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最難以理解最富詩意的瑞士表現主義畫家 保羅·克利

2020-12-24 藝術寶庫美術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保羅·克利(克裡/克萊 Paul Klee,1879-1940年) 瑞士畫家,二十世紀最富詩意、最難以理解和變化多端的傑出藝術家之一。他從技巧成熟的時候起,就一直致力於描繪揭露本質的主題和形式,把內心的幻象和對外部世界的體驗結合起來。

克利的抽象語言,來自他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是從客觀形態的認識中提煉和加工而成的。他的思想總是在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之間,在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之間,在音樂的境界與圖象的境界之間,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自由往來。在繪畫風格上,有的美術史中把他列入超現實主義畫派,其實沒有必要去確定他到底屬於超現實主義還是表現主義,他兼具這兩種畫派的特性。

克利的作品以油畫、版畫、水彩畫、素描為主,代表作品有《亞熱帶風景》、《老人像》、《嵐》等。

《出神的傻瓜》

《玩具娃娃劇場》

克利早期受到象徵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一些蝕刻版畫,藉以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後又受到印象派、立體主義、野獸派和未來派的影響,這時的畫風為分解平面幾何、色塊面分割的畫風走向。1912年,作為青騎士創始者康定斯基、費寧格和弗朗茲·馬克的朋友,他和表現主義畫派一起展出作品,被人稱為「四青騎士」。

《窗戶邊的籤字人》1909年

《帶水罐和水桶的花架》1910年

1914年克利和馬克一同到北非旅行,畫了許多水彩畫,開始了對色彩的研究。

《彩色形狀》1914年

《哈馬默特清真寺》1914年

這時創作的《紅色和白色的圓頂》水彩畫中,異國情調主題的圓形屋頂的建築物、駱駝、令人驚訝的蔥綠色與沙漠的對比引人注意。繪畫技法方面,大部分是以長方形色塊與基礎而構成,色塊的配置幾乎沒有藉助輪廓線條的幫助便表現出了遠近感和相互關係。

《紅色和白色的圓頂》1914年

克利憑藉記憶描繪出突尼西亞,畫面的具象性越來越少。《哈馬梅特的主題》通過標題可以感知到畫面的內容,圓形屋頂和駱駝都已經無從辨別,色塊與物體場所間的聯繫也減少房子、草木和沙漠靠僅有的色調差別加以區分,並摻雜了一些細節加以強調其特徵。

《哈馬梅特的主題》水彩畫

《馬克花園裡的焚風》1915年

克利在1918年寫道:「我的透徹的眼睛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的事物,那是在它背後取得的。」

《波斯夜鶯》1917年

《花的神話》1918年

《教會城市》1918年

《薊花靜物》1919年

他靠美術和音樂的豐富知識,在棋盤格般的深淺變化的顏色之間組織體面,使畫面產生了音樂般的節奏。通過調整色彩的變化,改變著音樂的高低音旋律。

《復調》

《在下雪之前/突尼西亞南部的花園》克利不是單純地通過表面形體來表現自然,而是要深刻得多,抓住了大自然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精髓:在水底顫動的幼小微生物、生長著的植物、波浪、遠處的雲霧、風和日麗的藍天。高明的畫作不是一眼就看穿,而是能激發無數的觀眾去想像去探索畫面背後更廣闊的天地。

《突尼西亞南部的花園》1919年

《公園》1919年

《亞洲藝人》1919年

《羔羊》1920年

《聖殿花園》1920年

《邪惡之地》1920年

《心靈之光的聖人》1921年

《結晶體》1921年

《南方花園》1921年

《美德的旅行車》1922年

《夜植物的生長》1922年

《歌手拉斯菲奧裡迪格利》1923年

克利一拿起畫筆,便以極端的自由奔放衝入奇思遐想的即興創作之中,這樣的作品無法被吸收仿造,而永遠都是創世紀。克利認為:"直覺是決不可能被替代的"。"通過回憶而變成抽象"。威爾奈·哈弗特芒說:"他是個有新感受的原始人"。

《嘮叨的機器》水彩畫

好的畫作,通過激起我們的直接視覺感官之外,還能讓人體會到間接的感覺。保羅·克利經由畫面的線、面和顏色,把表達生命的獨特運動展示給我們。他說:"就象孩子們在遊戲時摹仿我們一樣,畫家在摹仿著出生地和創造著世界的那種力量"。

《紅色氣球》1922年

《澤菊》是克利最富技巧性的作品之一。在朱紅色的底上畫了一個圓形面孔,用黃色和粉紅色組成面部明朗嬌豔的色調,畫面充滿幸福感。人物的臉部越看越感到具有魅力,俏皮的表情帶著一絲微笑。處於一條斜線的眼睛和眉毛以及鼻子的位置產生了人臉轉向右側的感覺。克利喜歡將戲劇和馬戲的題材用於作品,人物不同顏色相間的方格花紋像小丑的傳統服裝。

