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尤其是適齡未婚男女青年。因為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女性即使不結婚,依然可以實踐自己的價值,依然可以過得很幸福。觸類旁通我們也可以得到:當今社會,男性也可以獨立自強,也可以不通過婚姻過得很幸福。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南北戰爭時期,彼時女性地位非常低,女主最早給報社投稿的時候,都不能說這個作品是自己寫的,說的是有一個朋友(男性,he);而且如果小說主角是女性的話,結局要麼嫁人、要麼死。最後的結局更為絕妙,女主為了小說《小婦人》大賣,把她作品中的主角(也就是女主本人)寫結婚了。這樣電影中的女主、電影中小說中的女主、與現實中的女主構成了雙重虛擬。觀眾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期望的投射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結局。
在真實的歷史中,《小婦人》原著作者並沒有結婚,然而她小說中女主的結局是與一位優質的教授結婚了。所以電影業解答了為什麼這樣一部自傳體小說會以結婚為結尾——為了向當時「女性必須嫁人」的價值觀低頭。現在這部電影相當於為真實的歷史撥亂反正了,很不錯。
電影的核心立場表達地地非常明確了:即便不結婚,女性也可以過得很不錯。但同時,也通過姑媽的話點明了:你能實踐自我的價值(有錢),才有資格不去結婚。
難能可貴的,電影展現了一種包容性的態度。西爾莎·羅南飾演的女主,有創作天賦,不結婚,獨自去紐約闖出一片天地;艾瑪·沃森飾演的女二,有表演天賦,天天被妹妹攛掇著一起去紐約,但是她明確表示:我的夢想就是結婚,就是有一個自己溫馨的家庭。這兩種生活在電影裡都予以了肯定。
以現在某些極端言論來評判,艾瑪·沃森就是所謂的「婚驢」,心甘情願被PUA,自己還跟了老公的姓,成為了生育機器。而沃森的老公,則是標準的「蟈腩」:非常猥瑣,肆無忌憚地偷瞄女神,私藏女神丟下來的貼身衣物,最關鍵的是——貧窮、非常的貧窮,女神結婚後想買一條絲綢的裙子都買不起,還要賣自己的漂亮衣服補貼家用。用現在流行的極端言論:「就是女神被蟈腩PUA了,變成了婚驢,也不爭奪冠姓權,今日恐男+1」。
然而電影中的態度並非如此,艾瑪·沃森真的是嫁給了愛情,看她們小兩口的關係就看得出來——不但在婚禮上笑成了一朵花,在婚後的生活中也相互扶持、相互體諒,也並沒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電影另一個難能可貴一點是,真實的展現出不婚/結婚兩種生活的優勢與困境。並沒有它是一部女性主義題材作品,就無腦地宣揚不婚主義,而是真實、全面且包容性地展示了一個不婚結婚/女性可能會遇到的困局。
女主並沒有塑造成一個龍傲天、瑪麗蘇式的不婚主義者,自己能力超強一路開金手指,男人都是廢物、結婚的女人都是渣渣等等。真實的她也渴望愛情,曾經一度陰差陽錯走進婚姻殿堂,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暗自憂傷,對母親傾訴:我真的好孤獨。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她是一位優秀而獨立的女性,不妨礙她人生完美地踐行了自己的價值,不妨礙她依然有一個幸福的生活。同樣,選擇早早進入婚姻的艾瑪·沃森,生活也是困難重重,又要帶娃又要照顧爹媽妹妹,丈夫雖然努力但是沒有一點掙錢的本領,以至於馬奇姑媽吐槽她:你的生活被婚姻毀了。
這樣兩個維度的展示更加真實,也更讓作品有價值。
不完美與缺憾,這就是所有人最真實的一生。但不妨礙它是精彩而無悔的一生。
所以電影的價值觀還是一種包容下的自由:你不結婚也能得到幸福,你真想結婚也是你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在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得走下去,外界的紛紛擾擾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