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在觀察者網陪你看世界的王驍,都說日本吃瓜貴,貴到論片賣,但這不是因為日本人種不出西瓜,或者種的西瓜有多麼牛,完全是人禍。禍首就是號稱保護日本農民利益的日本農協。此前我們挖了個坑,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填坑聊聊,日本農協的壟斷帝國。
什麼是農協呢?知道的朋友們可以劇透在公屏上,不知道的朋友們跟著我這邊走,各位看過CCTV7耕戰頻道沒?看過應該都知道,現代化農業是門科學,系統活動包括育種肥料,技術指導,金融銷售等等,這裡沒有男耕女織,田園牧歌,有的只有專業知識。自耕農生活的難度不是一包金坷垃就可以解決的,面對的都是實打實的問題,比如無法獨立負擔現代化農機,販賣農產品時缺乏議價能力等等。所以農民群體會主動或被動組織起來,形成農業協會,傳統小農成了有組織的現代農村人,以此推動農業發展。德國有農民協會,美國有大豆協會,歐盟有農業組織總會,所以像日本這種燜米飯都能搞出仙人的地方,有農協是個很正常的事情,但日本農協無論規模還是動員力,都獨樹一幟。
講段歷史,二戰後美國佔領日本,麥克阿瑟成為五星天皇。對於滿目瘡痍的日本社會,他要處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防範共產主義。二戰期間,軍國主義為了供應戰爭,強徵勞動力和糧食,導致大量自耕農失去土地成為佃農,土地被大地主控制,而大地主是軍國主義的基層支柱。戰後盟軍主要有兩個方案,蘇聯提議「地主土地全部沒收」,受到廣泛支持,日共也走基層,「未曾設想的道路」只差一點「星星之火」。但畢竟太上皇是美國人,要打擊大地主,消滅軍國主義殘餘,但又不能給蘇聯做嫁衣,所以就提出了「有償購買」方案,也就是「不耕作的地主也可以保留15畝」。日本權貴覺得還是美國爸爸好啊,紛紛附和。政府把收上來的土地平價賣給農民,佃農翻身成「自耕農」。馬克思也說過,自耕農的革命動力是不足的,當自耕農群體擴大,社會的保守思想就構建了起來,共產主義在農村也就逐步退潮了。但是自耕農缺少資金和知識,脆弱性世人皆知,如果久而久之,土地又被地主們買回去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是解決糧食危機,當時日本處於戰後饑荒,供少於求,市場價格自然上漲,所以農民傾向於把糧食拿去黑市,而不是出售給政府。這怎麼辦?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就需要在基層建立一個機構,平日裡和農民們搞好關係,關鍵時刻一方面捍衛土改成果,一方面可以統一收糧。
所以美國人就讓日本政府制定了兩個法律,1947年11月,頒布《農業協同組合法》,讓各地農民建立農業合作組織。1952年頒布《農地法》,嚴格限制土地轉讓。兩部法律分別從基層組織到上層建築,對農村生態施加了雙重控制,固定在盟軍創造的模型中不能隨意改變。同年,舊金山條約生效,盟軍解除軍管,日本恢復主權。
1954年日本政府出面,在全國各級設立農協組織,1955年為了進一步統一反共思想,在CIA的協助下,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併成為自民黨,以保守的農民群體為基本盤,開始長達38年的一黨執政。改完了基層和上層,50年代末日本經濟起飛。池田內閣實施「收入倍增計劃」,打造太平洋工業帶,只花了六年收入就翻番。
但是二戰後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的策略,是工業化產業化加上出口導向型經濟,要先犧牲一代人使自己嵌入國際分工體系,然後再慢慢打怪升級。城市相比農村,天然產業更集中,信息交換更快,投資回報率更高,市民收入就更高。所以政府也會把更多的資源傾斜到城市。如此一來,農民的收入相對增幅就比較小了,城鄉二元加劇。而城市中出現大量工作崗位,吸引農民進城務工,賺更多的工資,無心務農,結果日本糧食自給率就下降了。
