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過,「雙十二」又來了!
昨天晚上,正在上高二住校的女兒專門給妻子打電話,說「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不要忘記幫她清空購物車」。
還記得「雙十一」的時候,女兒也要我們幫她清空購物車。
當時,17歲的女兒購物車裡是一套職業裝和兩條「韓版」學生裙。為此妻子還與女兒發生了爭執。妻子的意見是女兒正在上高二,正是最關鍵的時候,功課那麼緊,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更何況女兒住校時只能穿校服,只有周末才回家,就算買「時裝」用處也不大。妻子還順便將自己當年求學的經歷來了一番「憶苦思甜」,意思是不要想那麼多「有的沒的」,一門心思讀好書就行了。
女兒自有女兒的道理。她說,如果一個女孩不在最美的年紀享受美,那難道要等到像妻子那樣四十歲了才去講究生活品質?更何況已年過四十的妻子可能是長期節儉慣了,平時總是將就著自己,別人出門要麼濃妝,要麼淡抹,只有妻子經常是「素麵朝天」。
其實我們都知道,女兒自上了高中後,就加入了兩個社團——模擬聯合國和「翻唱社」。別小看這兩個學生社團,他們一旦組織活動,還真是有模有樣,頗有點「專業」水準。
先說說「模擬聯合國」。來自十幾個不同學校的高中生圍坐一堂,男的西裝革履,女的也是一身職業套裝,他們或代表美國,或代表中國,或代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圍繞「伊核」「朝核」等國際上熱點問題,頗有一番「唇槍舌劍」。
再來看「翻唱社」。不要從字面上上去理解,他們的「翻唱」可不是原版照抄,而是學生自己作詞、作曲、演唱和伴舞,女兒主要負責作詞和演唱。我曾受邀觀看過一次,這些學生的自創自演,讓我不由感嘆他們的多才多藝,其水平甚至不比流行樂壇上的某些組合輸得太多。
剛剛加入社團參加活動的時候,女兒都是借用妻子的衣服「將就一下」。但170的女兒和160的妻子,以及26歲的年齡差,兩人的衣服怎麼能互相將就?穿在女兒身上是怎麼看怎麼彆扭,女兒也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特別是自從進入高二後,女兒又很榮幸的成為兩個社團的「執行秘書長」,女兒對自己包括著裝的要求就更高了。
最後,我們無法說服女兒,只能說服自己,滿足了她的要求,幫她清空了「購物車」,畢竟我們只有這麼一個女兒。
僅僅一個月之後,女兒又要我們清空「購物車」,不知道這次她又會出什麼「么蛾子」?難道又要我們給她買衣服?
我和妻子打開女兒的購物車,結果讓我們有點意外。購物車裡只有一件商品,是某品牌的「閱讀機」。這次妻子倒是跟女兒沒有過多爭執,覺得她確實需要,很爽快地通過某寶完成了買單。
女兒上了高中後,手中用的還是初中時的「老人機」,除了能打電話和發信息外,其他諸如上網、玩微信等功能一切皆無。說實話,女兒的絕大多數同學都用上了智能機,她的手機確實「out」。對此,女兒曾多次希望我們也給換換,但堅信「如果你想害了一個孩子,就送他一部智慧型手機」的妻子再三拒絕。這不,女兒「曲線救國」。
女兒的意思是讓你們買智慧型手機,你們又怕我控制不住自己而耽誤學習,課餘時間我想看看課外書籍都只能是去圖書館借或者去書店購買,很不方便。女兒的語文一直很好,作文尤為出色,特別喜歡看書。既然是閱讀學習需要,我們又怎麼會拒絕呢?
通過兩次清理「購物車」,我們發現女兒已經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判斷和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已開始不能「理解」她,更無法再像小時候那樣替她「拿主意」。
曾經我們一直以為,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也時常關注潮流前沿信息,我們與女兒能一直順暢的溝通,不會產生所謂的「代溝」。但代溝的產生不僅僅取決於你現在的生活狀態,還經常會被過去的生活經歷、年齡、身份所左右。
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是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時候,能吃飽穿暖就感覺到幸福;而女兒卻出生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從小就為她「這也不吃」「那也不穿」而操心。我們上學的時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電腦都沒見過,更不會有網絡;而女兒在學校,不僅有學習,還有那許多的社團,更有網絡裡的精彩誘惑。這或許就是兩代人之間產生「代溝」的根源吧!
時至今日,我們夫妻常常感嘆:女兒的世界我們真的不懂!當我們要求女兒加強學習時,她卻在追求「美」;當我們以為女兒愛「美」時,她卻在跟我們說「學習」。
既然不懂,那我們就儘量走近她,去試著理解她,不要高高在上俯視她,因為女兒有女兒的選擇。
在最美的時候讓自己更美,在上學的時候不要落下學習,這或許就是女兒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