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霸的亞歷山大大帝,曾讓全世界都「壓力山大」

2021-01-19 上遊新聞


知乎裡有個經典的問題,真正的學霸長什麼樣?

什麼GRE超高分、博士學位拿幾個、本科就發核心期刊……這些都太小兒科了,真正的學渣敢於直面慘澹的學分,真正的學霸敢於改變世界。

要說真正的學霸,必須是亞歷山大。

如果把目光放到世界級的影響力,稱得上大帝的人屈指可數,最早一位建立帝國偉業的是亞歷山大大帝。統一希臘,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打垮波斯,兵臨印度河流域……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他佔據了三個。亞歷山大大帝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徵服者。

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馬其頓教育的產物,當然他本身也是個好苗子。大帝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

那麼,該如何去培養一個學霸呢?往下看。

原生家庭:強勢的母親抓學習

公元前356年7月,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母親是鄰國伊庇魯斯的公主,他又是國王的第一個嗣子,集父母的寵愛於一身。

不過,他的父親是個事業心很強的男人,經常外出打仗搞業務,不怎麼顧家。於是,他的母親就順理成章管起了子女小時候的教育問題。

亞歷山大的母親畢竟出身豪門,貴為伊庇魯斯的公主,生長在面向大海的國度,希臘化程度更高,對於內陸型的馬其頓帶有一種天生的文化自信。這種出身的女人一般會有一個特點,總覺得老公沒品位。

當腓力被部下將士簇擁時,她毫不掩飾對其舉止的厭惡,腓力二世自以為的豪放磊落,做出與野蠻士兵同樣的舉止,就會讓她覺得粗鄙。孩子就是父母在現實世界的投射,母親更加想把獨生子培養成一個徹底希臘式的、文明的人。

他的父親就是個母親教育兒子的反面教材。

亞歷山大的父母:奧林匹婭斯與腓力二世

奧林匹婭斯認為,在希臘化方面自己更有文化。她把《伊利亞特》念給年紀尚幼的兒子聽,到兒子自己能念的時候,她把書送給了兒子。從此以後,荷馬的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成了亞歷山大「一生之書」。

這部敘事詩中的第一大英雄阿喀琉斯成了少年亞歷山大最崇拜的人。

血與沙:斯巴達式教育

亞歷山大13歲時,做夢都想成為英雄阿喀琉斯,喜歡跟性格狂野的愛馬嬉戲。但到了這個年齡,只有這些是不夠的。

其實,雖然他的母親瞧不起他的父親,但做為國王的腓力二世也不是吃素的。等到亞歷山大年紀大一點,他就決定要趕緊收回培養兒子的主導權,用男人的方式來培養自己的王位繼承人。

他父親的思維也很有「見識」,請最好的老師才能讓孩子有最好的教育。而最能夠提高亞歷山大軍事能力的,就是給他找一個希臘最強大城邦的老師。所以,他的老師來自斯巴達,名字叫列奧尼達。

當時的希臘人只要聽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想到一個人,公元前480年,率領斯巴達300勇士死守溫泉關的人——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列奧尼達讓「斯巴達戰士」的威名響徹整個希臘。波斯國王提出,只要交出武器就讓斯巴達人全部安全回國,列奧尼達用「你來取吧」一句話給頂了回去。

他不僅讓斯巴達人,也讓全希臘的男子們熱血沸騰,此後只有斯巴達男性才用列奧尼達這個名字。在父親選定的這位列奧尼達的指導下,亞歷山大在13歲到15歲這整整三年中,受到了最好的「斯巴達式教育」。

《斯巴達300勇士》中斯巴達對戰波斯

斯巴達的老師可不會培養亞歷山大的「驕、嬌」二氣。列奧尼達讓馬其頓王子和普通士兵一樣背上重裝備,進行長距離行軍。白天王子的餐食和士兵一樣是軍隊大鍋飯。不管下雨積雪,還是烈日暴曬,一切不予寬容。哪怕已倒地而眠,命令一下也得跳起來。亞歷山大不得不習慣這一切。

