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疫情肆虐,生產停步。正在奮力從資本寒冬中復甦的影視行業,又遇到了新冠肺炎的強力阻擊。
在拍劇仍在等待覆工的最佳時機。待播劇正在陸續填充臺網的檔期。僅僅以過去幾年的產量和儲量而言,就算兩年不生產新劇,各大平臺也不愁沒有「新劇」可播,只是質量和活力方面打些折扣。
疫情如同灰犀牛一樣攪亂了整個行業,各類待播劇和庫存劇都看到了新形勢之下的商機。當此之際,影視獨舌策劃了「2020之春待播劇調查」系列報導,按照不同的類型,分頭採訪一些代表性劇目的主創,盤點國劇家底,梳理創作趨勢,求解破局之道,供管理者、從業者和大眾參鑑。
今天第一篇,我們從「都市生活劇」說起。
文/文朔朔
每年螢屏上播出的劇目,現實題材佔比40%以上。而在現實題材劇中,都市類劇目又佔90%以上。
都市劇再細分,至少可以有4個分支:都市生活、都市情感、都市行業、青春勵志。當然,這些子類型之間沒有高牆深溝,難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找找各自的側重點,還是能夠大致區分開來。
在我們這組報導中,都市生活類側重「生活」二字,需要比較多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風貌,現實質感上佳。都市情感類側重「情感」二字,都市行業類側重「行業」二字,青春勵志類多屬偶像劇。
多年以來,都市生活劇以貼地飛行的姿勢和觀眾緊密聯繫,成為劇集市場中的剛需。
回望去年,《都挺好》裡蘇大強領銜的「蘇家三子」讓人又愛又恨,《小歡喜》裡喬英子和媽媽宋倩的「相互折磨」,讓不少觀眾大呼「復刻了我和我媽的日常」,《加油,你是最棒的》裡郝澤宇和福子跌跌撞撞的小人物奮鬥好看又淚目……
從藝恩發布的《2019年中國劇集市場研究報告》來看,都市劇僅次於古裝劇,是第二受歡迎的類型,《都挺好》《小歡喜》《少年派》《全職高手》《加油,你是最棒的》收穫較多好評。
後制待播的都市生活劇中,有不少重頭劇目,影視獨舌採訪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甜蜜》《人民的財產》等幾部劇的主創人員,聽他們細說創作心得和市場洞察。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新女性在戰略上藐視年齡
毫無疑問,女性力量崛起,女性話語權擴大,是世界範圍內的風潮。這一點,在影視劇市場中也有顯在的反映。
無論是傳統的電視觀眾,還是新興的網絡用戶,劇集的觀賞者是以女性為主的。女性的審美趣味不可避免地引領著創作風向,而不同年齡的女性也必然成為影視劇的重點表現對象。觀眾對這類型劇的期待是多元的,傳統的瑪麗蘇,後發的甜寵劇,乃至對獨立女性複雜形態的搬演,都有著為數不少的潛在受眾。基於對社會發展趨勢和影視創作方向的洞察,檸萌影業開啟了「新女性」系列劇的製作,《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在去年下半年相繼開機。
大製作IP劇的風潮已過,現實主義作品螢屏當家,這兩部都市生活劇是順應潮流之作。而檸萌的兩位女製作人徐曉鷗和陳菲,也對女性話題有著強烈的表達欲。《二十不惑》的四位主人公屬於95後群體。大多數青春劇偏重情感,很容易做成偶像劇。徐曉鷗表示, 「也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心理比較『夢幻』,真實與創作之間的度確實不好把握。」
檸萌第一次做青春劇,就是非典型的做法。徐曉鷗表示,「我們還是著重還原20歲女生的生活狀態,更多聚焦她們的職場生活和對未來的規劃。」
《小別離》和《小歡喜》中行之有效的「父輩一半戲,孩子一半戲」的結構將被摒棄,年輕一代將挑起大梁,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再是重點,父母輩的出場頻率降低。
預告片中「二十歲什麼都好,怎樣都對」的獨白,也是主創對片名「二十不惑」的觀點表達。所謂「二十不惑」並非真的「不惑」,而是一種敢於嘗試甚至勇於試錯的豪邁姿態。
青春劇偏愛流量高的演員,時有演員年齡偏大,與角色人設不符的缺憾。除此之外,青春劇中慣有的浮誇演技也讓很多觀眾不適。
陳菲說,「由大學校園走向社會,《二十不惑》的演員一定卡在22歲左右。」最重要的一點是,演員要「像」角色。七分像,三分演,現實主義風格才有保障。
