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回鋒法」,害了幾代人​!

2020-12-14 騰訊網

此文一出,估計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對。楷書究竟要不要使用「回鋒法」,歷來有爭議,這裡也只是一家之言。歡迎各位有識之士留言貼出自己的看法,真理越辨越明。

考察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字帖與習字範本中,只要出現基本筆劃示範性書寫圖例的,幾乎清一色都是「藏頭護尾」式回鋒的指導方法。

出版物既如此似法律文本般的示範,老師、先生們也就毫不猶豫地如此而教,學生們更是無條件地如此而學。

事至今日,「楷書基本筆劃的回鋒法」(以下一般簡稱「回鋒法」)似乎巳然成為鐵定的法式法規,既不見有人對此表示疑義,也沒有人提出批評,更沒有人公開反對。

殊不知正是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細緻無誤的法式,在筆者看來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什麼理由呢?

因為「回鋒法」完全是由於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從而制定出的荒唐的錯誤方法。

就是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細微精緻的「回鋒法」,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驗由本來的快捷異化為現在的緩慢,由本來的簡單異化為現在的複雜,由本來的容易異化為現在的困難。

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的之間自然的轉換、連接與提升,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筆法上的分裂,破壞了楷書、行書、草書之間的一體性。

所以,「回鋒法」既貽害了楷書傳習之本身,復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使得幾代人深受其害,且深受其害而不知。試問:能不考察與追究「回鋒法」的錯誤及其危害,能不撥亂以返正嗎?!

智永楷書千字文局部

一、「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是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

在此先對「楷書基本筆劃的回鋒法」作一點說明:「回鋒」相對於「不回鋒」與「非回鋒」而言,主要指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習字範本中有關基本筆劃帶有回鋒的示範方法。其中如點、橫、豎、撇、挑、捺中起筆的回鋒,以及點、橫、豎結尾部分的回鋒。

據筆者詳考,我國古代楷書書寫中一般都沒有這類回鋒,日常應用更不需要這種回鋒。

為了方便起見,分別將前後二種不同的用筆方法稱為「回鋒法」與「非回鋒法」。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的錯誤解讀始於什麼年代與什麼人,暫未找到更確鑿的資料與證據,但筆者所見到過的最早的字帖範本是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柳公權楷書標準習字帖》與《歐陽詢楷書標準習字帖》。

因為家中原有的藏帖中備此二種,筆者自學書法時即依此為範本,所以印象深刻。自此以後所見出版的書法基礎書籍與字帖範本,只要有基本筆劃圖示的,基本上都是與此相仿,一律釆用的是回鋒法式。

在與著名的書畫家、書畫鑑定家肖平先生論及此話題時,肖先生認為「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應成於清代,且與其時盛行的八股文有相象之處。據肖先生敘述,其兒時學書時,便已傳習「回鋒法」了。

肖先生的觀點與辛塵兄的推測相一致,辛塵兄即認為「回鋒法」在清代巳經開始。

因為未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不敢妄下結論。但對「回鋒法」始於清代中晚期,筆者認為可能性很大。

近日與梁倍先君討論此事,粱兄認為此法可前推至宋代韓琦,其楷法似有此特徵,故被米芾譏為「蒸餅」。

筆者覺得要從古代書法中找「回鋒法」依據,首先可推至篆書,因為篆書中筆劃首尾圓滿的形態,可推論為「藏頭護尾」式的回鋒所至。

另外唐代顏真卿晚年的書法有篆籀氣,尤其是經過刀刻上石,又經捶拓,也會造成「回鋒」的錯覺。其實一般的篆書與顏真卿晚年的楷書,都是不露鋒的書寫法式,而不是回鋒。

顏魯公楷書告身帖墨跡

「回鋒法」很快形成一統天下的局面顯然有二大原因,一者是印刷出版物覆蓋面與影響力之廣大。當「回鋒法」藉助機器印刷的字帖範本搶先佔領市場之後,「非回鋒法」也就不知不覺地被人拋棄與遺忘了。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字書寫的日用性質上。自毛筆逐漸被硬筆所取代之後,毛筆書法書寫的速度就失去了重要的意義,便給書寫遲緩、複雜與困難的「回鋒法」鑽了上風。

筆者認為傳統楷書基本筆畫並非「回鋒法」,而是「非回鋒法」,其依據有三:一為古代的書法理論資料,二為古代流傳的書法墨跡,三為毛筆本身具有的性能。

先說第一點的依據。首先,古代書論中有古代書法家書寫楷書速度的記載,其一為趙孟頫每晨可寫萬字,文徵明每日晨起完成楷書千字文一通才早餐的記載。趙孟頫如果也使用回鋒法,別說萬字,能寫500至1000字就不錯了,那能一個早晨就寫罷千字文,更不要說一天能書上萬字了。根據這一點來推論,古人書寫楷書的速度要比如今快不知多少倍。

