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從不挑剔綻放的土壤。」
刷知乎看到有人在問,杜拉斯的《情人》到底好在哪裡?這本書之前研讀過幾次,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正好趁著520將至,花幾天來來和大家簡單談一談吧。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品《情人》,本書一經出版便得到了各國讀者的認可,更獲得了當年的法語文學最高獎---龔古爾獎,這說明這本書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01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作家,很多讀者了解她是由於她對情慾赤裸裸地描寫,以及毫不掩飾的坦誠和直白。她曾說:「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會是一個妓女。」很多人被她的這句話所吸引,好奇這麼大膽的作者會給我們展示什麼樣的文字。
其實,杜拉斯在創作《情人》之前一直被認定為嚴肅作家,只不過通過這部小說開始,她坦蕩走入了通俗讀者群體,用她自己的話說:「終於,大家再也不能說杜拉斯只會寫些『理性的玩意兒』了。」
「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會是一個妓女。」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但發生一次愛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義。」
《情人》就是講述了這樣一次愛情故事,一次真實的愛情故事。杜拉斯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情人》裡的每件事都是真的:服裝、我母親的憤怒、她讓我們咽下去的淡而無味的食物、中國情人的豪華房車。」
在這個真實的故事裡面,我看到了杜拉斯強烈而真實的情感,儘管她用冷漠的筆調和絕望的文字壓抑著內心的感情,但是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那份掩藏在表面之下更火熱的東西。
02
《情人》這本小說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殖民地裡,一個白人小姑娘因貧窮而與富有的中國紈絝子弟結識,因物而性,因性生愛,最終因物而別。
故事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這本小說的出色之處在於,它用一種不簡單的方式講述了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我們閱讀這本精彩的作品,如果僅僅是滿足於了解故事的情節,那就未免有些捨本逐末了。
杜拉斯曾遺憾地表示:「我重拾這些故事,萬萬沒想到大家竟然會把它當成一本通俗小說來看。」從她的遺憾中,我們不難覺察到,《情人》的情節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部分,而它所蘊含的東西,大部分都在水下。筆者不才,願意和大家一起來試著挖掘一下這份「寶藏」。
《情人》的寫作方式非常奇特,作者記事的時間不斷跳躍,使得初涉此書的讀者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從「老了」到「還年輕」,從十八歲到二十五歲又到十五歲,筆者第一遍看的時候也覺得有些暈頭轉向,但到了第二遍細細品味之時頓覺豁然開朗,仔細琢磨之後,想像不出更好的敘述方式,更深深為杜拉斯的才華所折服。
在時間上,我們可以把作者的敘述粗略地分成四個階段:「相遇前」、「初遇」、「交往」和「分別」;在內容上,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大量對立的主題:「性與情」、「美與醜」、「死與永恆」、「愛與恨」等等。而貫穿在這些層次之間的,則是作者寫作時的意識。我們閱讀著這些文字,思緒就跟隨著作者的心境,仿佛那一幕幕就在我們眼前發生一樣。
03
談到《情人》這本書,杜拉斯曾說:「愛,快感,這些不是『故事』。至於另外一種閱讀方式,較為深入的閱讀,即使真的有,也不會出現。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如何去領會它。」
我們並不奢望能夠深入解剖它的全部內核,然而為了方便各位朋友理解,姑且將它拆成四個主題點:
1、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P1~P34)
2、愛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天性。(P34~P52)
3、生活只是生活,是美與醜的集合。(P52~P82)
4、向死而生,愛在破滅中涅槃。(P82~P115)
「愛,是保證成功的主題。」《情人》這本書也是一樣,在冷漠的筆調背後,在赤裸裸的情慾背後,在生活的絕望背後,作者其實表達了人類最美的東西。
雖然作者本人曾說:「我寫《情人》時想的並不是愛。我甚至還想用這些反正我已經處理過的主題來讓讀者感到無聊,激怒他們。」但是很明顯,她的筆跟隨的是她的內心,並且不自覺地將這份感情流露在書中。
最後她不得不承認:「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未來幾天我將通過這四個主題點來依次談談我對這部作品的看法。在這之前,我要先感謝命運讓杜拉斯成為了作家,感謝她帶給我們一部如此美麗而深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