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街頭潮牌與小楊生煎跨界合作?東華大學「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活動讓人大飽眼福
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的跨界服飾,顛覆刻板印象如藝術品一般的毛衣,由柔性的面料、立體的輪廓曲線與充滿力量的建築感構成的禮服……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
百餘件服飾參展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
本次展覽以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
清代的男女吉服袍、民國初期文明進步的女性穿著的「文明新裝」、民國時期上海摩登綢緞公司出品的精品旗袍、時尚前衛的現代女裝等,穿過百年歷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派時尚,尤其是一貫表現出的精緻與新奇、優雅與拉風、西洋與本埠。
參展的還包括來自BOY LONDON、CM·Loose、鼎天、瀚藝、亨生、金枝玉葉、馬克華菲、瑪麗黛佳、蔓樓蘭、三槍、雙妹、WECOUTURE、未識童裝、聞所未聞、支晨、之禾、莊容等17家包括「中華老字號」、行業知名和東華校友創辦企業精心挑選的海派設計作品。
這些作品都在悠久的、優雅的、優秀的大都市著裝傳統的基礎之上,從設計、理念和裁剪都發生著一系列新的創意。
置身沙龍秀領略新時代海派時尚的視覺盛宴
歷史的摩登,時尚的魔呈現在同一視野下。
在傳統服飾背景及散布於背景中的中國時裝金頂獎設計師陳聞手繪的時裝設計稿和插圖營造的濃厚藝術氛圍中,32位模特在展廳現場演繹海派現代時尚設計,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動與靜的演繹,從歷史到當下,靈動展現海派時尚的新特點。
用天然材質精心設計的白領通勤裝、潮牌與上海「老品牌」的聯袂作品、極具藝術設計的毛衣、柔性的面料、別有時尚風味的特殊禮服……這些都在沙龍秀一一呈現。
其中,馬克華菲旗下街頭潮牌Reshake,此次帶來與「小楊生煎」的跨界合作特別吸人眼球,當街頭潮牌遇見深受食客喜愛的上海味道,將時尚融入地道滬上美食,儼然別有一番風味,帶來一道十足的時尚視覺「盛宴」。
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海派時尚文化的花火
在上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服飾時尚作為海派的重要象徵之一,是這座城市的文明符號,也是全國的流行風向標。
在明日舉行的研討活動中,專家學者將從海派的視野講述了海派時尚的歷史繼承和當代創新,進而探尋海派文化在時尚中的傳承軌跡。
研討會以「海派的視野:設計、時尚與審美」為主題,開展多維度的學術研討。
在預告採訪中,蘇州大學教授、博導李超德告訴記者,「時尚背後必須要有一種強大的文化和學術支撐,科學和藝術從來都結合在一塊,歷史的前進步伐一直是以一種快速演進的方式在前行」,提到時尚與上海,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夏燕靖認為,「時尚之於上海的城市面貌,上海的城市生活,尤其是上海的設計,都有著引領的巨大作用」;作家、時尚評論家王唯銘將以海派建築為切入點,回溯上海歷史,東華大學教授、博導卞向陽和劉瑜將帶來「時尚生態體系下的海派時尚」女性的『海派』與海派的『女性』等主題分享;從海派時尚的實踐到理論,為未來中國及上海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的時尚產業和文化的發展提供可資觀照的坐標與借鑑。
本次系列活動策展人、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說道:「海派時尚,是上海的真正詩意,也是城市歷久彌新的活力所在、魅力所現、精神所存、品格所有。本次展覽,充分展現出東華大學關於海派時尚學術研究和理論引領方面的優勢,通過實物展覽和學理討論,深入挖掘海派時尚內涵,為上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鑑和觀照。系列活動站在當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化的立場上打量海派時尚的歷史與未來,用現代人的語氣講述城市流行文化的發展故事,將成為一個在上海時尚之都建設歷程中的標誌性創新事件。」
此次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近年來,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依託東華大學特色優勢學科,致力於傳統紡織服飾文化的傳承、當代服裝藝術和時尚文化的守護,不斷推動包括海派時尚文化在內的優秀服飾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上海以新發展格局擘畫城市的新未來。
(文章來源:周到上海)
(責任編輯:DF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