而要達到上述兩位大家的速度,非去除「回鋒法」這個法式與規則不可,不然絕無可能。

其次,古代書論中載有傳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所渭「側」、「勒」、「努」、「趯」、「策」、「掠」、「啄」、「 磔」,可知八法之法皆是提示楷書基本筆畫書寫的動作要領,且這些詞意無不滲透著快捷、得力與得勢之意,真所謂「筆者刀槊也」。

再看傳為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將楷書七個基本筆畫書寫的要領,總稱之為「筆陣出入斬斫圖」。使筆須如揮刀舞劍器,要有揮動斬斫之勢方妙。

那是何等的迅捷與痛快!豈是描畫式回鋒筆法所能擬、所能及。

現代印刷出版越來越發達,書法界憑藉現代印刷出版之便,歷代名流大家的傳本墨跡可以人手一冊,盡興盡微地觀賞這些神品妙跡的筆法與神釆。

另外,以前深藏皇室宮廷的傳世珍品也歸國家博物館所有,並定期陳列展覽。

筆者觀賞這類真品墨跡愈多,愈覺得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純屬解讀之錯誤,實在是一個沒有真實依據的產物。尤其是將古代楷書與行書、草書作為密切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考察,這個問題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因為大凡古代優秀的書法家,其楷書、行書與草書,其用筆結體都是密切相關相存的整體,不可能出現分裂的現象而各自為準。

就拿大家可能會覺得採用回鋒用筆的顏體與柳體楷書來論,完全不需回鋒便能準確地表形達意,「回鋒法」實屬多餘。聽吾所述每有懷疑者,我曾當面嘗試,見而不疑。

尤其是當你將他們的行書、草書與楷書對照而參之,一定也會發現回鋒在他們的筆法中是子虛烏有、找不到影子的東西,就能對他們楷書筆法是否回鋒存疑了與解惑了。

尤其是當你將行書中非常接近楷書的那些筆畫細細比較,再用這種行書筆法去書寫他們的楷書,一定會覺察到二種書體中筆法高度的相似與統一了。

且拿柳公權橫畫來論,柳體橫畫起首皆尖銳而方整,如將鋒一藏一回,就必然出現圓鈍的形態,回鋒愈多離帖就會越遠。其它則可以類推以明察之。

下面再從毛筆的性能來論楷書筆畫回鋒之誤。相信大多數書法公民都知道毛筆有古人總結歸納的「尖、圓、齊、健」之四德,這個「四德」將毛筆的功能表述得極其透徹準確。

毛筆的「四德」,既是毛筆的基本特性,更是書法用筆的根本依據。

毛筆之尖,對應的是書法形態之尖;毛筆之圓,對應的是書法形態之圓;毛筆之齊,對應的是書法形態之方;毛筆之健,對應的是書法形質之力。可以說,書法之法,是毛筆「四德」的集中與發揮也!

且從古代楷書中尖的形態來論,不但撇、鉤、挑之尾基本露尖外,點、橫、豎、挑、撇、捺之始也往往露尖,而將露尖之處解讀為回鋒用筆,多麼可笑。再說古代楷書中圓的形態,在橫、豎二種筆畫中出現最多。

其實毛筆「四德」中圓的功能,即對應楷書筆畫中圓的形態。楷書筆畫中的圓,只需以毛筆之圓直接而巧妙地應對便成,根本不需要另外設計回鋒的筆法再加以補救與描畫。只有毛筆本身不夠圓滿或不擅用筆,才會出現筆畫中不圓滿之形態。

也許正是這個現象,讓回鋒始作俑者出於好心、為求完美而設計出回鋒這個似可救弊、實屬多餘的用筆方法來。

後來人接受這個方法,也許是意識到了這種方法出發點的良善,以及達到所謂完美形態的保險係數,才形成了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的特定方法,從而使得由錯誤解讀而形成的錯誤方法居然似絕對正法般地流衍與通行。

二、「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的嚴重後果

「楷書基本筆劃的回鋒法」這個看似正確,實則荒謬的錯誤方法給書法的學習、實驗與成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造成實質性的嚴重後果。上世紀80年代曾有人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學習書法的人遠多於學習繪畫的,但繪畫的成才率且遠高於書法。

