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脫貧振興必有我 致富奔康領頭雁
    
    陳光友正在養豬場巡查生豬長勢
    「還記得2015年脫貧攻堅剛開始時,昝村第一書記在村裡開的首次發展動員大會,他對昝村的區位剖析、發展定位,以及對扶貧政策的解讀、返鄉引領的建議,都說得非常實在,成功吸引了我!」
    相隔五年多時間,再談到下決心返鄉,雅安市雨城區周公山鎮鎮人大代表、昝村村民陳光友,打開了記憶的匣子。
    那時的陳光友,已在外發展多年,事業蒸蒸日上。家人對其決定返鄉的想法,有著太多不理解。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他的事業將重新開始,困難重重。
    不為所動,心懷家鄉的陳光友,最終在2015年舉家返鄉。至2016年,他已分兩次建起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的養豬場。
    「所有積蓄都投進去了,還欠了20多萬元的外債!」女兒陳小梅透露,至2018年實現年入利潤20萬元目標前,父親未曾添置一件衣服,幾套工作裝就換著穿了3年。
    致富不忘鄉鄰。正如剛回來時的承諾,數年間,陳光友一直為家鄉和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堅持免費為全村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藥物,積極幫助防病控病;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主動無償提供消毒機具和藥品,對村裡的主幹道、排水溝進行消殺處理等。
    深刻的記憶,同樣來自今年夏天的持續強降雨災害。
    還記得那個大雨瓢潑的深夜,陳光友的養豬場有近400平方米被衝毀,損失慘重。從暴雨後恢復重建開始,50多名村民連續一個星期,義務幫助他恢復損毀的養豬場。
    「我沒啥,現在關鍵要把損毀的橋修起來,用得著的地方儘管開口!」感動中,陳光友對看望他的鎮村幹部說道。橋梁重建開始,他不僅主動捐款1000餘元,更在重建工地上義務投工投勞半個多月。
    百姓心中有桿秤,陳光友所做也被村民記在心中。不久前,他被選為鎮人大代表,並被評為村致富帶頭人。
    「這份榮譽也讓我感受到了更多責任。」陳光友說,他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在鄉村振興中,為家鄉發展、村民致富做出更多的貢獻。(雅安日報記者 孫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