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李泰伯在高考時,他取得了703分的好成績。各學科分數如下,數學146,語文138,理綜279,英語140。他是2010年北京理科高考狀元;他是媒體口中的高分低能。如今,他過得怎麼樣呢?
一聽到高考狀元,不禁讓人肅然起敬。而被大家眾所周知的卻是因為八年前被媒體宣揚的另外一件事。「美國11所名校拒絕了中國的高考狀元」,一瞬間讓李泰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高分低能」、「應試教的失敗產物」都是用來形容他。而大多數人們也不清楚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在校身兼多職。李泰伯在校期間擔當多個職務,在班級裡為班長,學校為志願者負責人,他參加過的社會活動數不勝數。
興趣愛好廣泛。李泰伯的媽媽在採訪中曾經說道:這孩子什麼書都看。李泰伯的生活非常豐富,他的愛好廣泛,會彈鋼琴,喜歡畫畫,愛聽古典音樂。興致來了,還會自己寫曲子,他爸爸的手機鈴聲便是他的傑作。
曾放棄北大保送資格。在高三時,他獲得了保送北大數學系的機會,但是他卻放棄了。他說:那時我還沒有對未來有什麼規劃?我還年輕,應該趁現在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接受挑戰,我也有信心能夠戰勝。
第一志願報考清華電子系對科技充滿了好奇心的李泰伯曾這樣表示:科學技術會讓我們見證更多的奇蹟在現代社會中,我希望我也能夠坐在其中用科技為國家和人類做一點事情。在當時,李泰伯也報考了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最後,他決定就讀港大。港大表示,大學四年會對李泰伯提供六十四萬港幣的獎學金。
這看似是極其完美的發展歷程。可恰恰相反的是,李泰伯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他抨擊的對象。八年前的李太華申請了11所美國著名大學,卻沒有被其中一所錄取。「美國11所名校竟然全部拒絕了中國高考狀元」眾所周知,這件事情被媒體報導之後一定會引起轟動的討論或譴責。就在這時,媒體也藉此用各種詞語將李泰伯描繪成了書呆子、低能兒都是李泰伯的。
而在這之前,他一切的優秀表現豐富的履歷都被媒體看成為「混簡歷」而做的事情。歷史是為成功人撰寫的,這句話說的或許有一些道理。當你失敗的時候,你以前做的任何事情多麼的成功,人們都會用惡意的思想來揣測解讀。
媒體描述的典型失敗者
如果李泰伯一心讀書,媒體就會給他扣上書呆子的帽子。但是李泰伯他在學習時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哪怕是表現優異,媒體就會認為他混簡歷的。大概就是因為中國的高考狀元竟然沒有扣開一所美國名校的大門。媒體為了製造輿論導向,總是會把細節無限的放大,也不會給當事人任何解釋的機會。
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李泰伯,在做出國留學申請時,已經是高二下學期了在時間上已經有了限制。而他所申請的都是世界頂級學校,而且申請了全額獎學金。美國名校很少頒發給國際學生獎學金,就連每年招收的國際生都很少,所以這個機率是非常小的。正因為這樣,他才被拒。
當然,也會有一些鑽牛角尖的人認為。如果足夠優秀的話,不會因為申請了全額獎學金而不被錄取,只能說明不夠優秀。難道中國的狀元還不夠優秀嗎?只有被哈佛耶魯錄取才算優秀。在評論別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自己是怎樣的吧。在我們國內總是對高考狀元有特別的期待,這反倒成為他們日後的生活負擔,頂著這樣巨大的光環,生活真的非常辛苦。八年前的媒體,欠李泰伯一聲,對不起。
那我們來看一看現在的李泰伯過得怎麼樣了?
李泰伯在被11所名校拒絕之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是積極應對。他先後在清華大學和香港大學學習。在大二結束之後,他向麻省理工大學提交了交換生的資格申請,之後優秀的他又成為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學習交換生。
在劍橋的這一年,是李泰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第一次穿上白大褂除了感受到救死扶傷外,他還感受到了職業帶來的另一種感覺。這個時候他認為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可以為醫療事業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對於李泰伯而言,優秀成為了一種習慣。早在高中時期,他便參加各種各樣的學校活動。到了大學,這樣的努力也並沒有停止,僅僅在本科時,他就在四所名校學習過,分別是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領域也非常廣泛,從電子工程到計算機再到醫療事業。李泰伯的人生經歷要比同年人豐富很多,也是真正的佼佼者。
李泰伯他從來沒有停下對學術的追求而是在這條路邁開了前進的步伐,沒有被輿論的聲音牽絆。在我們的中國,可以走出這樣的李太華真的是令人驕傲。我們的狀元也不應該被輿論導向,不應該生活在人民的期望當中。只要他們找到自己的事業,並為此奮鬥一生,投身其中便是非常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