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2020-12-25 地史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龐大的協約國艦隊耀武揚威地駛入土耳其海峽金角灣。協約國佔領軍總司令騎著高頭白馬,以徵服者的姿態不可一世地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末代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六世匍匐在馬前,等待協約國的判罰。

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

進入19世紀,曾經傲視群雄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在英法俄的幹涉下,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戰爭

1830年,法國以外交官受到侮辱為藉口出兵佔領阿爾及利亞;1878年,奧斯曼帝國在俄土戰爭中戰敗,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黑山四國正式脫離帝國統治,獲得獨立;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出兵佔領突尼西亞;1882年,英國派兵鎮壓埃及當地爆發的民族起義,以保護蘇伊士運河為藉口佔據埃及;1912年,帝國在意土戰爭中戰敗,剛躋身列強的義大利割走了帝國在北非的最後一塊領地利比亞。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失去的

到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和北非的領土幾乎全部淪喪。儘管奧斯曼帝國自19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憲政改革,但如同清朝的洋務運動一樣,都沒能改變帝國滅亡的命運,在英法俄等列強的圍攻下,成為帝國主義刀俎上待宰的肥肉。

奧斯曼末代蘇丹逃離土耳其

《色佛爾條約》:一紙條約割去土耳其71%的國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毅然加入同盟國,希望藉助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力量,打敗「欺人太甚」的英法俄等國。不幸的是,奧斯曼帝國在這場賭局中成了失敗的一方,輸了戰爭,輸了尊嚴,輸了一切。而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身後遺產,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一戰期間,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在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肥肉,締結了一系列骯髒的秘密條約。

1915年4月10日,英法俄籤訂《俄國、法國和英國關於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秘密協定》,英國和法國將君士但丁堡(伊斯坦堡)、土耳其海峽和馬爾馬拉海諸島劃歸俄國,君士坦丁堡闢為自由港。

1915年4月26日,為拉攏義大利加入協約國,英法俄意四國籤訂《倫敦條約》,以犧牲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的領土換取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6年,英法俄三國籤訂劃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三國協定,敘利亞西部、黎巴嫩等地劃歸法國,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伊拉克南部,巴勒斯坦海法港、阿克港劃歸英國,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國際共管;俄國除在1915年的協定中獲得的利益外,還將獲得亞美尼亞、庫德斯坦部分領土和安納託利亞北部地區。

《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定》英法勢力範圍

1917年,英法俄將義大利納入三國協定中,義大利除得到已經許諾的阿達利亞省之外,還將獲得小亞細亞西岸的大部分地區。

一戰結束後,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英法意等國紛紛派遣軍隊進入土耳其,控制了與自己利益相關的部分區域,只等待最後的一紙和約,將事實上的佔領以協約的形式確定下來。

20世紀初的伊斯坦堡

在巴黎的戰勝國分贓大會上,俄國因十月革命而早早退出,使英法等國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討論土耳其的戰後問題,尤其是原先劃給俄國的土耳其海峽和君士坦丁堡的歸屬問題,成為各方爭奪的重點。此外,由於德國的戰後問題優先級高於土耳其,這也使本就複雜的土耳其問題被一拖再拖。

被稱為「帝國主義分贓大會」的巴黎和會

1820年4月,土耳其和約在戰爭結束18個月後艱難出爐,同年8月,土耳其在法國巴黎附近的色佛爾正式籤訂了這份喪權辱國的和約,即《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全文共十三章433條,尤其是在領土割讓上,將協約國奴役和掠奪土耳其的野心暴露無遺:

除伊斯坦堡以外的東色雷斯地區割讓給希臘,伊茲密爾地區則在五年後公投,已決定是否加入希臘,在此之前仍由當地議會負責管理;承認亞美尼亞及漢志獨立,並將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海峽地區成為非軍事區,但協約國擁有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放棄所有亞非屬地,由英法兩國成立保護國委任統治,其中法國獲得敘利亞及黎巴嫩地區,英國獲得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地區;承認義大利吞併多德卡尼斯群島(十二群島)。

按照《色佛爾條約》的規定,1914年159萬平方公裡的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只剩下安納託利亞北部45萬平方公裡的貧瘠土地,一紙條約讓土耳其失去了71%的國土。

土耳其民族運動和條約破產

雖然土耳其蘇丹政府已經與協約國籤訂了《色佛爾條約》,但是土耳其人民並沒有接受這份「死刑判決書」。

自1919年秋天開始,凱爾末領導的民族獨立運動在土耳其興起,並於1920年4月在安卡拉召開國民議會,建立臨時民族政府。新成立的國民政府,立即宣布土耳其蘇丹為賣國賊,拒絕承認《色佛爾條約》,並義正詞嚴地發出警告:「200萬土耳其人決心保衛獨立。」

