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厲害的火箭炮

2020-12-14 印記觀雲海

衛士2D火箭炮是由中國精密儀器進出口公司與四川航天工業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衛士系列火箭炮的最新改進型。這種火箭炮口徑425mm,有效射程達到了令人恐懼的400公裡。採用多種戰鬥部,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快速切換。對付裝甲目標,衛士飛彈可採用末敏子母彈。這種從天而降的攻擊堪稱裝甲集群的噩夢。採用常規殺傷爆破戰鬥部時,有效殺傷半徑可以達到100米。面對無防護的步兵,採用預製破片的空爆榴彈可以達到400米的殺傷半徑。

神鷹400火箭炮是航天科工集團於2010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解放軍最新的制導火箭彈。這種火箭彈採用八聯裝的發射模式,每一枚火箭彈都擁有可以獨立工作的制導模塊。SY400可以面向180°範圍內,同時對8個目標進行精確度誤差30米的高精度射擊。他的射程也是極為可怕的,具體射程據推測能有350km到420km。

PHL03火箭炮是中國自行研製並生產的火箭炮系統。這種火箭炮為12管,火箭炮口徑為300mm,戰鬥部重量為235kg。這種火箭炮採用了多項複合技術,使其在射程,射擊精度,殺傷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其射程可以達到150km,精度為覆蓋圓誤差50米,在使用子母末敏彈的時候可以對坦克集群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中國的PHL03遠程火箭炮營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44枚火箭彈,直接覆蓋一片2平方公裡的目標,是我軍快速火力支援的中流砥柱。

"龍捲風"是繼"喀秋莎"、"冰雹"後,蘇聯/俄羅斯研製的第3代火箭炮系統。"喀秋莎"二戰時名揚世界。"冰雹"火箭彈的穩定器結構技術廣為傳播。"冰雹"裝備了56個國家的軍隊。"冰雹"的世界領先地位被美國的M270火箭系統超越。M270的射程雖與"冰雹"相同,但自動化程度超過了"冰雹"。M270系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顯示了威力,衝擊了市場。俄羅斯豈甘落後,尤其是在發明多管火箭炮的地方。終於,俄推出了BM-30式"龍捲風"新型齊射火箭系統。

喀秋莎火箭炮,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稱。系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出廠時的標記,K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

衛士-2火箭炮是中國川航總公司新近研製的一種帶有控制系統的遠程多管火箭武器。以高機動輪式越野車為運載方式,採用六聯裝貯運發射箱,火箭彈可根據不同的戰略戰術要求,換用六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戰鬥部。該系統的火箭發射車通常以連作為基本作戰單元,任務是攻擊敵方400公裡內縱深範圍內的目標。

"皮那卡"多管火箭炮系統由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DRDO)研發,兩部六聯裝的發射器安裝在Bharat Earth Movers公司(BEML)生產的Tatra 815 8×8 Kolos越野卡車底盤上,指揮車也採用同樣的底盤。印度兵工廠委員會(OFB)研發214毫米非制導火箭彈,並且與BEML一起研發系統的裝彈補給車(Loader-Replenishment Vehicle)。

БМ-21式火箭炮是前蘇聯研製的一種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該炮1964年開始裝備陸軍炮兵部隊。現摩託化步兵師和坦克師屬炮兵團均編有一個БМ-21式火箭炮營,裝備該炮24門。主要用來摧毀敵戰術核武器,與敵炮兵作鬥爭,加強團炮兵群火力。它通常配置在已方前沿後2~6公裡的範圍內,壓制縱深為14~18公裡。

義大利菲洛斯30式122毫米火箭炮 1988年裝備義大利陸軍。發射裝置為兩個發射箱,每個發射箱裝20個發射管。發射裝置安裝在10噸卡車上,機動性高。火箭彈彈種多,能完成多種戰鬥任務。火箭炮結構簡單,易於維修。 火箭彈重65公斤(榴彈)、71公斤(子母彈),齊射時間16秒,最大射程33500米,戰鬥全重11.83噸,炮班人數3人。