日本政府也得想招啊,1961年頒布《農業協同組合合併助成法》和《農業基本法》。把各自為政的小組織整合成了全國農協,並在市町村各級政府成立農政協議會,允許農協承擔土地出租和信託,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說人話,希望農協把全國的地集中起來,統一生產。
可這日本的土地是永久產權,不是說你發布一個法律就能收上去的啊。所以日本政府賦予了農協極大的權力與資源,讓還在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依賴農協。比如農民生產出農產品,農協可以加工存儲和銷售;農民需要的農具農藥農機,農協提供了七成;農民擴大生產需要資金,那麼農協就提供金融業務。久而久之,農協完全掌控了日本農業,從撒種子到超市上架一條龍全包,農協徹底變成巨無霸利益集團。農協擁有農業生產的「指導權」,農民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全由農協定,為了保證指令推行,農協還有「監督權」,派遣員定期監督農民耕作情況。翻譯翻譯,什麼叫「農業警察」呀。前長野縣知事田中康夫就抱怨過,「如果不按照農協指示,定次定量噴灑農藥,不管農民種的是西紅柿、黃瓜還是生菜,農協都一概拒絕裝貨」,你隨便種,收一點都算我輸。雖然農協是「自願加入」,但哪個農民膽敢脫離農協單幹,那銷路就一定會碰壁。因為零售商也是農協幾十年的好哥們,拒絕購買單幹農民的農產品,單幹只能自己吃啞巴虧。
農協通過控制農民,開始影響政治。日本選舉有個制度叫「票差格局」,靠選區劃分加重了農村選票權重,農村一票,最高頂城市五票。農民也是選民,前面提過,自民黨的票倉就是農村,政府有大量世襲議員都是依賴農村選票的,他們也不敢與農協為敵,所以就會有人諷刺,「昔陸軍」,「今農協」。
這也看出來了,農協從最開始主導日本農業現代化,變成了一個具有自己利益的惡龍。他的使命已經從推動農業發展,轉變成了維持自身存在與壯大。我們來複習一下,日本政府1961年建立全國農協的目的是因為農民進城務工,農業人口減少,讓農協去集中農業用地,搞規模化種植。
但是現在農協發現,農民越多選票越多,農協政治話語權就越重,搞大農業,農村人口就會減少,農業選票變少。這個時候農協很矛盾,農協客觀推動了農業現代化,農產品產量提高,產量提高價格就會下降。但是消費者就那麼多,價格再低,也不可能人均大胃王一天10頓飯,所以穀賤傷農,就會進一步加劇農民進城務工,提高收入。但是農協不希望農民減少,咋辦呢?
記住這四個字,「減反政策」。挺逗的,咱們從頭說。過去,日本糧食的定價、流通由政府掌控,政府通過內閣會議決定米價,從而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於是農協就帶著農民去鬧事兒,要求政府提高糧價。糧食產量那麼大,你還要求我抬價格,豈不是拿我當凱子。於是日本政府拒絕了。
既然用高價收購大量糧食行不通,農協提出了所謂的「減反政策」,也就是我減產,你補貼。相當於日本政府花錢請農民少種糧,從而提高糧食市場價格。真是天才呀!各位,如果你是日本首相,面對這種商業奇才,你會怎麼選?連連稱讚拍案叫絕立刻馬上要執行的請扣1,怒火中燒懷疑人生的請扣2,忍不住笑出聲的請扣3。不知道日本政府是什麼心情,反正是不支持。
「天才」農協當然不能放棄,轉臉就去找了兩個盟友,第一個是農林族議員。在日本政界,專注於代表某一領域利益訴求的議員就被稱作「族議員」,政治家族從小培養,傳授相關領域知識。經濟口叫「商工族」、國防口叫「防衛族」、公共事業的叫「建設族」、教育的叫「文教族」,而農林族就是主打農業,他們的票倉來自農村地區。農民數量減少,他們也有丟工作的風險。
第二個盟友是農林省,相當於農業部。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過,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們的老朋友漢弗萊爵士也說過,一個部門的重要程度取決於公務員的數量和部門預算。如果農民變少了,那農林省的被感知程度就會降低,預算就會減少。所以農業公務員們也不希望農民減少。