土耳其國父凱爾末

1920年6月,希臘軍隊在英國在支持下,兵分兩路向安納託利亞和色雷斯挺近,意圖以暴力手段迫使安卡拉政府屈服。

經過兩年對堅苦卓絕的鬥爭,凱爾末領導的土耳其人民軍隊將希臘侵略軍全部捻出了土耳其,然而希臘不過是英國的打手,要想實現土耳其的民族獨立,必須過英國這一關。

土耳其獨立戰爭

1922年9月19日,土耳其人民軍抵達達達尼爾海峽東岸,與英軍在恰納克對峙。然而此時的英國還沒有從一戰中恢復過來,國內的反戰運動更是日益高漲。此外,由於英國此前在土耳其問題上太過苛刻,以至於國際社會認為這是英國自食其果,倘若英國堅持對土耳其開戰,那麼將使英國在世界範圍內陷入孤立,和談成了英國唯一的選擇。

1922年11月20日,協約國與土耳其在瑞士的洛桑召開會議,商討重新籤訂對土和約的問題,並於1923年7月24日正式籤訂《洛桑條約》,主要內容有:

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正式恢復和平;土耳其放棄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屬地的一切主權,承認英國對賽普勒斯、義大利對多德卡尼斯群島(十二群島)的吞併;最為回應,協約國同意將東色雷斯和東安納託利亞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德斯坦等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權和財政監督權制定新的海峽制度:戰艦無論是和平時期或是戰爭時期,都有通過海峽和航行的自由,海峽地帶不得設置軍事力量。

儘管《洛桑條約》的部分條款損害了土耳其的利益,但依然是土耳其人民的重大勝利,因為它廢除了《色佛爾條約》,奪回了土耳其的主權和獨立,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