巴西SBAT-70式70毫米火箭炮 巴西阿維布拉斯公司研製發展的70毫米36管牽引火箭炮,僅供出口。火炮由發射裝置,發射架和火箭彈組成。發射裝置為發射管束式,兩個發射管束每個有18個發射管,排成5層,第1、5層各3管,第2 ̄4層各4管,共36管。

相關焦點

  • 俄專家:火箭炮分兩種,一種叫中國火箭炮一種叫別人家火箭炮!
    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進入現代戰爭之後,我國在武器上的研製也取得了全新的進展,我國已經具備了研發最先進武器的能力,在目前,我國自己建造的武器已經廣泛裝配於我國海陸空三軍當中,擺脫了武器受制於人的局面。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射程高達300公裡的火箭炮,性能有多厲害?英媒:這是「不合邏輯」武器
    作為一種能夠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的強大火力武器——火箭炮,可一次性對大面積目標實施打擊,給予對方精神上的震撼,通常情況下,一提起火箭炮,更多人想到的會是二戰期間出現在戰場上的「喀秋莎」,其口徑為132毫米,短短10秒內就能發射16發彈藥,射程達到8.8公裡,火力兇猛,以致於德軍一聽到聲音就嚇得拔腿而逃。
  • 俄羅斯的這款炮堪稱是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多管火箭炮
    俄羅斯擁有一款世界上綜合水平最強的火箭炮BM-30龍捲風,它是繼「喀秋莎」、「冰雹」後,蘇聯/俄羅斯研製的第3代火箭炮系統。「喀秋莎」二戰時名揚世界。「冰雹」火箭彈的穩定器結構技術廣為傳播。如今,這款火箭炮堪稱是世界上火力最強的多管火箭炮。
  • 中國「衛士-2D」火箭炮射程世界第一,美國「坐火箭」也追不上
    不過目前來看,美國陸軍還是覺得GMLRS火箭彈的射程有些太小了,不能在戰場上達到更加靈活的戰術目的。因此,對其進行改造升級勢在必行。為了增加原本火箭彈的射程,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對其火箭發動機進行擴大尺寸的操作。另外,必須要注意的是GMLRS火箭彈的口徑和彈體長度比較小,這雖然有利於發射車設計,但卻嚴重限制了火箭彈的射程。要升級射程,美國人可能還要考慮GMLRS火箭彈的尺寸問題。
  • 全球最先進的四款火箭炮,中國佔了兩席,最高射程達400公裡
    火箭炮是目前各國陸軍的必備武器,相比於坦克等傳統陸軍裝備,火箭炮的射速快,火力更猛,方便攜帶,在戰場上往往會給敵人帶來極大的震懾。最早的火箭炮是由前蘇聯發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開始大力發展火箭炮。
  • 二戰時會用火箭炮的不只蘇聯一家,看看在歐洲戰場上的各國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出名的火箭炮非「喀秋莎」莫屬了,不管是出場的頻率還是對戰局的影響,喀秋莎火箭炮都是名列前茅。鑑於它的光環過於的閃耀,因此經常會有人認為,二戰中使用火箭炮的僅蘇聯一家,而事實可不是這個樣子的,歐洲的主要參戰國均裝備了類似的火箭炮,而且使用率和威力一樣不低。
  • 美軍M270服役37年,還是世界最好火箭炮,剛剛被中國超越!
    世界各國陸軍對二三百公裡距離上的遠程火力,一直在矛盾中發展。於是世界各軍事大國都裝備一些射程300公裡左右的近程彈道飛彈(學名是戰役戰術地對地飛彈),作為陸軍的最遠打擊火力,作為對空軍聯合作戰和戰術火力支援的補充(傳統的陸軍對空軍都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
  • 中國火箭炮射程能覆蓋印度新德裡和臺灣全境,你管這叫火箭炮?
    (圖源:防務世界) 不過說實話,雖然都是火箭炮,但是中印雙方火箭炮的射程和威力卻不在同一級別。,最遠射程可能達400公裡,印度東部一些軍事基地,甚至與中國邊境直線距離300多公裡的首都新德裡,均在打擊範圍。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在炮兵的武器裝備中,火箭炮具有火力猛、射速高、反應快和突襲能力強的特點,多用於壓制敵有生力量和裝甲集群。自上世紀30年代誕生以來,火箭炮逐漸成為陸軍不可或缺的一種遠程打擊武器,世界各國競相研製,不斷改進。那麼,火箭炮憑藉著什麼屢立戰功?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本期,筆者帶您一起探析火箭炮的前世今生。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當時,學校門前擺放著一套被遮蓋著的神秘火炮系統,伊萬尼辛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在某個深夜悄悄運來的,教官們稱它為火箭炮,僅此而已。 在接下來的課堂上,伊萬尼辛終於被告知,那是紅軍即將裝備的自行火箭炮———在一輛「吉斯」卡車上安裝了16管可180°旋轉的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教官們說,一門這樣的火箭炮能在短短幾秒鐘內讓數個足球場大的區域變成死亡之地。
