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瓶山區「電騾子」
——記全國勞模、國網石門縣寶峰供電所所長覃道周
(11月24日上午,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湖南常德供電公司「電騾子」品牌代表人物覃道周同志進京接受表彰。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鄒靖方 通訊員 易長龍
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國網石門縣寶峰供電所所長覃道周作為我省的全國勞模接受表彰。
覃道周是電力系統的老員工,常年在崇山峻岭中默默奉獻。他1989年參加工作,曾獲得中央文明辦「敬業奉獻好人」、國家電網優秀共產黨員、國家電網金牌共產黨員服務隊優秀隊長、省勞動模範等榮譽。
這位質樸的土家族漢子,30年如一日,一步一個腳印書寫平凡人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甘於奉獻、勤勤懇懇的覃道周被用戶親切地稱為「電騾子」。
吃苦耐勞,衝鋒在前
(覃道周和同事在研究創新小發明。易長龍 攝)
「他就是能吃苦耐勞。」提起覃道周,同事20多年的陳自嶽說。
2006年,當時條件最艱苦的壺瓶山區成立供電所,覃道周第一個報名,毫不猶豫地帶領一班同事進駐大山深處。
2008年春節前夕,湖南遭遇冰凍天氣。惡劣天氣給壺瓶山電網穩定運行造成影響。那段時間,覃道周和同事們沒有睡過一天好覺。他每天帶領搶修隊員背著乾糧,爬冰臥雪穿行在受損嚴重的大山深處修複線路。面對惡劣的環境和崎嶇的山路,覃道周說:「保供電是頭等大事,哪裡有災情,我們就奔向哪裡!」
大山深處,供電網薄弱。為此,覃道周和同事積極投身農網改造升級。
作業中,他手掌被導線和電桿磨裂了口,滿手貼著膠布。可他從來沒有離開施工現場。
經覃道周和同事們共同努力,不到兩年,壺瓶山區供電基礎設施薄弱現象得以改善,共完成68個臺區的農網升級改造,增容變壓器15臺,增加配電變壓器22臺,新建變電站2座,大大提升了壺瓶山區供電可靠率,保證了打米機、電視機、洗衣機等農機和電器用電。
走街串巷,用戶至上
(覃道周。易長龍 攝)
覃道周的看家本領是在大山深處練就的,山裡的活,他都精通。
2018年6月,因工作需要,覃道周調離了大山,進入縣城工作。與壺瓶山不同,寶峰供電所服務範圍是石門縣經濟的中心區域,工業園區、居民對用電的需求和依賴更高。
覃道周發揚「電騾子」精神,積極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方式,提高用電質量。
服務場所改變後,覃道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搞調查摸清用戶用電底子。寶峰供電所服務範圍,工業園區、街道居民共4萬多用戶。他發現,部分地區存在「低電壓」現象,影響用戶用電質量。他積極向上級申請項目資金340萬元,對低電壓線路進行改造。
為確保工業園區供電,寶峰供電所將工業用電和農村用電線路分開,打造園區用電專線,並安排專人每季度對97臺企業的用電設備進行檢查。
今年5月,湖南柯程服裝有限公司向寶峰供電所反映,企業用電異常,電費過高。收到問題反映後,覃道周立即與技術人員前往公司檢查。發現問題後,立馬更換用電裝置,近幾個月已為企業節省上萬元電費。
助人為樂,順道帶貨
(覃道周。易長龍 攝)
保供電,是覃道周和同事們的本職工作,但多年來,他還會和同事們為供電所服務範圍內的居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2007年的一天,覃道周在南坪集鎮遇到了一位70多歲的老人。閒聊中,覃道周了解到老人住在遠離集鎮30公裡的青林村。一大早,老人就拄著拐杖出發,打算花一天的時間到集鎮買鹽。一個行動不便的老人,為了買鹽,來回要行走60多公裡的山路。覃道周心想,供電所的員工每天都要在深山中穿行,可以「順道」幫用戶捎帶一些物品。
由此,覃道周和同事們開啟了持續多年的便民服務,只要是村民需要,一條毛巾、一包鹽、一袋米、一包化肥,他們都義務帶貨。
10多年來,據不完全統計,覃道周和同事們累計為村民捎帶生活用品12萬多公斤。見到覃道周來了,村民都會親切地叫一聲「電騾子」所長。
壺瓶山深處有一個交通非常不便的村莊,居住著17位患有麻風病的老人。覃道周帶領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義務上門維修線路、電器,逢年過節還送去生活物資。
在覃道周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加入志願服務隊伍。這個村的老人住進了新房,生活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覃道周還先後資助了5位貧困學生,受資助的胡穎同學已經考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