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國 本報記者 何勤華
8月6日一大早,木裡縣博科鄉衛生院院長陳正清就背起藥箱出門了。平時醫院就診病人不少,沒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下村。他要趁著休息日趕緊去日古村的上布拉組,給貧困戶做健康檢查。
上布拉組位於在高峻險要的大山深處,至今仍不通公路,唯一和外界相通的,是一根橫亙在洶湧的木裡河上光溜溜的溜索橋。
陳正清搭乘便車行進20多公裡,來到木裡河畔的溜索橋邊。只見他來到江邊,熟練地往身上套上繩索,抓緊滑輪下方鐵鏈,「嗖」的一聲,就很快穿過波濤翻滾的江面,滑向河對岸。有著多年溜索的經驗,他的動作早就流暢自如了。
「第一次乘溜索時根本不敢往下看,頭暈眼花,現在早就習慣了。」陳正清說,「到了河對岸,還要走上半個多小時才到村裡。」每年開展醫療巡迴工作,僅這個上布拉組,陳正清至少要去8次。
為了不漏掉一戶貧困戶,陳正清走遍了全鄉每一個村落。在博科鄉衛生院的藥房,靠門的藥架上總是擱著需要緊急出診的藥品、急救包、背包手電筒等物資。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他可以在2分鐘內準備好相應急救藥品緊急出發。
陳正清的認真負責細心體貼不僅體現在對病人上,還體現在他對衛生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在鄉衛生院二樓的辦公室,有一列整潔的木櫃,按村組、貧困戶的年齡、高血壓、孕婦、兒童等分門別類列放著全鄉每一個人的健康檔案。與其他鄉不一樣的是,每一份檔案上都標有不同顏色標籤,「高血壓的是紅色籤,老人的是白色籤,兒童的是綠色籤,貧困戶的是黃色籤。」
面對病人,陳正清的臉上總是洋溢著溫和的笑容。他說:「服務山區群眾是我最大的價值,貧困人口早日擺脫貧困是我最大的心願。」他巡回醫療不僅為貧困戶送醫送藥,還時常為貧困戶帶去慰問金及生活用品。本鄉本土不說了,就是鄰鄉的村民也對陳正清充滿了信賴,每當他下鄉出診,村民們都爭相拉他到家裡去做客,把他當作貴賓招待,村民都說:「只要看到陳醫生的笑臉,我們就感到放心踏實。」
從成都中醫藥大學畢業以後,陳正清就一直在基層做鄉村醫生,從醫已經30年了。多年來,他個人下村出診就有好幾百次,診治的患者也有上萬人次了,同事們很少聽到他抱怨和叫苦。為解決貧困群眾出行難問題,陳正清個人捐助1萬元填補博科鄉日古村下布拉組集資建橋的資金缺口。村裡建起了鐵索橋,方便下布拉組34戶貧困群眾出行,為巡回醫療隊搭建起救死扶傷的生命通道。
多年來,陳正清默默在大山裡堅守奉獻。女兒身帶殘疾獨自在外讀書,沒有時間照管致使中途輟學;從他參加工作至今,在綿陽老家的父母也僅僅和他團聚過一次;嶽父身患癌症,他在鄉裡沒時間照顧,去世時也沒能看老人家最後一眼。「在父母眼裡,我不是一個孝順的子女,在妻子面前,我常常自責不是一個好丈夫,在兒女面前我也沒能當好一個好父親。」陳正清說,「病人離不開我,貧困群眾更離不開我,衛生院不能關門,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