三方一拍即合,農協調動農民衝擊政府,農林族議員對政府施壓,農林省官僚提供混亂信息幹預決策,一起介入每年日本政府的「米價審議會」。最終日本政府和農協達成共識,出臺了「減反政策」。農協奪得了農產品定價權,真正做到了,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大家看出來這個利益鏈條了嗎?農協發動農民,農民選舉農林族議員,議員和農林水產省官僚,攜手倒逼政權維持高糧價減產糧食,反哺農民,農民把收入存進農協銀行。長此以往,農協、農林水產省和農林族議員形成了日本利益集團中最保守,壟斷性最強的「農政鐵三角」。
1995年,日本政府進一步降低糧食管控,制定了「新食糧法」,將米作為「商品」自由流通,農協事實上獲得了大米定價權。經過農協幾十年「努力」,3600萬畝的日本水田,只有2055萬畝地種大米。這樣就能維持「高糧價」,四成水田被要求減產轉產。過去日本稻米單位產量是中國兩倍,現在每1000平方米農田的稻米產量,中國超過500公斤,日本不到500公斤。雖然八成農民在種大米,但大米產值卻只佔農產品兩成。對於那些棄耕拋荒的農民,農協軟硬兼施,阻止他們賣地,因為就算你不種地,只要你還有農田,你就是精神農民。1975年到2015年這40年,日本棄耕面積從13.1萬公頃上升到了42.3萬公頃,約合634萬畝地,兩個東京都的面積。糧食自給率從79%穩步降到37%。如果哪天真的爆發糧食危機,得靠種玉米和地瓜才能養活日本人。「農業越弱,農協越強」,天才,簡直天才。
自給率那麼低,就得進口呀,這進口產品反而價格低,日本國內米價是美國5.6倍,泰國9.5倍。價格低就會衝擊這個變態的農業體系。咋辦呢?日本糧不能降價,那就讓外國糧漲價!農政鐵三角推動通過了嚴格的農業保護政策,給進口精米設了百分之八百的關稅,進了日本國內後政府還要加價,進口米也就成了天價米。
在這種高度內卷的環境下,日本農民翻開了「匠人」寶典。一粒三百的岐阜草莓,能賣到一千二的夕張蜜瓜,六百一個的熊本植木西瓜,單位全是人民幣。這都是農協的商業營銷造出來的神奇「農產品」,日本各都道府縣都有諸如熊本熊代言的「網紅農產」,結果只有日本人和少數獵奇者會為天價農產品買單,不知道有沒有猛男猛女嘗過,吃過的朋友歡迎評論區分享經歷。
日本農協打著「保護農民」的大義名分,固守高糧價和減產政策,靠剝削日本消費者強行給小農經濟續命。百萬農民被束縛在農田上低效生產。既然農協不推動農業發展,那究竟在幹什麼?這就類似「集體主義」話術,班主任說「為了集體」、「為了班級」,其實是要你犧牲自己;企業裡說「為了公司」,「為了團隊」,往往是為了老闆的錢包。農協總說「為了農業」、「為了農民」,說到底,只是為了農協。
70年代後,農協大量吸納非農成員,現在日本農民只有168萬,卻有上千萬農協會員。除了正常的農業活動,農協還開展了醫療、葬祭、教育、人壽保險和非人壽保險業務,從出生到去世一條龍服務。你能想像農協還開火葬場嗎?人家不僅有,會員還打折,就問你貼不貼心。2017年農協銀行光是存款就有100萬億日元,是日本事實上的第二大銀行。前農林水產省農村振興局次長,東京大學公共政策客座教授山下一仁表示:農協銀行的資金中,只有百分之1、2用於農業融資,剩下三成去了房貸,七成在美國華爾街,從事證券等投機活動。
高度壟斷,獨立運作,缺乏監管,就會導致絕對腐敗。農協的腐敗是從南到北、系統性全國性的。光看今年,千葉日報3月6號報導:本地農協某員工侵吞客戶1200萬日元;衝繩時報7月11日報導:本地農協某員工侵吞了金庫1350萬日元;神奈川新聞7月18日報導:本地農協員工五年吞掉3000萬日元;大分合同新聞9月5日報導:本地員工侵吞顧客資金921萬日元。每年農協都會集中採購農具農藥農機等生產資料,賣給農民的價格,遠高於市場價格,還忽悠農民買用不到的東西。
