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2020-12-12 抱雪齋讀易筆記

清華大學的兩句話校訓,第一句就是「自強不息」。

這句話,出自《大象》的「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周易》第一卦的卦德總結。

清華大學校訓

一、「君子」至誠,心術為主

「君子」一詞非常常見,因此大多人都已經習以為常,簡單地認為是對古代貴族男子的泛稱,對其真實的含義未加深思。

但是在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筆下,「君子」一詞有著非常明確的特殊含義。

作者將「君子」一詞放在「天行」的卦象和「健」的卦名之後,更顯示出它與前兩者的特殊關係。

前文說過,「健」字在思孟學派眼中,有「誠」的意思。《大象》把「健」和「君子」連起來說,自然是認為要有「誠」才能夠稱得上君子。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誠不僅是「人之道」,還是「天之道」,因此《大象》又將「天行」與「君子」聯繫起來說,透露出以天為法的思想。君子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是先秦諸家的共同理念,儒家思孟學派也不例外。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

說到「道」,不論是天道還是人道,思孟學派的著眼點都在於「誠」,而這個「誠」,實際上是一種「心術」。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就是思孟學派的一篇代表作,裡面寫道:

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術為主。

所謂「心術」,其實就是如何處理好「心」與「物」之間的關係。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是以「心術」作為劃分「大人」和「小人」的標準: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也就是說,只有能夠以心「君」物之人,才有資格稱為「君子」和「大人」,如果被耳目感官誘惑,被「物」蒙蔽了心志,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小人」。

在思孟學派看來,劃分君子(大人)和小人的標準,不在於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在於其「心術」之道的高低。

我們看到,《周易》卦爻辭中,同樣多處出現了君子、大人和小人,而且也都是以「君子」或「大人」作為「小人」的反義詞,它們的劃分標準,很明顯也和《大象》的作者完全一致。

二、何謂「自強」?

《大象》說,君子應該「自強」。

什麼叫做「自強」呢?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君子至誠之道,修的是「心術」。所以,君子「自強」,強的也是自己的內心。

「自強」一詞,出自思孟學派的經典作品《禮記·學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我們看到,《學記》中的「自強」,是和「自反」一詞聯繫起來,用於闡述「教學相長」的。

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包括思孟學派在內的諸多先秦學派,他們所說的「教學」,內容都不是我們今天所教學的文化知識,而是自己內心的修行

比如《中庸》的首章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的「修道之謂教」,其實上就點明了「教」就是修習心術之道(「凡道,心術為主」)。

古文中「教」和「學」二字經常混用,不論是「教」還是「學」,其內容都是心術。孔子就曾這樣解釋過「學」的本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勸學》對孔子的這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由此可見,分辨「君子」和「小人」之「學」的關鍵,還是在於其所「學」的對象是否是自身的內心。

當我們明白了《學記》中「教學相長」一詞的真正含義之後,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到,篇中提到的「自強」和「自反」,實際上都是君子修習心術之道的方法。

《學記》說:「教然後知困,知困而後能自強」,已經明確道出了「自強」與「教」的關係。

至於「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能自反」中的「自反」,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的名言: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對於「自反」的心術之道是很有心得的,因此還提出了「反身而誠」的說法: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通過「反身」,就可以達到思孟學派所推崇的完美品德——「誠」,所以《大象》也說:「君子以反身修德」

自反能夠自誠,因此《中庸》又把「自明誠」稱之為「教」。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還為我們詳細指明了自反而「誠」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也就是說,「誠之者」,「雖柔必強」,這就是《大象》作者所想要說的「自強」之道!

三、何謂「不息」?

再來說說「不息」。

不息,就是不已,不停止。如果說「自強」是君子之學的目標,那麼「不已」就是君子之學的最大特徵。

《勸學》一開頭就說「學不可以已」,對於心術之道的修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中庸》也說「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君子要時刻修習心術之道,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所以《周易》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不已」體現了君子對乾卦之象「天行」的效法。天行不已,「周行而不殆」,所以君子反身修德,也當如天行般「不已」。《中庸》就引詩云: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程子對這一段話的解釋是:「天道不已,文王純於天道亦不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象》作者的用詞和思想,處處都透露出與《中庸》的相似之處。

既然君子之學是至誠之道,那麼,用《中庸》的話來說,「至誠無息」就是「自強不息」的同義詞。

「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中庸》)

