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因為我們要實現全面的小康。
另外,2020年是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最後一年。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今年底之前,一部分單位要取消事業編制,由事業單位變成企業單位,其中就含醫院。
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我舉兩個當時影響比較大的事例,大家也許就會有所了解。
2010年4月22日上午9時左右,中南大學湘雅一院,近300名合同制護士,打出「同工同酬,還我青春」的橫幅,在住院部樓前聚集,要求醫院實行與編制護士相同的薪資福利待遇。
護士們聚集持續了半小時左右,院方與湖南省衛生廳組織部分護士到附近一家酒店進行協調,談判結束後,護士全部回醫院上班。
中南大學湘雅一醫院,彼時共有400多名合同制護士。據這些護士透露,醫院合同制護士與在編護士工作內容並無區別,但在待遇上相差懸殊,當時的每月基本工資只有650元,年終獎每月110元。而在編護士僅僅一個年終就可拿到數萬元。同時,合同制護士還無法享受到國家規定的全部社會保險。
這種差別,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家醫院,在其他地方也是普遍存在。
2017年12月22日上午,山東省商河縣人民醫院的一些編外護士為了能夠得到院方的重視,集體罷工,舉起條幅要求:同工同酬,五險一金。
編制內外,差別多大?有人編了順口溜:
編內編外兩重天,
編內勝似親娘養,
好吃好喝福祉全,
編外卻是後娘出,
累死累活背黑鍋!
同工不同酬,嚴重有損公平,也明顯與勞動法牴觸。但是為什麼喊了多年的同工同酬,卻就是難以生根開花? 因為待遇是由醫院性質決定的。
目前,公立醫院人員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四種:
1.在編在崗人員。這一類人員進行事業編制登記,個人擁有事業編制,非常穩定,可以說還是事業編鐵飯碗。可以調動去其他單位,達到一定級別後,可以轉為公務員身份。
2.員額備案制人員(各地叫法不同)。多見於基層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現在採用的都是這種定編定崗不定人的方式,即把單位的編制數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核,但不會把這些編制具體放到個人的頭上。也就是個人不擁有編制,只佔用所在單位編制,離開本單位(或者本行政區)即無效。這類人員不能跨區域調動,不能轉公務員身份,但是在本單位(本行政區域)可以提拔晉升。
3.人事代理人員。多見於高校和醫院,身份比備案制低一級,算是與單位籤合同的合同制人員,沒有編制,沒有正式提拔晉升機會(只能擔任低級職務),可以隨時解除聘用合同。
4.聘用制人員(勞務派遣人員)。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臨時工,沒有編制、沒有提拔晉升機會,可以隨時解除聘用合同。嚴格來說,連工作單位的人都不算,因為是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到工作單位來的,合同是跟勞務派遣公司籤的。
總的來說,醫院編制內人員的一部分工資是有財政兜底的,而編外人員的工資則全部是由醫院自行承擔。你說,在這種體制下,怎麼可能做到同工同酬?
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若真做到了同工同酬,那反而又造成了對編內人員的不公。
所以,要想真正同工同酬,全面落實勞動法的要求,就必須進行醫療體制上的改革。
2018年底,國家衛健委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的通知》,確定了北京醫院等148家醫院,作為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試點醫院。
試點醫院試點什麼呢?
重點改革就是依法全面取消編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合同管理,逐步實現同工同酬同待遇。
隨後,第二年,2019年,全國各省市開始大面積試點現代化醫院管理制度,數量遠遠高於國家公布的數量:
陝西53家醫院實施現代化醫院管理試點; 河北200家醫院實施現代醫院管理試點; 福建39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 甘肅多家現代化管理制度試點醫院實行合同管理......
也打了雷,也下了雨。但是,這些醫院人事改革成效到底如何,一年來,至今未見公開報導只言片字。
我個人認為,其中原因可能與突發的新冠疫情有關。
就像2003年的那場「非典」拯救了全國的鄉鎮衛生院一樣,今年的新冠疫情,要不是公立醫院撐場面,後果不堪設想。
公立醫院有一種「捨己為人、為國獻身」的情懷和信仰,如果取消了事業編的非營利性公立,那麼,和私立還有什麼區別?醫護人員的認知必然會發生混亂,他們會疑惑:我這一生到底是替誰在賣命?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人民幣服務?
