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2020-12-12 騰訊網

在現代詩詞對聯寫作中,最基本的障礙無疑是漢語文字讀音平仄的辨識。古漢語經過近千年的發展、變革,許多文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辨別讀音平仄,無疑是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當務之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

入聲:

入聲帶有塞音韻尾p、t、k,因此具有發音短促、突然停止、不能延長的特點;

平、上、去聲:

帶有鼻音韻尾m、n、ng或元音韻尾i、u或者直接以元音結尾。

古代漢語的平,在現代漢語中又分為陰平和陽平;其實在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也分陰陽的,只不過我們習慣上不再細分。

所謂四聲,古人有一段順口溜:

平: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上聲高呼用力強;

去: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入聲短促急收藏。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異趁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在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那麼什麼是入聲呢?

入聲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在現代漢語中都是聲母,在古漢語中是韻母的韻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的保留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的是發出t、p、k的音。

塞音在發音的時候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

在普通話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部,但是在普通話中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讀則分得清清楚楚。

入聲字在古代漢語中出現得很早,在漢賦裡面押入聲韻的地方很多,甚至可以追溯到《詩經》裡面,以詩經《國風伐檀》為例: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這裡面輻、側、億、特、食都是入聲字,而且都在韻腳上(兮字不考慮押韻)

還有詩經裡面《碩鼠》、《無衣》、《離騷》都是如此,包括西漢李延年有名的《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這裡面的立、得、國也都是押的入聲。可見押入聲韻從詩經到漢朝都是廣為使用的。

入聲也是漢藏語系的一些語言所具有的一類聲調,一般入聲是短而急促的,但亦有例外。湘語、吳語、福州話、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以及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現在的晉語也保留入聲,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音尾,甚至沒有韻尾。因漢字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反而日語、漢語和越南語將入聲的痕跡保存至今。

在沒有入聲調類的北京官話中,古漢語的入聲字被分派進平聲、上聲、去聲中,此現象稱為「入派三聲」:

1、全濁聲母字排入陽平或去聲(如:薄、奪、續、寂)

2、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如:落、弱)

3、清聲母字可能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任意一類

入派三聲以後,其中二分之一成為去聲,近三分之一成為陽平,越15%成為陰平。6%成為上聲字。派入上聲、去聲的字,除了部分指定要押入聲韻的詞牌外,對我們寫作詩詞影響不大;而歸入陰平、陽平的字則需要我們引起注意了。

從現代漢語拼音辨別入聲字

1、聲母b、d、g、j、zh、z與全部韻母相拼的陽平聲字都是古入聲字;

2、fa與fo的全聲調字都是古入聲字;

3、d、t、n、l、z、c、s拼e的全聲調均為古入聲字;

4、捲舌音字母zh、ch、sh、r拼uo的全聲調字均為古入聲字;

5、b、p、m、d、t、n、l拼ie的全聲調(除爹外)字均為古入聲字;

6、全聲母(實際只有n、l、j、q、x)拼ue的全聲調字(除瘸、靴外)都是古入聲字;

7、g、h、z拼ei的全聲調字均為古入聲字;

此外,

凡是以n、ng收尾的均非入聲字;

c、s拼i、d全聲調字均非入聲字;

凡是以er收尾的均非入聲字;

凡是以uai收尾的全聲調字均非入聲字;

在平上去入四聲中,入聲字較少,在韻書中也只佔很少比例。

從形聲字的聲旁辨別入聲字

形聲字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形(表示內容),一部分是聲(表示發音)。形聲字可以根據聲旁辨別是否入聲字,如果聲旁是入聲,那麼由這個聲旁形成的許多字都是入聲字,也有例外的情況。

也可以背誦一些押入聲韻的詩歌來記憶入聲字,比如杜甫的《北徵》、《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哀江頭》,李白的《大車揚飛塵》、柳宗元的《漁翁》、《江雪》等都是押入聲韻的。