不過也正是因為《洛桑條約》是一份妥協的條約,為後來的土耳其帶來數不盡的麻煩,例如盛產石油的摩蘇爾地區被劃入伊拉克,引發後來土伊兩國的矛盾;又如近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庫德問題,也是土耳其永遠的痛。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總共分裂了多少國家?竟多達40多個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拜佔庭,稱霸歐亞非,可是在一戰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奧斯曼帝國早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就已經長期滯止發展,再加上歐洲國家的強勢崛起,奧斯曼逐漸走向衰落。
  •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崩潰了,晚清中國卻沒有?
    對於前者而言,它主要是從西歐的歷史經驗中生長出來的,它的擴散帶來的是民族主義的思潮和運動此起彼伏、蓬勃發展,並直接導致傳統帝國的紛紛崩潰與解體。然而,一族一國這樣的民族主義邏輯並沒有隨著傳統帝國的消失而失聲。內在地看,它的邏輯就是要不斷地細化分裂下去,世界上只有兩百個左右的主權國家,而能夠被稱為民族或族群的人民團體又何止以千萬計!
  • 強大的奧斯曼帝國一步步變成現在的土耳其,只能說因果相循
    當然奧斯曼帝國內部還是有明白人的,以上層的開明官僚和進步貴族為首,他們也沒有坐視奧斯曼帝國走向滅亡,而是掀起了一場以學習西方先進位度和科技為首要目的改革運動,史稱&34;。他在閱讀了大量啟蒙主義書籍後,跟軍隊的戰友們一道組織了革命小組,密謀推翻君主蘇丹的黑暗統治,一戰的爆發給了他們機會,在1915年2月到1916年1月所爆發的加裡波利之戰中,身為指揮官的凱末爾率領奧斯曼帝國大軍擊敗了英國的多次進攻,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也因為這次勝利凱末爾獲得了極大的威信,此後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政界和軍界的新星。
  • 假如奧斯曼帝國沒解體,現代土耳其有多強?
    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土耳其得以在世界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已經發展為世界主要的區域性強國之一,但從輝煌程度來看,現代土耳其卻遠遠比不上曾經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是一個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強大帝國,鼎盛時期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南至印度洋,北部的黑海甚至成為了帝國的內湖,總面積550萬平方公裡。
  • 奧斯曼帝國解體後,帝國絕大多數官員轉而效忠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共和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斷裂主要體現在意識形態上,但是其社會秩序基本沒有變化,因此政治精英集團的構成具有顯著的延續性。從1920年到1946年,官僚精英(包括文官和軍官)佔到了大國會議會議員的一半。一方面,政府中的文官大多來自於奧斯曼帝國的官僚機構和社會上層。凱末爾政府只是清洗了一批與素丹政府關係密切的高級官員。
  • 土耳其的心結:放不下的奧斯曼帝國榮光
    然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陷入了如大清一般「天朝上國」的幻想之中,由於伊斯蘭宗教國家的政體限制,身為君主的大蘇丹無法掌控整個國家,地方鄉紳及宗教貴族把持著地方政府。1699年,在奧斯曼國內貴族的呼籲下,奧斯曼土耳其政府與奧地利等國籤署了改變帝國走向的《卡洛維茨條約》。
  • 同樣進行相似的軍事改革,為何奧斯曼帝國軍隊戰鬥力明顯高於晚清
    (1)奧斯曼帝國 在外交上,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奧地利、俄國等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譬如《卡洛維茲條約》、《雅西條約》等。這消耗了土地等資源,大大削弱了帝國的實力。 在內憂方面,希臘起義、保加利亞四月起義等地方起義讓龐大的帝國苦惱不已。
  • 歐陸風雲: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不得以,威尼斯共和國在1429年正式對奧斯曼帝國宣戰,而奧斯曼方面則從海上長期封鎖該城,最終迫使威尼斯共和國在1430年放棄該城,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與威尼斯共和國籤定了和平條約,威尼斯承認薩洛尼卡為奧斯曼領土,而奧斯曼則保證飄揚「聖馬克旗」的船隻和島嶼不會遭到突厥海盜的進攻。
  • 一戰期間奧斯曼帝國為何加入了同盟國一方?
    同盟國的正式形成是在1882年,這個時候是德意志帝國『要求陽光下的地盤』的時代,而德國之所以能與奧匈帝國、義大利達成同盟,則是德國充分利用了奧匈帝國、義大利與俄國、法國以及英國之間的矛盾。最有名的莫過於德國宰相俾斯麥牽頭籤署的《再保險條約》。
  • 葉卡捷琳娜大帝對奧斯曼帝國兩次用兵,終於打通了南下的出海口
    在1763年到1768年開戰前,葉卡捷琳娜大帝分別與普魯士帝國、英國、丹麥這些國家結盟。國內國外安排妥當後,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採取聲東擊西戰術,派出軍隊入侵波蘭,不斷地對波蘭的邊境地區進行打擊並派出波羅的海的海軍對波蘭給予兩面打擊的巨大壓力。
  •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後,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 「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於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
  • 除了英國和愛爾蘭,歐洲還有哪些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國家?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但它本來的名字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沒有「北」。英國與愛爾蘭本來是一個國家,只不過在信仰上英國信新教,而愛爾蘭則是天主教。英國曾努力讓愛爾蘭放棄天主教,無奈最終失敗了,於是愛爾蘭的獨立不可避免。
  • 菲利普親王的大嘴巴:英國媒體信息源,口無遮攔險些引發國際爭端
    菲利普親王這將近100歲的一生,尤其是他進入英國王室以後,英國媒體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就是菲利普親王的緋聞,而且還真是挖掘出來大量的猛料。導致英國媒體最終發明了一個詞叫「菲利普親王俱樂部」,這說的就是和親王有可能發生過婚外情的這些女性。最終他們總結出來名單,現在是已經超過30個人了,涵蓋方方面面。
  • 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之一,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是由土耳其部落在安納託利亞創建的帝國,在15至16世紀間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奧斯曼帝國長達6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終結,奧斯曼帝國分裂成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和東南歐和中東的多個國家。
  • 英國大戰土耳其,居然輸了?
    然而隨著奧斯曼帝國不斷衰落,土耳其被稱為「歐洲病夫」,腐朽不可雕的本質暴露地愈發厲害,它對英國的利用價值也不斷降低,兩者關係也逐漸淡化。於此同時,新崛起並充滿野心的德意志帝國則試圖拉攏土耳其以獲得更大戰略優勢。
  • 《耶路潵冷三千年》導讀32-十七世紀的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沙巴泰夫婦後來被流放門的內哥羅(就是黑山,當時屬奧斯曼帝國),並死在那裡。第四節 愛維亞:奧斯曼的佩皮斯和福斯塔夫這節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土耳其旅行家,奧斯曼宮廷侍從,愛維亞.瑟勒比(Evliya elebi),用40年的時間遊歷奧斯曼帝國全境及部分周邊國家。
  • 東方問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歐洲主要國家的盤算與行動
    東方問題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而產生的,是指近代歐洲列強為爭奪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的領土和權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國際問題。在19世紀專門被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
  • 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下一個要退的群是哪一個?
    儘管《開放天空條約》的締約國有三十多個,但這一1992年籤署的條約,擺明了就是在協調兩方面的關係——一方面是北約,還有一方面就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希望與西方修好,於是才能有《開放天空條約》的出爐。依據這一2002年生效的條約,締約國可對其他締約國的全部領土進行空中非武裝偵察,以核查對方執行國際軍控條約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