再說現代社會由於藝術市場走俏,大量近代的書法作品湧現,大家往往驚嘆民間一般無名的書家與書法愛好者書法水平之可觀,而現代中小學生及業餘愛好者習書多年,實用性的毛筆書法,尤其是實用性的硬筆字且很少可觀的。

這中間「回鋒法」使楷書遲緩化、複雜化與困難化,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非常值得反思與研究。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的錯誤與後果首先體現在楷書的學習與實踐上。首先「回鋒法」無端地增加了書寫動作的複雜性。

打一個比方,如人走路,按理現在通常的行走方法都很方便、直接與自然,但有人卻另外設立了一種新的行走方法,那就是當腳伸出去時先往後縮半步,然後行走;當腳落地之前,又要往後退半步才落地。

大家聽了這種前後回一下腳的行走法可能會咄之以鼻,噓哂不已;如果嘗試一下的話,更會認為這真正是無事生非,多此一舉;

這種「行走回腳法」真正是無病而呻吟,頭上再按頭;這才叫脫褲子而放屁,有誰會信這違背常理、不合情理的玩意兒呢?!

假如楷書基本筆劃根本不需要藏頭護尾式的回鋒的書寫方法的話,「回鋒法」豈非如 「回腳法」一樣荒謬、反自然與有餑常理嗎?

正是這藏頭護尾式的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的錯誤解讀與設計,導致楷書的學習與實踐由快捷種轉化為緩慢,由簡單轉化為複雜,由容易轉化為困難,給楷書書法的實驗設置了致命的障礙,造成了事倍功半的事實。

沈尹默楷書,也無回鋒

「回鋒法」不但給楷書書法的實習造成挫傷,更為嚴重的是,使得本來與行書與草書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銜接與轉換,變得困難甚至脫節,從而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之間的分割與斷裂。

大凡按照「回鋒法」習楷並經過多年訓練的學書者,在開始轉入行書或草書的學習階段之初,都會感覺到因楷書與行草書用筆的不同與脫節而感到彆扭與困惑。

因為前者似畫,用筆既緩慢且遲鈍;而後者則是寫,用筆連貫又流暢。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怎麼也沒想到或認真去追究,這中間究竟是什麼出了問題?

更沒有想到其實就是「回鋒法」在作梗添亂惹麻煩!因為回鋒,顏楷與顏行脫節、歐體與歐行脫節……;因為回鋒,楷書與行書脫節、楷書與草書脫節。

如果說「回鋒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的理念與手段,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筆者對這種觀點無法加以否認,因為藝術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何況現代藝術完全以新為美,以新奇為美。

但作為普遍與普及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學習方法與現象,那就不能不考慮到實用的性質與實際的效果與效率了。

就拿中國人來說,理應以學中文為主。如有人一定要以外文為主,大家都會覺得脫離實際。

大凡日常日用性質與作為基礎性的書法,理應從易從簡與從速,而不會從難從繁與從慢。

筆者曾經將「回鋒法」的錯誤以及正確的「非回鋒法」告知一些書友與學生,凡認真思考而有所改變的,都覺得非常受益,確實能給楷書的書寫,以及正與行、草之間的貫通帶來質的飛躍。

行文至此,且舉現代二個「非回鋒法」的例子。我想如果這兩位成功的書家採用的是「回鋒法」的話,決無後來的成就。其中一個是任政,一個是啟功。

任政楷書

先說巳故上海書法家任政。任政書法最成功的還裡楷書,他對現代書法與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完成與奉獻出如今最受青睞與歡迎的標準化繁簡兩種楷書體,另加一種行楷體。

現代當你走上街頭便能發現,這種任氏標準楷體是使用率最高的招牌字體。任氏楷體現代被廣泛使用與普及到了已經不知道是任政所寫,許多人只以為如其它美術字一樣由某一專業機構來完成與發布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任政的楷書全無回鋒,一如悠久的楷書傳統。

但出人意料的且是,其生前出版的《少年書法》,其中有關楷書基本筆劃示範性圖例卻是帶有回鋒的。這種言行不一的情況背後,不知任先生是如何考慮的?也許是不願以身試法,去挑戰現行的「法律」吧!

