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人節到七夕,擁有豪華陣容,卻因為疫情在中國推遲了半年上映的《小婦人》終於來了。
誕生於150年前的《小婦人》是一本以女性角色為主,強調女權意識的半自傳體小說。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當年將自己與姐妹們的生活圖景編織成文字,創造了熠熠生輝的新女性形象。那句「我要用自己的頭腦做武器,在這艱難的世間開創出一條路來」,鼓舞了一代代美國女性。
而從過去到現在,關於女性主義的話題從來沒有停止。所以,即使已有無數改編版本,《小婦人》在不同時代仍能被解讀出不同的「當代意義」。
那麼,由善於刻畫女性的80後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打造的最新版,到底做出了哪些超越?
首先,與原著和前幾版不同,在敘事方式上,新版《小婦人》一改以往順序敘事的方式,採用了非線性的敘事手法,用過去與現在穿插結合的方式,來展現四姐妹的故事,尤其更偏重述說原著後半部分,也就是四姐妹離家獨闖世界的經歷。
而新版電影對女主喬的結局的處理則頗為曖昧。在以往版本中,喬最後都是很明確地和拜爾教授在一起了。而新版電影中,可以理解為兩人確實在一起了,也可以理解為這只是出版商老闆對小說的改動——比起收穫愛情和婚姻,女主更開心的是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可以說,女主喬就是作者露易莎的化身。後者家裡有三姐妹和一位維持整個家的母親,不過和喬相比,露易莎的家庭要更拮据一些,為了貼補家用,她做過裁縫、護士和女傭。
因為對寫作的熱愛,露易莎並沒有讓生活止步於此,她成了一名作家。《小婦人》是她36歲時,應出版商之邀完成的。露易莎本打算寫「嚴肅主題」,但是出版商向她建議:「寫個女孩的故事。」
雖然這是個充滿了刻板成見的「建議」,但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讀者也確實需要一些更加溫和的、團圓的故事,撫平內戰帶來的精神上的惶恐。而這個故事,也恰恰成了對刻板印象的回答:身為女性,應該對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有選擇權。
比起其他宣揚女權主義的作品,《小婦人》好就好在了「平衡感」上。它不會為了替女性說話,就去抹黑男性,故事裡面的男性角色都被刻畫得善良且紳士。
它更沒有一味讓女性通過抗拒婚姻來表達獨立和自由,它提倡女性的多元化追求。比如大姐梅格,她的夢想僅僅是嫁給心愛的人,但正如其所說:「雖然我的夢想和你不同,但這不代表它們就不重要」。
不過即使如此,當年讓無數女孩感受到獨立和成長的《小婦人》,今天還能引起多少共鳴,也值得商榷。事實上影片上映後,最受歡迎的角色反而是原著中頗為招人厭的小妹艾米。
曾經害怕貧窮、追求精緻的梅格為了愛情,連買一塊昂貴的布料都懺悔不已;為了稿費,可能還有排解孤獨感,不婚主義的喬和她筆下的主角,都沒有像創作她們的露易莎那樣終生未嫁,而且實現其人生理想,也有部分原因是靠著有錢姑媽的遺產。
最終,只有充滿市井氣、精於算計的艾米,堅守了「初衷」,不僅嫁給了富人,而且這個人還是自己所愛——不管喜不喜歡,以及願不願意承認,始終清醒的艾米,或許才是當下姑娘們想成為的那名小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