《澤菊》1922年

《景觀與黃色的鳥》1923年

《水手辛巴達的戰鬥場面》1923年

《丁壩》1925年

《小旗和面具》1925年

《魚的意象》1925年

克利很愛畫魚,特意到水族館去參觀各種珍奇魚類的動態。《魚的魔術》以油彩和水彩創作的這幅神秘的傑作,畫面快活而簡單,但卻表現了克利複雜的思考。魚漂浮在黑暗的背景中,這一背景暗示出無限的宇宙空間和海底世界兩個方面。空中飄蕩的奇怪魚群、鳥籠、花卉、日月行星、時鐘及下方的人物,完全渾然一體。這是一幅充滿幻想的完全獨立於世界之外的生命的存在狀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魚的魔術》1925年

《魚的循環/繞魚旋轉》畫的主題是對一戰期間亡友畫家馬爾克和馬克的紀念。在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的形象和符號,都有象徵和暗示的意義。畫中的十字架代表上帝,水草和花象徵馬克,幾何花紋是馬爾克,而藍色盤中的魚,代表著克利在那不勒斯,代表死亡的黑色背景,顯出深沉的思念之情。

《魚的循環》1926年

《地點標誌》1926年

《沙灘植物》1927年

1928年到埃及旅行之後,1931年他被任命為杜塞道夫美術學院的教員。

《貓和鳥》1928年

康定斯基在《論藝術中的精神》中曾明確地論證了音樂與美術的關係。美術中的點、線、面相當於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美術中長短的線條就是音樂中的快慢節奏。美術與音樂一樣,以其本身的因素傳達著情感。保羅·克利因為父母都是音樂老師,從小就受到音樂的薰陶,並且自己也是業餘小提琴手,他的畫就很完美地結合了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美。

《水晶景觀》1929年

《強烈的夢想》1929年

《階路》運用跳躍的對比色,把一條通向臺階的石板道路表現得十分美麗。用線條分割的石塊,以錯綜複雜的結構,形成亂中有序的節奏。方塊的大小體現出透視的遠近,曲折的線條體現出道路的起伏。這幅畫所取得的節奏,又完全來自客觀世界的自然形態。

《階路》1929年

《果子紅》1930年

《節奏》1930年

《帕爾納蘇斯山/前往帕那蘇斯山》是以點彩的方法畫成,色塊分解打散後重新被排列組合。底色是由綠色、藍色和紫色組成的大色塊,色調輕鬆柔和。鋼琴鍵似的筆觸的密集小色塊,增強了色彩的光感和節奏,就像是在聽著一曲優美的交響樂。輕重、濃淡的色塊調子都化成了快慢、強弱的視覺音樂。帕納斯山是代表藝術與音樂的聖山,該作品名稱表達了畫家渴望抵達藝術峰巔的心願。

《帕爾納蘇斯山》1932年

由于堅決反對希特勒主義,克利受到納粹的指控和驅逐,於1933年離開德國,回到故鄉瑞士定居。

《火,滿月》1933年

《秋季山村》1934年

《葉子稀疏》1934年

1936年後的兩年,是他的創作高漲時期,也即第二伯爾尼時期。畫面上多了一些黑色的符號,並且喜歡用彩色粉筆的中間色。

《甘苦之島/杜爾卡馬拉島》1938年

《紅色背心》1938年

《神女》1938年

1938年以後直到去世,即第三伯爾尼時期,也是他的創作高峰期。他的晚期作品往往簡練而雋永,那些充滿著色彩奇趣的畫面愈富於強烈的裝飾性和深刻的象徵性。

《馬格達萊納在皈依前》1938年

《偶像公園》1938年

《英雄玫瑰》1938年

《高尚的園丁》畫面以鮮豔的色塊相互滲透暈染,形成一個亮麗的底色背景,簡約的黑色線條的圖案和符號,充滿著象徵的意味和神秘的幻想。

《高尚的園丁》1939年

維爾·格羅曼這樣說,「莫扎特留給我們一個音樂的世界,這個音樂世界甚至可以打動那些不能領悟音樂世界與象徵世界關聯的人。克利留給我們一個繪畫的世界,這個繪畫世界甚至對於那些不能理解其滲透到絕對的洞察力的人來說也是存在的。」