  • 中國火箭炮威力世界最強?又一國新武器搶生意,已蒸發大批叛軍
    圖為TOS2重型火箭炮想像圖長期以來,中國製造的火箭炮在國際上受到了很多國家的追捧,那麼中國的火箭炮威力是世界最強嗎?最近又一款號稱世界第一的火箭炮亮相了,它就是由俄羅斯機械製造技術公司研發的TOS2新型火箭炮,難道是又一國來搶我們的生意了?據悉,這款火箭炮不同於其他武器,由於其彈藥採用威力巨大的溫壓戰鬥部,因此開火一次可以毀滅一個連,據稱同類武器裝備在此前的實戰檢驗中已經蒸發了大批敘利亞境內的叛軍。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 火箭炮實力對陣:印軍射程70公裡,我軍遠程火箭炮150公裡
    而賣給印度的肯定是猴版,在關鍵性能上進行了閹割。俄羅斯的「旋風」火箭炮系統射程越遠,精度就會相應下降。俄羅斯旋風-s300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火箭炮,其特點在於一是裝於載具上,可快速機動,二是子母彈設計,打出去一枚母彈可以散布幾十枚子彈,一輪齊射可散布數百子彈,威力顯著提高,三是內置自主式飛控系統,精度顯著提高。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相信不少朋友都還記得這一情節,當大橋屢屢被炸,志願軍戰士們陷入憤怒與沮喪之時,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現一片如同流星划過的光亮,戰士們激動的呼喊著「喀秋莎」的名字,而美方戰鬥人員則憤怒的表示,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
  • 這個北非國家又增購中國火箭炮,威力世界第一精度堪比飛彈
    《軍事識別》網站報導,摩洛哥陸軍已經從中國購買了更多的AR2多管火箭炮。AR2是解放軍裝備的PHL-03火箭炮的出口改型。外媒記者已經對此做了多方調查和確認。【解放軍已經換裝廂式300毫米火箭炮】PHL-03也稱為03式,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BM-30「旋風」火箭炮後自行生產的型號
  • 二戰應用最廣的火箭炮,蘇聯高度機密,沒有留下確切的「名字」
    包括早期的德國42型自行火箭炮,大名鼎鼎的蘇聯「喀秋莎」,後期美國的T34「希神」多管火箭炮,為什麼蘇聯「喀秋莎」能力壓兩者成為德軍噩夢?看似簡單火箭炮發射系統從圖片上看我們通常認為發射系統,只是支撐火箭炮的鐵架子,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 中俄火箭炮發展對比,俄羅斯注重威力,中國注重什麼?
    人類的戰爭歷史上,只要擁有威力強大的火力裝備,就大概率能夠在一場戰爭中取得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上各國都紛紛研發威力更強的軍事裝備,在二戰時期,最令人驚豔的並不是德國的飛彈,而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然而,蘇聯士兵就是因為這個他們最喜愛的歌曲和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他們喜愛的火炮——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後來,在激烈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中,蘇軍曾使用M-30式火箭炮,大量摧毀了德軍陣地,破壞武器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並給德軍精神上以沉重的打擊。從此M-30式火箭炮大顯身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大放異彩。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他們見炮架上有一個K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準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