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小婦人》正在熱映
J.K.羅琳曾說:「在讀《小婦人》之前,我從未發覺一個人與我如此地相像,我就是喬·馬奇。」
正在熱映的電影《小婦人》根據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改編。其中,西爾莎·羅南扮演的二女兒喬,自由獨立,渴望成為作家;她抗拒戀愛和結婚,因為這會讓她變得不「獨立」。在成長過程中,喬和姐妹們一起經歷了各個時代的女孩子都會面對的種種:理智與感情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不論遇到何種困境,她們都堅持著對自我的要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她們從天真走向成熟,從脆弱走向堅忍,從急切走向耐心,從自我走向他人。讀《小婦人》時,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小婦人》譯者賈輝豐為本書撰寫的前言,希望大家走出電影院後能拿起書來,感受原著的力量。
《小婦人》前言
文 | 賈輝豐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可以當作一個家庭的傳記來讀,但它講的不是大人們的奮鬥,而是孩子們的成長,她們如何從天真走向成熟,從脆弱走向堅忍,從急切走向耐心,從自我走向他人,一百多年來,吸引了無數的讀者。這或許是因為,每一個人,是老是小,是逆是順,是好是歹,依稀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
書中的主要人物,梅格、喬、貝絲、艾美、她們的父母馬奇夫婦,還有鄰家的小男孩勞瑞,一一都有原型,這可以從她的日記中復按。日記我無緣讀到,只能藉助手邊的一些資料複述。
先說她的父母。
路易莎的父親,阿莫斯·布朗森·奧爾科特,具有強烈的道德信念。他喜歡教書,後來謀得教職。他的教學方法有點超前,比如鼓勵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還曾收容一名黑人入校,這些都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路易莎說,她的父親就像「生活在飄浮的氣球上,全家人和朋友緊抓住系在地面上的繩子,想把他拉回到現實中來」。由於他的高蹈,全家人曾經生活在貧困之中。
路易莎的母親,阿比蓋爾·梅出身清教徒上流階層之家,一八三○年嫁給阿莫斯,從此與他終身相守,勤勉維持這個貧寒的家庭。路易莎記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父親巡迴教學後疲憊不堪地返回家中,飯後孩子問起他此行的報酬,他默默打開一本書,拿出一美元。母親含了眼淚,安慰他說:「我覺得這很不錯。你平安回來了,這比什麼都好。」
路易莎還有三個姐妹,路易莎在日記中說:
姐姐安娜,「是我的良心,誠懇、公正、善良。」
妹妹伊莉莎白,是家中的「小管事」「地下室廚房中的天使」。
小妹妹梅大體上就是書中的樣子,有些矜持,有些驕傲,有些任性,然而又甜美,開朗。
「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 飾演 勞瑞
至於勞瑞,他的原型是路易莎一八六五年陪同一位貴婦人在歐洲旅行時,邂逅的一位年輕的波蘭音樂家,路易莎曾與他生出情愫,但終於沒有結果。
西爾莎·羅南 飾演 喬
而作者呢,路易莎·梅·奧爾科特,也即本書中的喬,是阿莫斯·布朗森·奧爾科特和阿比蓋爾·梅的第二個女兒,一八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傑曼鎮(《小婦人》第十五章《電報》中,喬曾憂鬱地說:「難怪我生在十一月。」作者在細節上也是誠實不欺)。父親的教育方法,給了她發揮天性的機會。她沒有上過學,是父親在家中為她授課,同時任由她自由自在地嬉耍遊玩。一八四○年,全家遷往波士頓郊外的康科德,這裡是文人薈萃之地,有愛默生,有梭羅,有霍桑,他們與路易莎的父親都是好友。路易莎自然受益,她在閒暇時,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是和梭羅一道野遊,沒準就曾繞過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
早年的貧寒和父母的教育,奠定了她一生中的兩個基本取向:一是對上帝的信仰,「四十年榮辱浮沉,從沒有改變過,卻在貧困、痛苦、悲歡、成敗的磨礪中日漸強烈」;一是決心通過個人奮鬥,改變自己和全家境況。在第十三章《空中樓閣》中,喬也曾宣述了這一理想。
路易莎從小即顯示了她的文學天賦,她十五歲時,開始為家人寫詩,寫小說,寫劇本。十六歲時,為愛默生的女兒愛倫寫了故事集《花的傳說》。
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八年,奧爾科特一家住在康科德的希爾賽得,這裡即是《小婦人》一書的地理背景,現在還留了她家當年住的那棟房子。路易莎說,她在這裡「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此時,路易莎應當是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年紀,她的模樣,讀者們從書中自然可以體會。
一八四八年,全家人遷回波士頓,路易莎開始出外做工。她做過看護、保姆、洗衣工、家庭教師,掙錢來貼補家用。
在這段艱難的時光,她沒有沉淪,而是繼續她的文學夢想。一八五五年,發表了她的第一部著作《花的傳說》,並開始為一些報紙雜誌供稿。一八六二年,美國內戰期間,她前往華盛頓做看護,以她的經歷寫成了《醫院素描》,一八六八年,有出版商建議她寫一本「關於女孩子的書」,路易莎用兩個半月的時間寫出了《小婦人》,同年九月出版,立即獲得巨大成功。出版商隨即又請她續寫第二卷,於一八六九年四月出版。此後,她一發而不可收,發表了多部作品,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惟《小婦人》一書,始終暢銷不衰,成為美國兒童,甚至成年人喜愛的讀物。