他的作品乍看起來,像是某種觀念的符號,稚拙的天真想像的圖畫,但是細看就會發現一個隱藏著的世界,一個充滿幻想的王國,它天真美妙,又意味深長。

《花與石》1939年

《宣傳的寓言》1939年

《這朵花想凋謝》1939年

《巡迴馬戲團》1940年

《博爾上空的雲層》1940年

《孩子和阿姨》1940年

《農婦裝》1940年

《園丁》1940年

《死與火》是克利逝世前不久的作品。粗重的黑色線條沉重而壓抑,畫面上瀰漫著悽涼和哀愁的氛圍。畫中間由符號和文字組合的方式,形成的蒼白的人物形象就像死神,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是由「T」、「O」、「d」三個字母組成,而這三個字母組成的「tod」一詞,在德語中正是死亡的意思。這個人物看似面向左邊,但五官又正對觀者,這一反常的處理,體現了畫家對死亡的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和幽默,也是對生命的深刻領悟。他曾寫道:"當然,我並不是偶然地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我所有的作品都指向一點,並且宣稱,終期降至了。"畫中的色彩有一種。火紅色的背景像是熊熊燃燒的火焰,有一種令人壓抑的恐怖氣息。

《死與火》

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英年早逝天才的義大利畫家莫蒂裡安尼的「無眼美女」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德國油畫版畫家 康拉德·菲利克斯穆勒

