驗的最新進展改變預測。
  • 《凡爾登條約》的締結,法蘭克王國如何一分為三,成就西歐各國
    817年路易正式頒布《帝國詔令》,為諸子分割領地,其將核心區法蘭克西亞分給長子洛泰爾,次子丕平獲得阿奎丹,三字路易獲得巴伐利亞,洛泰爾獲得大片的帝國土地,並且獲得皇帝頭銜,路易希望就此順利解決兒子之間的紛爭,但隨之而來幼子查理的誕生完全改變了之前的安排。
  • 日俄首腦再次會晤 爭議島嶼主權歸屬仍無突破
    雙方一致同意啟動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共同經濟活動磋商,但在爭議島嶼主權歸屬問題上未有突破。雙方在當天會談結束後共同會見記者。在回答北方四島相關問題時,安倍說,日俄將就北方四島共同經濟活動的「特別制度」開展磋商,但日本對北方領土問題的原則立場完全沒有變化。他表示,北方領土問題70年間未獲解決,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未能舉行談判,解決這一問題面臨的困難仍將持續。
  • 羅馬城中竟然藏著一個國家,天主教徒心中的聖地
    這個國家全稱叫梵蒂岡城國,意為先知之城。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沒錯,羅馬是一座城市,梵蒂岡是一個在城市中的國家,人口1000左右,警察個位數,沒有本國軍隊,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沒有之一。有多小呢?其面積只有0.44平方公裡,正好和我們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一樣大,地方夠我們升國旗了。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按照《色佛爾條約》的規定,1914年159萬平方公裡的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只剩下安納託利亞北部45萬平方公裡的貧瘠土地,一紙條約讓土耳其失去了71%的國土。土耳其民族運動和條約破產雖然土耳其蘇丹政府已經與協約國籤訂了《色佛爾條約》,但是土耳其人民並沒有接受這份「死刑判決書」。
  • 印度人始終做大國夢,以至於一個印度人在非洲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限制自己與中國之間的國家發展,並幹涉其國家內政,比如尼泊爾、不丹,這兩個國家自始至終就是內陸國家,他們是處於兩國之間,而兩國的發展都需要依靠印度才能對外,因此印度幹涉兩個國家的很多政事與經濟限制,使得兩個國家不得不聽印度的「話」,不丹是少數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而尼泊爾與中國的貿易處處受阻。
  • 日本託管的琉球群島,至今主權未定,能拿回來嗎?看一下
    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給出的處置原則,日本的主權必須被限制在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以及吾人所決定的其他小島。這就留下一個空間,「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指的是哪裡?這裡除了琉球群島,其它島嶼都有歸屬。比如臺灣屬於中國,庫頁島南部歸蘇聯,朝鮮半島獨立建國,唯獨琉球群島的地位較為尷尬。
  • 為啥全世界的國家,都不敢用中文籤訂條約?西方人可能永遠不會懂
    ——愛默生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著不同於他國的語言和文字。就像中國一樣,中國的漢語和漢字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發明。漢字的歷史比較悠久,它有著獨特的魅力。至今為止漢字都是最神秘和最難懂的字體之一,很多外國人一提到漢字就頭疼。漢字的多音和多意常常把外國人搞得頭暈眼花。作為一名中國人也不一定能夠全部認識漢字和理解漢字的意思,更別說是外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