至此,路易莎功成名就,實現了她童年時的理想,為自己,也為家人創造了美好生活。不過,她在內戰時擔任看護期間,因患傷寒使用甘汞治療,導致汞中毒,此後終生受其困擾。一八八八年三月四日,她在父親死後兩天,因病去世。
路易莎的宗教情懷,她對家人的眷戀和她對未來的嚮往,構成了《小婦人》一書的基調。她寫此書,想必是有道德寓意的,所以,她以英國小說家、傳教家約翰·班揚(1628—1688)的《天路歷程》貫穿全書。這位班揚,亦是出身卑微,在英國國教教會與清教徒的鬥爭中,因持異見,被捉將官裡去,判處十二年監禁,獲釋後,還是因為傳教,又曾第二次入獄。他在兩次牢獄期間,寫成了這本小書,敘述一位名叫基督徒的人,如何身背重負,從毀滅城出發,經歷種種磨難和考驗,才甩脫重負,到達天國。書中使用通俗的比喻來傳布宗教信仰,歷代流傳,此書在西方印數之多,大約僅次於《聖經》。《小婦人》一書中,就借用了其中的「富麗宮」「屈辱谷」「惡魔亞玻倫」「浮華場」等等形象。《小婦人》的每一章,其實都可以看作一段道德勸諭,說到人生的一個過程,從中引出教訓。
這似乎是人類始終在忙的一件事情,抑惡揚善,陶冶人性,古今中外,各有各的路數。人性的善惡,自古爭論至今,而人性能否徹底向善,到現在也未見分曉。這實在是個大題目,一時說不清楚。倒是有一點很有意思,母親雖然也鼓勵四個小姑娘「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但並不採取強制手段,任由她們自己去一一經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所以,孩子們都在真實地體驗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複製上一代人的歷史。
撇開這些,書中處處都是活潑潑的,少年人的天真,純潔,誠實,勇敢和對未來的理想,時時令人感動。作者寫到此處,也不再存訓誡的念頭,筆下沒了約束,觸目都是生機。人類自打失去樂園,想必無時不在懷念,但樂園究竟什麼樣子,都是公說有理,婆說也有理,夾纏不清,不過,讀一讀《小婦人》,我們倒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明淨、純真的世界。
艾瑪·沃森 飾演 梅格
書中還講到幸福的含義。在作者看來,幸福就是親情、友誼、健康、勞動和心靈的安寧,有它時,人們只覺得平常,但失去它,或許才會發現,那是用世間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像書中梅格豔羨的華美衣裙,艾美眼熱的綠松石戒指,到頭來都沒了意義。幸福,其實是樸素的,有這些簡單的東西在,人不會灰心。等到沒有時,人才會真的萬念俱灰。
此外,書中的歷史背景,是美國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五年的南北戰爭,但作者沒有涉及敵對者的浴血廝殺。也許,作者的立意不在此處,也許,此時此刻,真正需要的,卻是以人性中的善良來化解南北雙方的乖戾和仇恨。
凡此種種,都簡單,也都複雜。到了今天,在這個擾擾攘攘的世界上,書中小主人公們碰到的那些事情,也都還是生活中的日常,時時困擾我們,需要我們有一個交代。
此書的翻譯,全部是在維也納完成,正是春光明媚時。先是金色的迎春,驀然開了一城,接著是鬱金香,亭亭玉立,又有門前「桃花亂落如紅雨」,這番花信過去,有玫瑰,紅、黃、粉、白,花團錦簇,大街小巷,都掩在綠海中。公務之餘,閉門譯書,我亦覺得是辜負了此時與此地,偶爾累了,到不遠處的多瑙河邊小憩,遠處青山如發,是維也納森林所在處,有葡萄園,我曾走過,枝芽新綠,離葡萄酒還遠。河水靜靜流淌,奧地利的音樂學家普拉維撰寫約翰·施特勞斯的傳記《圓舞曲之王》時,曾引用過一九三五年的一次調查,說道:「一年之中,多瑙河有六天呈棕色,五十五天土黃色,三十八天深綠色,四十九天淺綠色,四十七天草綠色……但是從未呈現過藍色。」這是科學的精細之處,不過,如今我來,從稍遠些的地方看,多瑙河確實是藍色的。現實與理想,你又能說誰對誰不對。維也納不是一座壯麗的城市,它只是溫馨、安謐,又有它的喜氣,與我此時翻譯的這本書的氣息相接。
翻譯過程中,曾得到朋友們的多方幫助、督促和鼓勵,使我不能懈怠,在此一併致以深切的謝意。翻譯文字中,如有理解上的錯誤與表達上的不好,則是我的問題,留待讀者批評。
賈輝豐
二○○四年六月
推薦閱讀
小婦人
[美]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著
賈輝豐 譯
打動無數女性的成長經典
J.K.羅琳的鐘愛之作
《小婦人》是路易莎的半自傳體小說,也是美國文學中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馬奇家的四姐妹梅格、喬、貝絲和艾美各懷才藝和夢想,雖然父親從軍、生活艱苦,但在慈愛母親的教育和生活的磨礪下,她們培養了勤勉、自重、友愛、向善、堅忍、樂觀的品質,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和挫折,向夢想前進。本書為《小婦人》第一部。
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1888),美國作家、詩人,以其兒童文學作品聞名。她很早就顯示出文學天賦,十五歲時開始為家人寫詩、小說和劇本。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議她寫一本關於「女孩的書」,她便根據兒時記憶寫成了《小婦人》,立即獲得巨大成功。奧爾科特成名後,繼續撰寫小說和故事,並投身於婦女選舉運動等社會活動中。
原標題:《《小婦人》正在熱映 | 原作為何成為打動無數女性的成長經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