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有一部在國內外口碑爆棚、並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小婦人》在國內上映。
這部作品改編自100多年前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同名小說。原著《小婦人》不僅當年風靡一時,在之後100多年的時間裡,也是經久不衰,數次被搬上大銀幕和舞臺,也被美國教育協會列為100本學生必讀書目之一。
今天我們借著最受大家喜歡的1994年的電影版本(在各大視頻網站很容易找到正版資源),聊聊一個接地氣的話題——生活。
電影在女主的回憶敘述中拉開了序幕「我們幾個姐妹永遠記得那年冬天,那是我們童年時代最冷的一個冬天,這幾年我們家的經濟陷入一時的窘迫。內戰導致燃油和燈油短缺」
馬奇家的女主人風塵僕僕地回到家裡,四個美麗活潑的女兒梅格、喬、貝思、艾美都迎了上來,寒冷的冬夜被這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擋在了門外。
母親和女孩們探討著聖誕節分發救濟小包,聚在一起閱讀正在戰場上的父親的來信——關於思念與禱告。美好安寧的平安夜,唱著聖誕讚美詩,女孩兒們散去休息。
第二天清早,女孩們迫不及待的準備享用豐盛的聖誕早餐,他們的媽媽天還未亮就去探望需要幫助的窮人了,女孩兒們經過小小的掙扎和討論,轉念決定帶著難得一見的一桌子美食像媽媽一樣去探訪鄰居了。
一個傳統的基督徒家庭樣式躍然熒幕之上,那份質樸的善良與美好沁人心脾。女孩兒邊唱邊走,男主乘著馬車出場……
「馬奇家四姐妹梅格、喬、貝思、艾美性情各異,有各自的空中樓閣:梅格夢想著成為賢妻良母,喬想做蜚聲世界的大文豪,貝思只希望身邊的人快樂幸福,而艾美則希望進入上流社會,成為富裕的流芳百世的畫家。
四姐妹在生活中時有摩擦和衝突,但依然在互助互勉中漸漸成長、成熟。馬奇先生和太太以身作則,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一家人從未因此而自暴自棄,生活中也不乏煩惱和糾結,卻從未放棄精神世界的富足與美好。
整部小說流露出一種溫婉和安寧,女孩們積極樂觀,在成長道路中始終以自我完善為目標,善良寬容,自我克制,堅韌從容,時刻自省。」(引自原著豆瓣簡介)
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小婦人》,讓更多人看到了這部樸實溫暖又充滿活力的的作品,但是有些遺憾的是,商業電影更加突出了女性獨立和選擇自己人生的的主題,而弱化了信仰的元素。
看過了整部作品,你會發現,這個故事並未使用常見的手法渲染激烈的衝突或者反轉,那些生活中平凡的瑣碎,青春的迷茫、生活的挫折、成長與改變,連生死的離別和初戀的酸楚也並非死去活來,然而打動人心的正是這些普通人的——生活。
善良、正直、勤奮、在缺乏中依然給予、面對死亡依然勇敢——這些美好的品格流露在她們的日常生活與舉手頭足之間,如風一般自然,如陽光一般溫暖。
與之相對,我們卻常常煩惱於信仰與生活的割裂。
能夠向別人說得明白,卻很難在世人面前活得明白;我們的信仰是對照《聖經》的話,可是生活卻常常參照這個世界。
曾經看到弗朗西斯陳牧師一段話,頗有共鳴,他說:「有一次我站在兩萬名基督徒大學生面前,問他們說『你們中間有多少人已經讀過《新約》,並且懷疑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並非如《聖經》所言?』當我看到幾乎所有的人都舉起手時,我感到安慰。至少我沒有發瘋。」
弗雷德裡克·布埃赫納寫道:「在知識層面上,我們都知道自己必有一死,但是在知識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並沒有真正地認識這點。我們並不以此為真地活出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並不真知道。相反,我們活得仿佛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結束一樣。」
在《狂熱的愛》一書中,弗朗西斯陳帶我們看了一場「生命的電影」
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你那時在場嗎?當上帝對他所造的一切宣告『都甚好』時,他是在跟你說話嗎?)
然後人類反叛上帝。(是誰?誰是這部生命電影的主角?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的話,讓我再提醒一下。)上帝用大洪水清除掉人類製造的混亂。
幾代之後,上帝揀選一位99歲的老人,名叫亞伯拉罕,使他成為一個民族的先祖。(你與此有任何關聯嗎?)後來出現了約瑟、摩西,還有許多其他平凡而能力不足的人,這些人也不是生命電影的主角。是上帝自己揀選了這些人,引導他們,並通過他們行神跡奇事。
下一幕,上帝向他的子民派遣了士師和先知,因為上帝對他的子民唯一的要求是順服,然而他們卻做不到。
然後高潮出現了:上帝的兒子降生於他所愛的人間。在世期間,聖子教導他的門徒們真愛是怎樣的。後來上帝之子受難,復活,又升天回到天父那裡。
儘管這一部生命電影還沒有結束,但我們已經知道最後一幕場景。這就是我在第一章描繪的:上帝的寶座。在那裡所有的活物都敬拜那位坐在寶座上的,因為唯有他配得一切的讚美。
從一開始到結束,這部生命電影明顯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他是主角。
我們怎麼可能活得好像自己是生命的主角?我們在生命電影中的場景,我們短暫的生命,就介於耶穌升天(《使徒行傳》)和我們在天堂一起敬拜上帝(《啟示錄》)之間。
我們只有那五分之二秒的場景活在世上,我不知道你是怎樣想的,但我希望自己那五分之二秒場景使上帝在我生命中最大化。《哥林多前書》10:31說:「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那五分之二秒場景的意義所在。
場景切換回《小婦人》的開頭,馬奇太太在給孩子們讀完馬奇先生來信後的聊天。
「你們還記得演《天路歷程》的情形嗎?那時候你們還都是些小東西。你們最喜歡我把布袋綁到你們背上做擔子,再給你們帽子、棍子和紙卷,讓你們從屋裡走到地窖,也就是『毀滅城』,再往上一直走到屋頂,在那裡你們可以得到許多好東西,這就是『天國』了……
演這齣戲永遠沒有年齡之分,親愛的,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扮演,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重擔在肩,道路就在眼前,追求善美、追求幸福的願望引導我們跨越無數艱難險阻,最後踏入聖寧之地——真正的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