溫泉關時代,斯巴達戰士花費10年掌握的一切,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們3年內必須學會。這是腓力選列奧尼達當兒子老師的初衷。只有這樣王子才會懂得,士兵必須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到完美,做不到也要拼命去做,這樣他才會發自內心地尊敬士兵。只有這樣,他才能像用自己的手足一樣用好所有部下。

斯巴達戰士

更有意思的是,馬其頓人深諳「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一個國王強不是真的強,國王手底下也強人林立,有一個素質高的軍事班底才是做大事的希望。

因此,「斯巴達式教育」在列奧尼達的指導下進行著,亞歷山大的小夥伴們也一起參加。他們個個都是馬其頓王國地位很高的高官子弟,後來都成了亞歷山大進攻波斯時的領軍大將。

哲學王的大格局

成大事不僅要有「武力」,還要有格局。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格局?

父王腓力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認為只讓兒子接受「斯巴達式教育」是不夠的。他聘請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來啟蒙亞歷山大,豐富了亞歷山大的世界觀,養成大格局意識。

亞里斯多德

這個時期,亞里斯多德正值不惑之年。他出生於馬其頓,但他年輕時留學雅典,在柏拉圖開設的「學院」裡學習了20 年,算是一個雅典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而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這意味著亞歷山大也算蘇格拉底的弟子。

40來歲正值壯年的哲學家成了老師,學生是亞歷山大和他形影不離的赫菲斯提安,以及其他的學友夥伴,他負責教給他們所有必需的教養。

古代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教給少年弟子們的東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學習先人們思考什麼又如何行動。這是歷史,即縱軸上的信息。第二是橫軸上的信息,也就是日常的信息。學生需要學習毫無偏見地、冷靜地接受這些信息。最後一點是在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基礎上,提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靜判斷,然後付諸實踐的能力。這三點既是學習哲學的基本姿態,也是原則。只要掌握了它們,以後不管做什麼,不管進軍什麼領域,都可以用得上。因為教養是可以應用的,所以才有學習的價值。

這就是後來羅馬人所說的「自由學藝」(artes liberales),也就是英語中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少年亞歷山大從最適合教授這些的人那裡學到了這些內容,並且是在13歲到16歲感受性最強的年齡段學習的。

雅典學院

如果學生只是原封不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誨,那麼最終他只是個單純的優等生而已,亞歷山大可不是個乖乖聽話的學生。

亞里斯多德曾跟亞歷山大說,「可把希臘人當做朋友平等相待,但對非希臘人(即蠻族)應以對動物或植物的態度相待。」

這一句話就顯得老師的格局小了。對於一個要統治天下的人來說,哪裡都是自己的子民。亞歷山大去波斯以後是持相反的態度。

如果說亞里斯多德終究是一個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那麼亞歷山大則是超越了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他跟隨老師學到了一切,但沒有一切服從老師。這不正是優秀學生的證明嗎?不論怎樣,亞里斯多德從哲學角度教會亞歷山大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重要性。

亞歷山大自己的格局

真正的學霸跟偽學霸的區別是,偽學霸只能拿高分,真正的學霸能改變世界。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亞里斯多德要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能力」。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亞歷山大當上國王后,把王位競爭者和陰謀篡權者逐一剷除。國內安定後,他又立刻把矛頭轉向了國外。

建立世界新格局的時代到了。

亞歷山大召見剛從雅典返回的特使,想知道自己繼位後,雅典方面有什麼動靜。特使戰戰兢兢地說道:「雅典人聽聞先王去世的消息,都幸災樂禍。他們在廣場上歡快地慶祝,還說陛下只是個小孩兒,不足為懼……」 

亞歷山大哈哈大笑,「當我的大軍打到雅典城下,他們就知道我的厲害了!」 

不久,希臘的底比斯城為反抗馬其頓的統治發動起義,亞歷山大兵臨城下,將整座城池付之一炬,並把全城居民變賣為奴。

這場戰爭震動了整個希臘,雅典投降派首領立即跑來求見亞歷山大,請求他的寬恕。亞歷山大笑道:「怎麼,你們不是說我是小孩兒嗎?現在難道要向一個小孩兒求饒嗎?」雅典投降派首領回答:「不敢不敢,我們全雅典都歡迎陛下的到來……」