相關焦點

  •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古以來,有多少能人志士敗在了自強不息上面,又有多少志存高遠的青年,迫於現實的壓力,將厚德載物丟棄得一乾二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雖看似簡單,但是卻是大部分人都無法堅持的使命。
  • 《易經》精華:君子當,自強不息!
    乾卦的《大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其中「健」不只有強健,重要的是還能持久。天地的運轉永不停息。我們就意識到:想要做君子,就要學習它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 高考作文輔導6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與寫作指導考題預測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後按要求作文。最近,自強中學要求各班舉辦以「自強不息」為主題的班會。學校為班會提供了以下幾則學習材料: (1)林萬東,2019年以713分,通過清華大學「自強計劃」被該校自動化系錄取。林萬東出生在雲南一個小山村,全家的生活全靠母親在一家工地搬磚背沙。成績出來時,林萬東正在工地搬磚。
  • 人民日報整理22所大學校訓,看看有沒有你的學校,歡迎留言補充
    你知道這所大學的校訓和出處嗎?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在辭海中沒有對校訓的解釋。最早對「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
  • 優秀作文欣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範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是頂天立地的人物,不因困難而卻步,不因權勢而畏懼。君子應厚美德,容載萬物,剛毅堅卓,發憤圖強。作為當代中學生,新的歷史時期賦予了我們新的責任。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後面還有啥?
    我們通常熟知的是乾坤兩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那麼,除此而外,後面各卦的象辭還有啥?現將《周易》各卦的象辭總結如下:1.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體現的是《易經》中君子自強不息的理念
    我這次閱讀,卻從中感知到了與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相通的理念,即《易經》中很經典的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從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中塑造的主人公老漁夫聖地牙哥身上感知到的是如同《易經》中提到的君子一樣,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在命運與困難面前,自強不息,剛毅堅定,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生命不息,永不停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說的是大智慧,什麼是大智慧,就是放之於四海都有大用的智慧。參學以天地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來幫助思考感悟人生,因為人也是天地自然中的成員。卦是從下往上數的,因為在這個地球上,無論是植物還是人,都從下而上的生長。一卦六爻,乾卦六爻都是陽爻。
  • 周易乾卦,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能夠依據時勢乘著乾道六個爻象(維度)的陽剛之氣駕馭天道而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時勢)在乾道的支配下不斷地變化,事物能夠順應乾道變化各自歸正其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是為了保全自己並與其它事物相得相合以實現整個生態環境的大和,於是利於人們堅持正道行事。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庶物,眾物。
  •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各位青年朋友們:你們好。很榮幸作為中國青年的代表參與「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精神瑰寶,早在先秦時期,《周易》一書中便明確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剛強,品行端正的人都應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無論貧窮,無論富貴,無論順逆,每個人都應該追求進步,都應該奮發圖強,都應該保持一顆自強不息的心,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生命的活力。
  • 臺灣新竹也有一座清華大學,它和北京的清華大學有什麼關係呢?
    他現在肯定都知道,我們國家非常著名的一個學府清華大學,相信對於清華大學的校訓,肯定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校訓是什麼,畢竟除了真的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一般人都不會刻意的去查看這些內容吧。但其實清華大學的校訓是非常的簡單的,他們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相信大家在聽到這樣的一個消息的時候,肯定就覺得肯定是對於這樣的一些名詞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但其實在我們國家的臺灣這樣的一個地方,擁有著一所大學,竟然是和我們北京的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一模一樣的,不僅如此,就連這個地方的校名相對來說也是沒有任何的差距的。
  • 《周易》:終日乾乾,自強不息,奮發進取
    《周易·乾》卦《九三》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的是君子終日不懈,自強不息,即使到了晚上也抱有警惕之心,不敢鬆懈。這樣,即便遭遇險情,也可安然無恙。因此,其《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校訓:大學的文化符號
    中國大學的校訓既然受西方校訓的影響而產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和屬性,且不說民國時期的新教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聖約翰大學等,要麼直接借鑑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校訓的內容與形式,要麼思想源於《聖經》,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學的校訓都具有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性、導向性,把校訓懸於校門、禮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標識在校徽之中。
  • 國學經綸縱橫之易經——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以自強不息!接上一節。現在我們所接觸的很多版本《易經》,它每 個卦的完整結構,還包括了《彖辭》和《象辭》。《彖辭》相傳為孔子所著,也有學者的觀點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口述記錄整理。但我個人認為孔子自己寫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主要有幾點,一是每一卦的《彖》,遣詞用字方面相當考究凝練;二是對卦的解釋相當的準確,有一種看得全面通透的味道。
  • 獎勵考上清華大學的鎮平學子林博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8月31日,鎮平縣一高中為今年考入清華大學的林博威舉行錄取通知書發放及校友林題字揭幕儀式。儀式上,為今年考入清華大學的林博威發放錄取通知書和五萬元獎學金。林博威說,良好的心態是取得成績的關鍵,只有內心的靜如止水才能取得穩定的成績;夢想是動力的源泉,高中生活雖苦,但只要心有所向,一切將化苦為甜;另外,科學的作息、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定時定點學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至關重要。最後,他為學弟學妹們送上誠懇的祝福:咬緊牙關,向前走。我在清華等你們!
  •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請看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是什麼內容
    校訓代表著一所大學的精神,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之大,不在於建築,而在於大師。精神與導師永遠都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世界著名大學校訓都可圈可點。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30.Duke University:Knowledge and religion.杜克大學:追求知識,堅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