歸入平聲字的常用入聲字一共有255字,需要注意找出來,有特別的情況最好對照韻書使用。

相關焦點

  • 學習詩詞創作必須搞懂入聲字,古韻入聲相當於新韻什麼聲?
    但是我們說的新韻,是指詩詞協會推薦的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為代表的韻書,新韻基本等同於普通話押韻。一、古韻的入聲《平水韻》繼承了隋唐的《切韻》《唐韻》的押韻方式,但是古韻的四聲,早在南朝齊永明時期就有了。永明體詩人沈約、王融等人研究的規則確定,四聲分為平、上、入、去,例如媽、馬、罵就是平、上、去三聲。這三聲,相當於新韻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但是入聲字,在新韻中已經沒有了。例如:石、集、叔、法、闊這些古代的入聲字,在新韻中已經分別歸入了新韻的四聲:一、二、三、四聲。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南北朝音韻學大發展時期,四聲標註法運用進入詩歌創作,後來因為太麻煩,在則天皇帝時期簡化成為「平、仄」二元,陰平、陽平統稱「平」,上、去、入三調統稱「仄」。
  • 詩詞從0入門:關於四聲,古詩發音與普通話的區別
    「古風」或「古體詩」;東晉以後,在唐初逐漸形成的有著固定長短,明確平仄規則,必須遵循聲韻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五四之後,伴隨著新文學而興起的,不拘泥格律的新體詩,稱為現代詩。為了讓更多0基礎的朋友能夠循序漸進學習,接下來我們把「韻律」拆分開,大家跟著內容走,就會發現,詩詞其實沒有那麼深奧,0基礎也可以短時間內學會寫古詩詞。
  • 網絡詩詞格律檢測大調查
    大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格律檢測」就可以「很輕鬆」的識別平仄以及格律是否出現了問題。首先我拿出了一首在《如何描寫眉清目秀的姑娘》裡面的詩來進行檢測那麼網站檢測情況是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可以代替詩詞格律的學習?
  • 改革古韻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
    平仄的本質內涵,是根據字音節的不同,形成的一種規律性的格律。什麼叫格?什麼叫律?格是詩詞的不同音節所形成的模式,現代字分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考狀元以下所分類的等級,就是看詩詞文章內涵與格律相統一成度,以及出格出律而定級別的。很多文人墨客,考了一輩子的舉人。大多是差在格律上,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確定無疑的。朋友們做了一輩子的詩詞。玩也當玩兒了。為什麼就不能入流呢?想想看,不同化格律字韻,就始終是不入流的人才啊!
  • 上遊讀書丨《詩詞及楹聯寫作》教你如何賦詩作對 - 鍾小族
    《中國文化報》楊曉華在分析其原因時說:「《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而是文化復興時代,中國人重歸優雅與精緻的文化表徵。一首首動人心魄的詩歌,一聲聲鏗鏘入耳的韻律,喚起的是歷史的鮮活的記憶,激蕩的是民族文化歷久彌新的精魂。」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詩歌源遠而流長。
  • 常混詩詞圈,怎麼能不懂一點格律?一首詩帶你敲開格律大門
    圖:來自網絡文:南嘉疏影詩詞之美,既在於文字營造的意境,也在于格律所鋪就的韻律,兩者相輔相成。若缺了意境,只有格律,那還不如去聽一段純音樂,這樣能專心享受旋律之美。詩詞,也是這個道理。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先生認為欣賞詩詞,第一就是要看意境,對於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不過,如果我們只是看意境,那就可能與一首詩詞的百分之百美感,失之交臂。對於真正熱愛詩詞的朋友來說,常年行走於詩詞江湖中,怎麼能不懂一點格律呢?
  • 推薦10本學詩詞必讀書本,讓你更懂詩詞寫作
    《詩詞格律》簡介:這本書是王力寫的。書中提到的詩詞和律例,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有些是作者自己的見解。這本書的重點是規則,而不是選集。《詩韻》有一個總的目的,就是把詩韻描寫得簡明扼要,作為告訴讀者的基本知識。2.
  •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之十四) 詩詞中疊字用得好,表情達意或強烈、或委婉、或深沉;狀物描景繪聲繪色,可見可聞;讀起來擲地有聲,顯示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處不容易。如形容流水的有:潺潺、汩汩、滔滔、滾滾、湍湍、等疊字,用哪一組疊字最合適,則應視水流的情況以及要抒發的情感而定,還要兼顧平仄押韻。
  • 詩詞寫作入門:幾分鐘教你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寫詩就是這麼簡單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號詩巷,這是我們《詩詞聯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 課程的第十一章內容。在格律方面,句內、句間的平仄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硬體,那麼第二大硬體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押韻。一、格律詩之押韻格律詩中的押韻也叫壓韻或葉(xié)韻,即為詩詞歌賦中句尾用同韻部字的形式。關於韻部:指同韻母字的所屬類別。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具體的故事可參考之前《賤說詩詞》的「並刀如水」「柳」有詳細的介紹,此處暫且不談。除了周邦彥外,還有一個善琵琶、通音律的田為,此人才思敏捷,詞善寫人意中事,雜以俗言俚語,曲盡要妙。潛心於詞整理、創製新舊詞調和自己的創作實踐,對詞的法度和形式作了更多的規範,開啟了追求詞之格律嚴謹的先河。
  • 宋名競格律詩四首
    格律詩四首一.七絕 . 仲冬隨吟文/雅軒逸人(江西)天公循序演冰冬,北冽南寒韻霧凇。景引騷人紛捉筆,山河萬裡賦詩濃。四.七絕 . 出漁(題圖)文/雅軒逸人(江西)疏竹三支戲夕陽,木橋二叟趕漁忙。一年莫錯秋收季,夜網魚蝦喚曉光。作者簡介:宋名競(筆名雅軒逸人),退休幹部。下放知青,參戰老兵。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我也一直認為,對於詩詞文化沉浸許久的康震,詩詞創作功力也是非凡的。 畢竟,那些站在舞臺背詩的選手,都能寫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詩作,何況高坐在臺上的點評老師。可無意間看到康震的一些詩詞時,我發現這位詩詞專家並非是一位寫詩高手,甚至他的詩作,在我這個門外漢看來,有些不盡人意。 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打開了那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