之後,亞歷山大秉承父親的遺志,積極地向龐大的波斯帝國進攻。出徵前,他把自己的全部財產、奴隸、牲畜都分贈了下去。一位將領不解地問他:「陛下,您把財產都贈送掉了,那把什麼留給自己呢?」   「希望!」 

不久,這位年輕的國王率領著2萬步兵、5000騎兵和160艘戰艦,渡過愛琴海,走上了實現夢想的徵程。

在向波斯進軍的途中,馬其頓軍隊佔領了一座古老的城市。城中有一輛傳說中的戰車,戰車上系了一個複雜的繩結。城裡世世代代流傳著一個預言:誰能把這個繩結解開,誰就能佔領整個亞洲。亞歷山大想嘗試解開繩結,但沒有成功。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拔出劍來,砍斷了繩結,然後大笑道:「管它什麼繩結,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

此後,亞歷山大先是重創波斯大軍,趁勢南下,徵服了波斯的屬國埃及。在完全控制了波斯帝國的西部疆域後,亞歷山大率軍在高加米拉與波斯國王展開了大決戰,並再次大敗波斯軍。波斯軍陣亡30萬,被俘30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棄軍逃走,並在途中被部將所殺。

一個好學生就這麼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定都巴比倫,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做成了。許多人覺得亞歷山大大帝是個天生的徵服者,其實,在亞歷山大身上我們更應該看到教育的力量。

教育究竟帶給亞歷山大什麼?多種多樣的知識?強健的體魄?要說,還是格局。

嚴苛的斯巴達式的軍事教育帶給亞歷山大的式出色的指揮作戰、衝鋒陷陣的能力,這是他能夠統帥大軍的基礎。此外,他從自己的導師亞里斯多德身上最大的收穫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思想教育還讓他突破了以往的軍事作戰方式,另闢蹊徑開創了一支從戰術到戰略都十分強大的希臘大軍。

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使他不盲從傳統,他的腦筋更加靈活,眼光更加長遠,在許多城邦拘泥於維護眼前利益的時候選擇積極進取,去開闢一個新的天地,走出歐洲,走向世界。