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演員不好選。有成熟表演技能的不多,製片人的選角能力和導演的調教功力,都很受考驗。
關曉彤出演過《好先生》裡的「彭佳禾」,李庚希剛剛在去年夏天的《小歡喜》中演過「英子」,兩人都因為「塑造角色的能力」被選中。另兩位主演卜冠今和董思怡,則是經過多輪海選,才最終鎖定。
80後導演黎志,率領95後和00後的演員,以歡脫的氛圍在深圳完成了前期拍攝。
目前,疫情不可避免地會給後期製作造成一些困難,但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雲溝通,保生產。如果一切順利,這部劇有望於春夏之間在湖南衛視和愛奇藝播出。
《三十而已》從籌備之初就備受期待,觀眾似乎從劇名就嗅到了獨立女性的味道。
傳統劇集中逆來順受的女性角色,如今過時了。深陷家長裡短,忙於鬥婆婆的媳婦,已不再得寵。靠男性輔助逆襲的傻白甜女主角,也已看厭了。
從對「圖鑑」系列劇的熱議和腦補的《淑女的品格》海報即可看出,觀眾對表現獨立女性的劇格外期待。
「處於30歲年齡關口的女性所面臨的壓力,她們的情感、婚戀、事業,都需要被表達。」徐曉鷗表示,「當代社會把人的青春期拉長了,三十也不必著急而立,三十也不用焦慮。」
不管是「不惑」,還是「而已」,都帶有新女性「戰略上藐視年齡」的人生態度。
與觀眾高期待形成反差的是這類劇常有爭議,溫和則不切骨,極致了又冷血無情,如何準確描摹「當下新女性的複雜性」?
陳菲說,「《好先生》當初是太陽式結構,900多場戲的孫紅雷無處不在,和所有人發生聯繫。而《三十而已》是群戲,三位女主角各有戲劇驅動力。《好先生》裡都是特殊人物,而《三十而已》裡的人物就日常多了。比如說,江疏影在《好先生》裡是驕縱的富家小姐,這次則是普通的『社畜』。」
徐曉鷗補充說,「四五年前,觀眾喜歡看大男主或大女主,或一男一女兩位主角輔以一些配角的結構,劇情緊湊,觀眾易進入。如今觀眾需要攝入更多的信息量,群戲結構便於引入更多的新鮮人設和社會話題。」
未婚的職場女性王漫妮(江疏影飾),深信自己既有顏值又有腦子,未來會更好。全職太太顧佳(童瑤飾)裡裡外外一把手,卻遭遇家庭危機。普通女性鍾曉芹(毛曉彤飾)安心做一個平凡妻子而不得…
通過前期大量調研,主創凝練出這三款人物。「覆蓋面儘量廣。就像議論文一樣,論據多,信息量大才有說服力。」
現實中,女性和男性承受著一樣的壓力,在都市中努力打拼。尤其是到了30歲的年齡關口,有人深陷婚姻的圍城,也有人在外徘徊,還有人根本無暇他顧,疲於奔命。
「所以這一定不是時裝劇,劇中人儘量不穿大牌。」徐曉鷗表示,《三十而已》的調性會更樸實,妝化也會更隱形。
陳菲透露,「劇集聚焦25~35歲的都市女性, 這也正好是收視的主流人群,這個項目還是比較受市場追捧的。」在完成了「二十」「三十」兩部劇後,檸萌還將把「四十」年齡段的作品提上日程。
《三十而已》在上海拍攝。正常情況下,它將於春夏之間在東方衛視和騰訊視頻與觀眾見面。
《甜蜜》:把職場女性的奮鬥還回去
如果說檸萌的兩部劇關注人和年齡的關係,正覺文化的《甜蜜》則是在思考人和財富的關係。
導演閻建鋼以歷史劇見長,這一次涉足都市生活劇源於他對上述關係的思索。「人和財富的關係是永恆的話題,最初人們思考如何獲得財富,之後人們思考如何處置財富。從這個關係中,可以考察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影視劇要追隨社會心態前行,也要緊跟社會分工而動。《甜蜜》中的女主人公田蜜就轉戰於自媒體、在線教育以及現代金融業之間。
一些國產劇中,主人公利用霸總人設解決一切。殊不知穿著、儀表只是精英的外在,職業素養加上奮力拼搏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劇中人物只是西裝革履、走路帶風,那最後剩下的只有穿搭指南。
有著「中產視角」的《甜蜜》很落地。編劇宋方金說,「海清飾演的女主角田蜜第一集就從中產下沉到無產,有一個跟社會各階層打交道的過程和觀察。」
他還透露, 「中產視角」更多是一種心理概念。「看似衣食無憂的生活突逢變故,說到底是一個應對危機的故事,危險與機會並存,還看主人公的應對。」
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宋方金他們不斷把生活中的所見所得編織進故事之中。謀定的結構和後動的新聞相融合,是一次特別的創作體驗。
閻建鋼說,「這部劇把當下的時代形態,如自媒體、在線教育還有像一些最新的生活形態如誇誇俱樂部等融合到了一起。難度不在於製作上,而在於對這些新形態的表現和把握。」