西方藝術史:法國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天才油畫家 基斯·凡·東根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先鋒派俄羅斯女性油畫家 馮·韋雷夫金作品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美國電影導演新表現主義畫家 朱利安·施納貝爾「130」
    他本人對此創意深表得意和自信,他聲明道「我將是你在這一生中所看見的最接近畢卡索的人。」畫面由眾多破碎的瓷片構成,被粘貼在木板之上,粗礪奔放。施納貝爾在這些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塗抹油彩,描繪出厚重、濃烈而粗野的畫面。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畫家橋社創始人 埃裡希·赫克爾的悲劇性油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埃裡希·赫克爾(埃利希·黑克爾 Erich Heckel,1883-1970年)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兩姐弟》赫克爾的作品表現的多是悲劇性主題。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飽受磨難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鬱悶,使他的畫面充滿痛苦、不安、悲哀和絕望。他善於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描繪人物的思索、焦慮和病態的精神面貌。他使用方的或帶尖角的形狀造型,傳達某種強烈的感情,並揭示出人物複雜的心理。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紐倫堡》 1982年基弗是位擅長描繪陰暗調子的風景畫家,畫面色彩基調以灰暗幽深為主,表現的是大自然的荒蕪場面,帶有神秘主義和濃厚的象徵含義。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有才華的恩斯特·基爾希納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表現主義的藝術恩斯特·路德維格·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年)德國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是橋社最有才華和最為敏感脆弱的一位。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個時髦女郎,談笑風生、顧盼生姿。右邊向櫥窗觀望的男士,則衣冠楚楚,很有紳士風度。馬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充滿了大都市擁擠繁華的氣息。畫家以簡潔的略帶鋸齒狀的線條,顫抖的筆觸,勾畫人物的形體。他把立體派的構成與野獸派的色彩有效地結合,並且滲入了某種哥德式的變形,從而使畫面具有一種強烈的感覺。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流派橋社畫家 埃米爾·諾爾德的狂熱色彩油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年)德國著名油畫家和版畫家,表現主義藝術家和橋社成員之一。《運河》1906年諾爾德應施密特的邀請加入橋社,成為這個團體中最有才華的畫家。1908年,諾爾德成為柏林分離派的成員。1911年,他加入了康定斯基的青騎士社。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藝術家 抽象動物題材油畫家馬爾克作品欣賞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弗朗茲·馬爾克(弗蘭茨·馬克 Franz Marc,1880—1916年)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青騎士社的創始人之一。他努力尋求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諧,並借動物這一題材表達他對事物精神實質的理解。他曾經寫道:「在動物眼裡,自然是什麼樣子?對藝術家而言,難道還有比這個問題更神秘、更有趣的嗎?」《猴子》馬爾克通過色彩表達情緒,他的畫面色彩強烈,用色大膽,富有表現力。用色上受到麥克繪畫生動絢麗的色彩啟發。帶有田園牧歌似的愉悅氣氛。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明亮鮮豔繪畫作品欣賞 油畫家奧古斯特·麥克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奧古斯特·麥克(馬凱/馬克 August Macke,1887-1914年)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青騎士社團的成員。麥克的藝術總體上看來是自然而具象的,並不刻意追求主觀精神和抽象化的表現。
  • 西方藝術史:英年早逝天才的義大利畫家莫蒂裡安尼的「無眼美女」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莫蒂裡安尼《自畫像》1919年阿美迪歐·莫蒂裡安尼(阿米地奧·莫迪裡阿尼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1884-1920年)義大利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與雕塑家
  • 西方藝術史:日本最受歡迎的浮世繪畫家之一 安藤廣重
    善於用秀麗的筆致及和諧的色彩,表達出典雅而充滿詩意的大自然,柔和抒情的境界。自然景象總是和人物有著密切的關係,並且富於詩的魅力。《東都名所 高輪之明月》1831年他於1833~1834年間的55幅風景畫系列《東海道五十三次》確立了他作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浮世繪畫家之一的地位。描繪日本舊時由江戶至京都所經過的53個宿場的各宿景色,是一組旅行風俗畫。
  • 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 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
    18歲到倫敦學畫,後出訪義大利,深受古典主義影響,1752年他回到英國後即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雷諾茲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畫家,英國傳統的貴族氣派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紳士風度被他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引起整個歐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氣質,形象真實生動,富貴堂皇,注重心理刻畫。雷諾茲是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者之一,並任第一任院長。
  • 弘石課堂 周宏智教授講西方現代藝術史(6) 德國表現主義 青騎士
    橋社的畫家們總是傾向於用悲劇式的手法揭示人們內心深處的緊張和焦慮,而青騎士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就沒有那麼壓抑了,他們的畫很少去表現人們的感情或者評判其生存狀態,他們所關心的是更為本質和普遍的人類或自然的內在精神。青騎士畫家最重要的藝術觀念在於:藝術不能只是描繪事物的外表,而應該表現人或自然的內在精神。
  • 西方藝術史:東西合璧的日本近代畫家 竹內棲鳳的繪畫
    亞洲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獅子》竹內棲鳳(Takeuchi Seihō,1864-1942年)日本畫家並且還研究西方油畫、水彩和攝影技術,把西方繪畫光、空氣的表現手法融入到繪畫中,畫風精妙洗鍊。《柳鷺》
  • 西方藝術史:日本新古典主義的歷史人物畫家 安田靫彥「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安田靫彥(やすだ ゆきひこ,1884 - 1978年)本名安田新三郎,是大正至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與前田青邨齊名的歷史畫泰鬥。《黎明富士》1962年《曙光富士山》《飛鳥之春的額田王》1964年他的歷史畫充滿寫實性、詩情和浪漫,他以敏銳的感性和豐富的知性將古典美升華到了新古典主義。
  • 西方藝術史:英國美術浪漫主義畫家 威廉·布萊克的詩意繪畫
    ——詩人 威廉·布萊克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是英國浪漫主義畫派最重要的人物,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出生於倫敦一個小商人家庭,14歲時跟隨一名雕版家當學徒,沒受過專業美術訓練。
  •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新奇有趣藝術故事串起一部西方極簡藝術史
    第一個給自己畫自畫像的畫家是誰?全世界流傳最廣的一幅畫是哪個?達利《記憶的永恆》靈感來自哪本書?這些新奇有趣的問題來自意公子《大話西方藝術史》,如果你是西方藝術史的入門者,相信這些問題一定會勾起你的興趣。更有意思的是,講故事的高手意公子,把這些問題用淺白風趣的語言,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藝術故事。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畫家 狩野常信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江戶前期著名畫家狩野常信( Kano Tsunenobu,1636-1713),幼名三位,號養樸、古川叟、耕寬齋、青白齋、紫薇翁、寒雲子等,世稱中務卯法印。《鷹》《竹鶴圖》《水墨松鶴圖 》《白鷺圖》《柳鳩圖》《牡丹圖》亞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肖像作品油畫家「俄國的馬蒂斯」亞夫倫斯基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老猶太人》1893年阿歷克賽(塞)·馮·亞夫倫斯基(阿歷克謝·馮·雅弗林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1864-1941年)活躍在德國的俄羅斯表現主義畫家,通過色彩和圖形的排列,表現感官情緒。
  • 西方藝術史:最富有革新和創造精神的日本畫家 加山又造「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加山又造(かやま またぞう,Kayama Matazo,1927 -2004年),日本畫家、版畫家。是當代日本畫家中最富有革新和創造精神的畫家之一,畫過洞窟壁畫、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各種手法,人物、山水、動物和花鳥等各種題材皆精。其藝術生涯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964年,以動物和大自然為題材,在現實造型基礎上加以變形和裝飾。
  • 《大話西方藝術史》:了解30000年西方藝術發展史,這本書就夠了
    《大話西方藝術史》用淺白風趣的語言,從西方文明發展的源頭開始,沿著清晰的脈絡,經過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派、印象派直至20世紀的當代藝術,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藝術史的精髓,全書涵蓋20個藝術流派、40位藝術家和150件代表作品,勾連起藝術的基礎知識和欣賞方法,幫助讀者構建完整的藝術史框架,提升對藝術的獨立審美意識。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油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 施密特-羅特魯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施米特·羅特盧夫, 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年)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戴帽子的自畫像》1919年與它類似的是畫家妻子的肖像,也同樣表現了羅特魯夫明快而辛辣的色彩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