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為了避免引起恐慌,政府的言論從一開始就很謹慎,避免一刀切。原話大概是這麼說的「取消公立醫院編制,但保留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這話就很值得玩味。大概的意思就是:政府財政不會對醫院棄之不顧,未來的的財政撥款,將不會再按照「人頭個數」的下撥,而是根據單位所承擔的公益服務和社會責任設定整體管理目標,並在此基礎上確定財政撥款的額度。採取的方法也是先局部試點,成熟後再全面推開,從2020年起,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在年底前全部實現。
因此,近日很多媒體都紛紛撰文說,2020年,公立醫院,大學先後取消事業編制已經成為定局。
對此,我想說的是,你想多了!
對這種解讀,我糾正兩點∶
1. 取消的只是大學和高等級醫院的事業編制,中小學和基層醫療機構的事業編制不可能取消;
2. 即便取消,也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現有事業編制人員仍然保留,而新進人員不再有事業編制。
目前來看,即便到2020年底,公立醫院全面取消編制,恐怕也難以實行。
為什麼?
你看看今年新冠疫情得以控制之後,各地迅速開闢「綠色通道」,為尚未在編的支援湖北醫務人員破格辦理編制,就應該理解了。
比如:
今年廣州44名臨聘醫護人員援鄂歸粵後火速入編;中山市15名馳援湖北編外醫務人員在火線入編;東莞市人社局也為40名馳援湖北醫護人員辦理編內聘用手續;珠海28名援鄂醫護編外人員招錄入編;茂名市19名援鄂醫護人員直接錄編;唐山市將所有市縣級援鄂醫護入編;安徽東至縣醫院將三名援鄂醫護納入編內;蘭州市將多名援鄂編外醫護人員入編;而長沙市則直接拿出100個編制給抗疫一線醫護人員……
給金給銀,不抵給編制。可見,編制的「含金量」還是純度很高的。你說在這種大環境下今年年底就全面取消編制,打死我也不信。
同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編制內外的工資待遇還是有天壤之別的。要不,誰願意拿逆行抗疫的生死考驗換這一個編內身份?
所以,我個人認為,對公立醫院編制制度進行改革是必要的,因為長遠看即有利於同工同酬的快速生根,也有利於醫學人才的自由流動。
但是,絕不能一刀切的完全取消編制。
取消醫院編制可以是一個方向性的設想,但這個設想在這次新冠疫情之後,也必將令我們思考,會不會與醫療衛生公益性背道而馳?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全面取消編制勢在必行,那也只是大城市大醫院的事情。對於基層醫療機構,我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編制,一定是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穩定劑。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
別說基層沒編制,就是基層醫院有編制,大醫院沒編制,大家也都還是心甘情願捨近求遠的奔大醫院而去。這之間既有城鄉的大環境差距,更有行業的平臺發展差別。
有一個護士就相當糾結:
今年畢業,同時考上鄉鎮醫院,和地級市的醫院。因為兩個醫院一前一後,鄉鎮的前面點,但效率極低。市級醫院已叫我去上班,但還沒進行體檢。
鄉鎮的已經體檢完了,現在是檔案在鄉鎮那裡,可衛健委不讓我拿檔案,說是要縣長同意才可以。我個人也不知道是去市級醫院還是鄉鎮醫院。
鄉鎮醫院工資更高,也更清閒,只是交通不便,但離父母近一點。市級醫院對以後的發展比較有利,能學到東西,很忙,但錢很少,那個地方的消費水平也很高,比省城還高很多,但租房不貴。
我的護士證考了,還沒發下來,要明年二月發。我是助產士,在鄉鎮醫院是學不到什麼的。但如果那邊不讓我拿檔案的話,我兩邊都沒戲。
大家說說,到底何去何從,是留在市級醫院學技術,還是留在鄉鎮醫院享福?我在市級醫院肯定是不會呆久的,那裡待遇真的很低。一個月才五六百,而活也極重,醫生的活都是我們幹。
哎,火大了,我不想要編制了,想直接出去,我現在為這事好煩。希望說出來,大家給我出出點子,哪裡比較好?
同樣像這位護士糾結的還有一位醫生:
考上了這社區醫院,有編制,但是一進去才發現自己被弄到了兒保科,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臨床。編制和理想,哪個更重要?
編制,是普通人最後的護城河。但最後的護城河,是人的能力!那麼,編制和理想,哪個更重要?將成為每一位走上臨床的醫護人員必答的選擇題!
本文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