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我跟大家重點分享了在事業編改革中到底哪幾類人會有非常大的機率轉為公務員,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關注。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討論的重點就是事業編改革後,到底有哪幾類人會取消事業編制,轉為企業或者其他合同用工方式呢,鐵飯碗徹底「碎了」呢。
首先第一類人就是在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
那麼什麼是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呢,這類事業單位一般是屬於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面向市場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像是以前的一些招待所賓館、新聞出版單位、規劃設計單位、信息諮詢、檢驗檢測單位等等。
按照上級事業編改革的基本精神,生產經營類單位會成建制轉為企業。像是前段時間,山東淄博有4家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註銷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證,順利轉制為企業。這4家單位就是屬於一些規劃設計類單位。這一類單位在整個事業編改革過程中,對於已經離退休的人員,一般情況下待遇標準不變。對於在職人員,改革過渡期間,工資待遇會通過補貼的形式維持不變,過渡期結束後,工資待遇則按照企業辦法執行。
第二類人就是高校教師。
高校屬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屬於差額撥款單位。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會依舊保留高校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但是在用人方面卻逐漸改變原先的事業編管理方式,而是逐步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目前對於已經享有事業編制的高校教師則會大概率保留,對於新聘用的教師則是合同聘用制,這也就是大家經常所說的「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
第三類人就是公立醫院的醫生。
這裡主要就是指縣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單位,而不包括基層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單位。因為前者的改革方向跟高校一致,屬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未來會繼續保留醫院的公益屬性,但工作人員有事業編人員轉為合同聘任制。然後在工資待遇上會逐步優化工資待遇分配,實現同工同酬。而後者鄉鎮衛生院屬於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事業編改革精神中,非常明確保留事業編用人方式,因為這是最基層的醫療保障底線。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也就是可能由事業編轉為企業合同用工方式的三類人員。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或者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