所以說,真正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他的見識和格局,讓亞歷山大功成名就的,正是「學霸」的大視野,大格局。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大帝:讓世界顫抖的學霸是這樣煉成的
    作者:邱邱、喵大大知乎裡有個經典的問題,真正的學霸長什麼樣?什麼GRE超高分、博士學位拿幾個、本科就發核心期刊……這些都太小兒科了,真正的學渣敢於直面慘澹的學分,真正的學霸敢於改變世界。不能改變世界的學霸,當不了五道槓少年。要說真正的學霸,我覺得必須是亞歷山大。注意,不是鴨梨山大,而是亞歷山大大帝。
  • 《亞歷山大大帝》:未竟的史詩
    而最令人遐想的是,他們將會在這片承載了華夏文明的土地上,遇到一個龐大的對手:剛經歷了商鞅變法,在政治影響力和經濟、軍事實力上都蒸蒸日上的秦國。」這個令人感慨不已的人物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而他率領的這支軍隊就是被後世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之一的希臘聯軍。
  • 亞歷山大大帝:我這一生,短暫又輝煌
    【亞歷山大大帝】概述圖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國馬其頓王國【亞里斯多德】畫相當他12歲時,遇到了一匹他人都不能馴服的烈馬,布西法拉斯。旁人嘗試去馴服它,卻只會得到它的摔打嘶鳴。
  • 在亞歷山大死去以後,以色列也沒有臣服於羅曼諾夫大帝
    羅曼諾夫對此嗤之以鼻,他也是狠角色,不願與王室結盟,依照羅曼諾夫大帝在位之後的做法,並沒有征服以色列,讓自己的後代不斷地相互徵伐。在亞歷山大死去以後,以色列也沒有臣服於羅曼諾夫大帝。我們將羅曼諾夫帝國描述為反動,實際上是一個倒行逆施的政權,宗教勝利帶來的誘惑,阻礙了人們的思想進步,在政治、思想、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 傳奇初生:成為大帝前的亞歷山大
    這一切,都要從兩千三百年前的一個年輕人——被後人譽為「大帝」的亞歷山大——說起。公元前336-323年間,亞歷山大大帝率領他的鐵騎將東方與西方一舉收歸麾下,給世界歷史畫上了一條分割線。僅僅十三年的時間,亞歷山大橫掃希臘,徵服埃及,顛覆波斯帝國,甚至率兵到印度河流域一遊。前323年,年僅32歲的亞歷山大卻尚未榮歸故裡就喪命於疾病。
  • 亞歷山大大帝:帶著古希臘的榮耀與光輝,一路前往世界的盡頭
    亂世出英雄亞歷山大大帝出生在馬其頓,在馬其頓建立之初,由於地處偏僻,在整個希臘的東北邊緣,因此被排除在希臘的城邦生活之外。公元前492年,波希戰爭開始之際,波斯帝國入侵希臘,馬其頓在波斯強大的兵力下被迫屈服,馬其頓淪為波斯帝國的附屬國,被強行徵召參與對希臘的戰爭。
  • 堪稱神話的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記
    而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徵僅僅走了5000公裡,竟然震撼現代世界,相比較而言,都要瞠乎其後了。那麼在公元前的古代世界,何以居然能有此神跡?那個據說也曾稱霸過希臘的戰鬥民族斯巴達和連年舉行健身奧林匹克大賽的雅典國,在亞歷山大面前都瞬間跪拜了!然後渡海東徵,開始橫掃遍地沙丘黃沙漫漫的大沙漠中東地區,不費吹灰之力而佔領埃及全境。然後進軍伊朗高原,打敗大流士三世,一舉蕩平存在千年的波斯帝國。
  • 當亞歷山大大帝到達恆河時,他不得不停止前進,因為發生了兵變
    在他的指揮下,希臘軍隊到達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從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底格裡斯河流域、阿富汗到印度西北部約500萬平方公裡。亞歷山大在戰場上從未被擊敗,他指揮的伊蘇斯、高加米拉和錫達斯皮斯河戰役等戰役,都成為後來院校學習的經典戰術。
  •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洗不掉的汙點,希臘名城為何被屠城並夷為平地?
    底比斯,這個擁有悠久歷史,曾稱霸希臘極盛一時的七門之城就這樣毀滅了。人們為之痛惜的同時不免會想:亞歷山大為什麼要如此殘忍?但從歷史客觀角度上講,作為殺伐決斷的一代雄主,有時不得不殘忍一下。縱觀亞歷山大的一生,類似暴行雖不多,但也有那麼幾次,比如在提爾(Tyre)和加沙(Gaza)。如果我們深究其內在原因,或許就能理解亞歷山大的「苦衷」。亞歷山大為什麼要屠戮底比斯,並將整座城市毀滅?憤怒還是迫不得已?
  • 亞歷山大成壓力山大,今年雷霆主力僅剩他,他能成為下個威少嗎?
    雷霆在今年的休賽期做了極大的變革,球隊的主力球員基本上都被清除乾淨,像保羅、施洛德、加裡納利、海王(亞當斯),就連雷霆主教練多諾萬也下課,整支球隊的主力就只剩下亞歷山大。看得出雷霆重建是勢在必得,要不是上賽季雷霆超常發揮,打進了西部第五,這些球員早就都不在雷霆隊了。
  • 保羅離開,亞歷山大要當雷霆隊老大,那真是壓力山大
    目前,雷霆隊上賽季的首發五虎,如今只剩下亞歷山大一人了,而事實上,雷霆隊不會交易走亞歷山大,因為對於雷霆隊來說,亞歷山大就是他們的建隊核心,只是對於一個22歲球員來說,現在的處境,真的是亞歷山大了。亞歷山大確實有天賦,上賽季的表現出色,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了保羅的幫助,如今,保羅才教了一個賽季,最終亞歷山大就要獨自一人成長了,真擔心亞歷山大能否成為雷霆隊真正意義上的老大了。