啟功楷書

再談啟功先生的楷書。啟先生的楷書不用說,也是屬於「非回鋒法」法式體系的。啟先生一再談到「要看古代書法墨跡」,興許早年也是上過「回鋒法」的當、吃過「回鋒法」的苦的。

只是因為「回鋒法」巳然形成了氣侯,巳經一統江山,無法挽回了,只能選擇自知與自行其是了。歷史學家都知道,一個習俗形成不易,改變更難。啟先生顯然有不低的智慧,但似乎也缺乏力挽狂瀾的勇氣與魄力。

如前所述,筆者所以要對「回鋒法」提出疑義、提出批評並公開反對,主要是因為「回鋒法」既不附合楷書悠久的傳統,更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踐由快捷異化為緩慢,由簡單異化為複雜,由容易異化為困難。

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及草書之間自然的連接與順暢的提升。「回鋒法」既貽害了楷書的學習與深化,復給整體的書學設制了障礙,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並使幾代人深受其害。

關注百墨藝術,分享書畫之美

相關焦點

  • 練鋼筆楷書和毛筆楷書的主要區別
    楷書是一種很唯美的字體,用四個字概況「方正工整」。包括手寫的結婚請柬、信件等很多人都會使用楷書。楷書是漢字的主要書體。楷,是楷模,就是標準字體。楷書中不同的形態、質感的線條,不同的線條需要不同的用筆方法去體現。那麼,在練習楷書的時候應注意什麼呢?
  • 一位清朝縣令的楷書,讓現代書法家汗顏,這才是純正的楷書
    說到書法,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最喜歡的大概就是楷書和行書了,很多人更是把楷書作為一種最標準最基礎的書法來看待。對於學習書法這件事來說,楷書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基礎,不管一個書法家的草書有多麼厲害,也不可能說他一開始就是從草書開始練習的書法。
  • 歐體楷書的形成與發展
    「唐楷之冠」——歐陽詢楷書漢字字形的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又從複雜到簡便的過程。諸如結繩、畫圖等,直到大篆成熟時期,漢字字形是從簡單發展到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階段。結繩記事小篆出現後,已簡於大篆,爾後隸書又簡於小篆,楷書又簡於隸書。看起來書體是越來越簡便,而書寫技巧卻是越來越複雜、艱深。
  • 如何快速寫好楷書?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固然有其自身的實用價值。除此之外,通過練習楷書,對提高行楷以及行書的水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楷書練習達到書法價值的水平後,再利用楷書的功底轉行書、行草、草書就相對容易了。怎麼才能寫好楷書,絕不是生搬照套,需要方法。
  • 楷書投臨帖展,比的是作品的形式,全國第二屆臨帖展楷書作品全集
    本輯收錄的是楷書部分。臨帖展中的楷書,和其他書體一樣,主要看臨摹能力,但楷書有一點比其它書體有優勢,就是做形式。寫楷書可以打格子,這一打格子,就多出好多種作品形式。另外,楷書中小楷居多,小字多則更容易拼接做形式,這一點也是其他書體不大具備的優勢。由於臨帖展限定了「臨摹」,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甚至不用過多考慮個人的情感因素,只需按照原帖把字寫像便可。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楷書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就整個字勢看,隸書向外攤開,楷書向裡集中;隸書筆畫波動,楷書筆畫平穩;隸書是「八」字形的橫寬扁平的方塊字,楷書是「永」字形的豎長的方塊字。楷書使每個字體有一定的筆畫順序,即所謂「筆順」。
  • 此人被譽「中國當代楷書之王」,自創破體楷書,是我國書壇一絕
    他將毛筆中的柔媚圓潤之姿態與硬筆書法中等雄健豪放相結合,求遍及古代名碑法帖之篆隸正行草諸體,其妙心獨運熔鑄篆隸行草與魏碑諸體於一爐,創立出一種獨特的楷書——「姜氏破體」,又稱為「姜體」,為我國書壇一絕。
  • 最漂亮的書法字體—楷書
    (象形文字)我們今天先不研究這些形狀怪異「不受拘束」的象形文字,就聊一聊我們平時最常見又容易辨認的書體——楷書。我國楷書發展第一個巔峰時代出現在1800多年前的曹魏時期,一位叫做鍾繇的政治家創寫了楷書並取得大成,被後世譽為「正書之祖」。
  • 楷書、行書……到底要選哪種字體練?
    總體來說,這麼多的字體最受歡迎也最受爭議的便是先楷後行還是先練行書再練楷書。但真要分一個先後所以然來,書法界各有看法。首先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這是毫無疑問,而很多的行書字體原本是由楷書演化而來的,但是這兩者卻在最根本的書寫方式(筆畫順序、筆觸上)有著極大的不同。1、楷書靜,行書動。
  • 德州陳彥豪:楷書亦可抒發情性
    我傾向於先從楷書學起。學楷書,一般要從唐楷入手。但唐楷流傳的墨跡很少,歐顏柳趙唐朝有三家,但他們的名帖名碑全都是刻碑,墨跡很難找,因此只能臨碑。    劉文海:唐代楷書範本雖然以刻碑為主,但是那時的碑刻清晰度非常高,和真跡非常接近,可以說,下真跡一等。    陳彥豪:按理說,書法學習首先應從墨跡、經典開始,初學時最好不要過多接觸民間書法作品。
