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徵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轟轟烈烈的一生,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都了解得很詳細了。但對於他未滿33歲就死去的事實以及他的死因,相信並沒有那麼多人清楚地知道。關於他的死,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病死。歷史學家們認為,亞歷山大由於過分辛勞,一直在透支生命,以至於他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塊大陸的帝國,卻抵不過小小瘧疾的侵襲,最終病重身亡。
當然,陰謀論者還有一套「刺殺說」,我們且不論亞歷山大的死因,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直接說明他的死亡日期,甚至說明他的出生日期。
綜合各種史料,我們可以還原出的歷史,大概是說:
亞歷山大剛一辭世,他的遺產便引起了爭論與不和。文臣武將們相互間反目成仇,以至於過了七天七夜也沒有安葬亡君。終於,人們想起了自己的君主,給遺體塗上了防腐劑,並給曾經的王戴上了王冠,把他裝進一口金制棺槨。當時大軍正在西亞,馬其頓人便將他們的國王臨時葬在巴比倫城。
此後,人們又爭論了兩年,才決定要用凱旋戰車將金棺槨運回馬其頓。結果途徑敘利亞時,送葬的隊伍遭到了託勒密一世的襲擊,金棺槨被奪去並運往孟菲斯,最後葬在最古老的神廟之一——阿蒙神廟的附近,旁邊也因此建起了亞歷山大城。關於這點,不同的史料有其他說法,由於孟菲斯最高祭司的反對,亞歷山大的遺體最後被運到了拉科提斯一帶。
當裝載著亞歷山大遺體的豪華木船抵達亞歷山大城時,託勒密下令對屍體重新進行防腐處理,裝入新的棺槨,安放在中心廣場的陵墓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弗拉維·阿利安對送葬時的情景做過詳細的描述,有此與西亞文獻相互佐證,「徵服者」被葬於亞歷山大城的說法顯然更為可信。
此後兩千多年間,各國的考古學家為了找到亞歷山大的墓穴曾做過無數次嘗試。其中不少人確信,這位偉大的國王就安葬在亞歷山大城,依據是包括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內的後來者都曾來到這座城亞歷山大的陵寢弔唁,還有史料記載了另一位羅馬皇帝卡裡古拉曾擁有一塊從亞歷山大墓中弄來的盾牌。
但史料又說,當時奧古斯都看到的是玻璃棺槨。另外,腓尼基古城西頓還有一個大理石制的棺槨也自稱是「亞歷山大棺槨」。金制棺槨、玻璃制棺槨、大理石制棺槨……於是,學者們莫衷一是,人們也糊塗了。
到1989年,一群來自希臘的專家為尋找亞歷山大的墓穴,在離錫瓦綠洲25公裡的地方開始了挖掘工作。他們選定這個地區絕非偶然,因為亞歷山大確曾到過錫瓦,目的是讓埃及人和他的軍隊確信他就是阿蒙大神的後裔。而且,這個綠洲改名「錫瓦」只是幾百年前的事,更早的時候它的名字叫做「山大裡亞」,古代語言專家將這個名稱解釋為「亞歷山大安葬的地方」。
發掘工作很快有了進展,人們果然在那裡發掘出一座古墓。希臘考古學家從1990年起就下了結論說這就是亞歷山大的墓葬。
這座「建築物」除了異常宏偉外,並沒有太多古埃及的元素,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馬其頓墳墓的裝修藝術。此外,在這裡還發現了在埃及境外製作的雪花石膏棺槨殘片,這也許就能解釋墓主人確實曾被移葬過。另外,從墓穴裡挖出的獅子造型,只有在希臘神廟裡才能看見。還有墓穴入口上方的八角星浮雕,它是亞歷山大的個人象徵物,因此被人們視作鐵證。
到1995年1月,學者們又在那裡發現了三根刻有古希臘銘文的石柱。通過對這些銘文的破譯,事實幾乎完全得到了佐證。其中,第一根石柱最為關鍵,它上面的銘文的作者是託勒密一世,這位亞歷山大最親密的戰友在石柱上說明了自己是受亞歷山大所託,將他的遺骨運往錫瓦的。
事情傳開後,靜默的錫瓦綠洲頓時變成了一座仿佛擁有數百萬居民的城市,各國的記者、代表團、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紛紛湧入。當地政府還因此專門修建了一條通往發掘地的公路。
然而,這座「建築物」真的就是「徵服者」的墓葬嗎?
雖然發掘結果轟動一時,但悲觀者卻有增無減,因為最關鍵的證據並沒有找到,那就是遍尋不得的亞歷山大的遺體。埃及本地的歷史學家認為,「建築物」只能確認是馬其頓人的墳墓,按當時馬其頓帝國的版圖來看,這種事不足為奇,但並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墓葬屬於亞歷山大大帝。這座馬其頓人墓葬還能說明一點,錫瓦綠洲原本位於埃及和利比亞希臘移民村落之間的繁忙通道上,當時的人們就近把墓主人葬在了路邊。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德國考古團團長瓊斯,他認為只能在亞歷山大找到這位偉大統帥的墓葬,石柱的銘文很有可能是偽造的,亞歷山大即便有葬於錫瓦的願望,也不代表能願望成真,尤其是在死後從巴比倫運到這個遙遠的綠洲。
於是,「徵服者」的遺體究竟在哪裡,他的墓葬到底坐落在何方,依舊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