雖然農協為了讓農民保留農田,用盡了辦法,但趨勢就是日本農民越來越少。1960年還有1454萬農業人口,2019年168萬,平均年齡67歲,都是爺爺奶奶,其中八成有兼職。日本城鄉收入差距不高,但是新生一代人幾乎沒人務農。農協和日本政府讓利很多了,但人還是會用腳投票。農民之所以進城,是因為社會存在「拉力」和「推力」,城市高收入、公共設施完備、文化生活豐富、信息交流快速是拉力,農村稟賦和發展條件有限是推力。城市有產業,基建,還存在集聚效應,每一塊錢的投資,城市收益就是高於農村,而農村人越多越內卷。想不內卷,且不說地廣人稀的美俄,至少也可以學學法德。
美國的農業改革,六十年前就從高價收購轉向財政補貼,三十年前歐共體也開始了農政轉型,轉向讓所有納稅者承擔。同樣曾經是小農經濟,如今法國農民人均耕地789畝、德國農民人均837畝,英國農民人均1179畝地。只有日本農協這個利益集團,讓全體日本人吃高價農產品,最終只有農協自己受益。
日本農業也有個好的案例,比如北海道。北海道近代才被開發,地廣人稀,城市分散,農民要麼進城要麼全職,順利完成集約化改革,成了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工人。根據農林水產省調查,北海道農戶平均年收入達787萬日元,穩居全國第一,比東京白領收入高一倍。北海道還有個特例,十勝平原更別村每戶年收入5000萬日元,近300萬人民幣。原因很簡單,戶均650畝地。
好了,說點個人觀點。我們並不反對廣義上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協會」,更是支持類似歐盟式的農業補貼。中國加入WTO後,2002年起補貼種植和良種,2006起實施農資綜合補貼,十四五還將大力推動土地戶籍制度改革。這些政策都有效的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中國糧食也實現16連增,2019年產量達到6.6億噸,人均474公斤,完全沒有糧食安全問題。所以,我們反對的是日本農協這種反動組織。
中日農業條件類似,日本農協有經驗有教訓,都值得我們學習。經濟高速發展,往往會帶來城鄉差距加大,但鄉村空心化,恰恰是因為農民缺乏利益代表,在集體協商談判中為鄉村發聲,這曾是農協成立之初的本行。振興鄉村的關鍵,在於改造結構、資源再分配和人口自由流動,在日本幹這些事,阻力來自農協。
面對未來經濟進一步全球化與更高烈度的農業競爭,日本農業需要打破「農政鐵三角」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而中國也應該考慮建立進步的「農協」組織,讓剩下五億多農民,在現代化過程有能力表達訴求。《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中,預計2025年城鎮化率百分之65.5,還會有8000萬農民進城,與此同時農村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四分之一,1.24億人,青壯年外流,留守兒童,農業人口老齡化,乃至鄉村環境。這些才是現代農村將會面臨的問題。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視頻的內容,如果你覺得有收穫,一起走一波變得更強,也歡迎大家點讚評論轉發,分享給志趣相投的朋友,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帳號王驍Albert。目前我和B站合作了一門課程,叫做《美國背面研究》,以美國為對象,進行一番研究,好看好玩好學,目前只要在B站搜索王驍,就可以找到課程入口,期待大家的加入。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從新聞為切入口,分享更多的乾貨和知識。做個預告,美國俄勒岡州11月在大選戰況激烈之際,悄然通過了兩項法案,宣布在該州持有少量硬性毒品非罪化。美國作為世界最大毒品消費國,我們要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下周三我們聊聊。祝大家變得更強,我們下周再見!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