  • 學書法臨褚遂良楷書《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也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它引領了大唐楷書新格,唐中期顏真卿、徐浩莫不受其影響,啟導了唐朝中後期書壇風貌,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臨《雁塔聖教序》在近些年之前,我也屬於上面說的那大部分人,只知道顏歐柳趙和蘭亭序,並且,楷書四家,只接觸過顏楷。
  • 傅青主寫《心經》,把楷書寫出味道,才有意思
    什麼樣的楷書才算是好的?就大多數書法愛好者而言,楷書的最高水準應該還是唐楷。唐代的那些楷書名家,不管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等人,都代表著書法史上楷書的最高水準,同時也是大家取法學習的首選。唐楷為什麼好?
  • 古代歷史古文字,漫畫魏碑,楷書之祖
    大家好,我是李娟,今天給大家說說楷書之祖—《鍾繇》漫話魏碑我們前面說過,隸書是「媽媽」,草書和楷書都是她的「兒子」。現在還要告訴大家,楷書還是個雙胞胎呢。哥哥叫「魏碑」.弟弟叫「唐楷」。「魏碑」出生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因北魏的作品最好而得名。
  • 學習書法從楷書「四大家」還是「魏碑」入手更好?
    初學書法,我們通常認為需要由正書開始學習,正書包括篆書、隸書、楷書三種,楷書裡又可分為魏碑與唐楷等,相比之下楷書筆法完備,更有利於初學者打下深厚的基礎!魏碑實際上也是楷書,方筆多,並不成熟,楷書是到隋唐後集大成,方筆、圓筆並用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標誌達到巔峰,此後至今尚未有根到底性改變,只有書寫風格的不同而已!
  • 從楷書到行書,過渡技巧掌握好,才能揮灑自如!
    楷書如何才能正確過渡轉化成行書呢? 蘇軾曾說過,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這種說法其實生動地反映出了三種字體給大家最直觀的感受。我們練習楷書,要保證筆畫的細節呈現出楷書字體的靜態之美,要通過筆法把骨架、形態和細節生動地呈現出來。
  • 書法國展上的歐體楷書,為何更青睞小歐?
    12屆國展上的柳體楷書作品以十二屆國展為例,就有多件歐體作品,尤其是歐陽詢的行書風格的作品比較多。作為楷書,歐體風格的也有好幾件。但同時也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歐陽通的楷書明顯多於歐陽詢。12屆國展明顯取法歐陽通的作品歐陽通是歐陽詢的二字,其楷書得歐陽詢親傳,自然具有乃父楷書的骨力洞達的面貌,但也有不同之處。
  • 關於練字:是先學習楷書還是行書,你真的懂了嗎?
    練字先學習楷書還是還是行書的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一聊練習應該從什麼書體開始比較合適。楷書和行書都是實用性比較大的書體,它們之間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因為楷書有楷書的特點,行書也有行書的特點。
  • 歐陽詢楷書《皇甫誕碑》,這才是真正的歐體
    歐楷,為四大楷書之首,以險絕著稱,被譽為「鐵畫銀鉤」!始創者自然就是大唐第一書法家,歐陽詢。歐陽詢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以一手漂亮書法聞名於世,最讓大家熟悉的,應該就是他寫下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
  • 東方星問答119:什麼叫楷書?它的演變過程如何?
    什麼叫楷書?它的演變過程如何?答楷書是漢字書法藝術的主要書體之一。原稱「今隸」,也叫「真書」或「正書」。其中包括唐楷、魏碑、瘦金體、趙體等。規整的篆書、隸書也曾在其盛行時期被稱為楷書,如「隸楷」等。把「楷」用於書體的名稱,較早見於衛恆的論述,其《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楷法」或「隸楷」。孔子曾經說過:「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據此,可認為,凡是有規定法度的書體皆可稱為楷書,所以,清劉熙載在其《書概》中說:「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漢北海敬王睦善史書,世以為楷,是大篆可謂楷也。」
  • 中書協對「二田」的楷書不屑一顧,是嫉妒,還是相互看不上!
    「二田」指的是田蘊章、田英章兩兄弟,他們是當代楷書名家,憑藉著精湛的楷書,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但是二田的楷書也有不少爭議,就像大家知道的,中書協和二田之間就明爭暗鬥,誰也瞧不上誰。二田評價中書協的書法家不會寫楷書,而中書協則評價二田寫得不是書法,是印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