  • 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出生,出生於馬其頓的首都派拉,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是當時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出身王室,就在亞歷山大12歲的時候,國王腓力二世聘請了當時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也就是當時被稱為「希臘三聖」之一的亞里斯多德作為亞歷山大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的老師。
  • 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除了軍事改革之外,這些有利條件也是腓力二世及其繼任者亞歷山大能戰無不勝的根本原因之一。1956年,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飾演的電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亞歷山大東徵亞歷山大大帝迄今為止都一直是年少成名、所向披靡和雄才大略的英雄化身。
  • 埃及發現罕見託勒密王朝大型石棺 有網友想到亞歷山大大帝
    到目前為止,學者尚未發現亞歷山大大帝的墓葬。 據Smithsonian雜誌稱,這是亞歷山大市最近的一次考古發現,也是考古學家幾十年來勾畫著史的一座古城。 該雜誌的Andrew Lawler說,研究人員常常忽略了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這座傳說中的城市;在他死後,這座與其同名的城市被他的心腹及其後代統治。
  • 亞歷山大帝國怎麼短期就滅亡的?
    330BC,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馬其頓帝國先後攻佔了希臘、波斯,最東打到了今巴基斯坦,佔領地區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埃及、利比亞及巴爾幹半島,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馬其頓帝國內部分為馬其頓、西亞、埃及三足鼎立,亞歷山大大帝想徵服全世界。
  • 戰國時期的中國有多強,亞歷山大大帝敢來,保證他有來無回
    而且這一時期的亞歷山大帝國,也達到了全盛的時期。但讓人疑惑不解的是,為什麼亞歷山大大帝在徵服印度之後,就停下了徵服的步伐,不再繼續東侵。這成為歷史上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謎題。然而今天要說的這個問題,並非要揭開這個謎題。而是要比較一下,倘若當時的亞歷山大大帝繼續東徵,那他就極有可能與當時的中國產生衝突,那麼,如果雙方發生了戰爭,結果會怎樣呢?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引言亞歷山大,但凡了解點歷史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此人除了是歐洲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還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廣袤的國家。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
  • Fate zero:讓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看在戰爭中的亞歷山大大帝!
    Fate zero:讓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看在戰爭中的亞歷山大大帝!作為《fate zero》被召喚出來的英靈,徵服王伊斯坎達爾在第四次聖杯戰爭中的做法堪稱是很有特點的一個了。他不掩飾自己的想法,想上就上的。就像在Lancer與亞瑟王比試時,好幾位御主和英靈在暗地裡觀戰。
  • 帶你認識一下雷霆新人王亞歷山大
    一說亞歷山大,網友第一時間可能想起我們初中歷史課裡橫掃歐洲的亞歷山大大帝,這個擁有霸氣名字的小夥到底何許人也?武器庫裡有點啥絕活?本文就是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後起之秀。當然,為了能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小編選擇了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球員作為對比,就是快船隊的超六——路易斯威廉士,他倆去年在快船是隊友,場均得分基本差不多,又都是能突善投的選手,比過之後,你一定能通過路威了解到亞歷山大到底是個啥樣地人兒!
  • 亞歷山大大帝對大流士一世:性格決定命運,戰爭在戰前就出了結果
    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認為不能治了。隨軍的一位叫菲利普的老御醫,主張吃猛藥大瀉,但沒人敢做主,亞歷山大清醒時,聽了老御醫的意見,同意這麼辦。亞歷山大的病在菲利普的精心治療下,很快就好了,康復了,但傳出去的消息卻是,亞歷山大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痊癒,這顯然是個誘兵之計,是想把大流士引誘到西裡西亞這塊狹小的平原上來,因為這一地區對龐大的波斯軍隊極為不利。但是,亞歷山大也不能在塔爾蘇斯長期按兵不動,作為徵服者,他必須不斷前進,必須無往而不勝,否則,軍心就會發生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