現實題材不等於現實主義,其中有一類是女性「偽奮鬥」劇。打著職場女強人的幌子,依靠男性成功逆襲。職場進階淪為推進情感主線的輔助工具。
「平凡的人在危機之下,會激發出閃光點。田蜜最初是養尊處優的有閒女性,突然被捲入命運的谷底,連住宿和衣食都成了問題。她將替夫還債,以直接的心態來面對複雜的挑戰。這是一個女性從依附到覺醒,並走向獨立的過程。」宋方金透露。
製片人鄧濤透露,《甜蜜》嚴格遵循管理部門規定的片酬和投資的合理比例來制定預算,確保了製作所需和愉快的合作關係。後期製作全部完成,春節前拿到了發行許可證,已經啟動了發行工作。「投資方各有分工,幾個臺對內容都是認可的,相信會有個好的結果。」
《人民的財產》:硬核題材有張力
《人民的財產》聚焦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國企眾生相,是一種特別的都市劇。它是周梅森繼《人民的名義》後的新作,落筆國企改革,展現紛繁複雜的經濟和社會生態。
據出品方耀客傳媒副總裁孫昊介紹,周梅森老師當過礦工,在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有任職經歷,對於這一領域的創作有著切身體驗。他對中國經濟改革長期關注,對相關素材有著充分的積累。
都市劇一般來說不缺生活質感和社會話題,但都市生活劇很少觸碰硬核的議題。《人民的財產》在這方面有著獨到的筆觸。劇中,齊本安(靳東飾)被派往京州幫助企業脫困,與盤根錯節的利益既得勢力展開鬥爭。
《人民的財產》由沈嚴和劉海波導演,靳東、閆妮、陳曉、黃志忠、秦嵐等主演,其投資製作體量在當代都市劇中屬於頭部作品。目前這部劇的後期製作尚在進行中,電視臺採購意向明確。之前,它曾經出現在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的2019招商片目中。
展望:都市生活劇仍處在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都市生活劇是臺網劇的絕對主力,上述4部劇都是新劇,是此類型的待播劇中很小的一部分。從2014年到2018年,影視行業高速發展,大量都市生活劇投入拍攝。
待播都市生活劇不完全統計
據影視獨舌統計,2019年五大衛視黃金劇場共播出新劇53部,包括當代都市劇37部。都市劇中,有大約2/3是都市生活劇。
都市生活劇這一類型,名編大導和明星演員往往是創作的主力。都市生活劇通常用的都是演技過硬的演員,否則不能保障表演成色和生活質感。
都市生活劇一般都是先臺後網的播出方式,五大衛視和三大視頻網站是採購的主力。雖然上一個通脹周期已經結束,劇的採購價格在下行,但好的都市劇如果是兩星聯播,仍能從電視臺獲得單集400-500萬元的版權收入,從視頻網站獲得單集500-600萬元的版權收入。也就是說,如果做到頂級水準,單集千萬元的價格仍有機會實現。
不過,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受制於宏觀經濟,總體呈下行趨勢。疫情爆發後,更是增收視不增廣告投放的局面,未來的購買力恐將繼續走低。加上維護收視和回款緩慢給片方的壓力,臺播劇的發展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視頻網站雖然資金實力較強,但也面臨著長期虧損的壓力,廣告收入同樣受到疫情的影響。隨著會員收入所佔比例上升,網站播出的劇目必將走向To C的格局。能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將決定出品方賣片收入的多少。
目前來看,都市生活劇不像古裝劇一樣時不時受到政策限制,也不像年代傳奇劇那樣逐漸失寵於年輕觀眾,跟行業劇相比,也較少受到專業方面的諸多挑剔,可以說是題材穩妥、市場歡迎的類型。如果能在話題設置上踩中觀眾的痛癢,還有成就爆款的可能。
當然,爆款總是可遇不可求。陳菲表示, 「頭部內容永遠是稀缺的。一年下來所謂的爆款,大概10個手指頭就能數過來,其中還包括圈層爆款。全民爆款有兩三部已經算很多了。」
對於平臺喜好,宋方金表示,「平臺主要還是看質量,當然,有的時候平臺眼中的質量還是取決於演員陣容。目前能演都市生活劇的一線演員有限,亟需有更多的演員站出來。「
總之,疫情的發生提供了新的洗牌的可能,國劇行業某種程度上進入了「去庫存」的軌道。那些因為各種原因錯失了黃金髮行期的好劇,有機會重見天日。而殺青後制中的新劇,處在了「前無戰火,後無追兵」的黃金機遇期中。希望大家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