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得活著

2020-12-12 騰訊網

有沒有想過,你想怎麼死?

我們似乎將全部的力氣都放在了迎接新生命,而對生命周期的最後一程諱莫如深,甚至抗拒談論這個話題。

生命是一個整體,每個階段都不應該被冷落。

是否要告訴病人真相?

中國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一是醫藥費用,二是身心痛苦。

「你什麼都不用想,你只要好好治病就好了」,大多數家屬都會對患者這麼說。

是否告知患者病情,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問題,許多患者直至生命最後時刻才知道自己的病情。

在「你知道我可能知道,但你就不讓我知道,」的隱瞞中,可能喪失了最後回望過去,親人心意相通的溫暖時光。

在上海經營「死亡體驗館」的館長丁銳說,「即使親人到了臨死之前,我們也會用謊言來安慰他『會好起來』『不要緊,沒事的』之類,從沒有真正直視過這個問題,直至死神猝然降臨。」

我們靠什麼善終?

何文銳是一名臨終護理師,常年照料終末期患者。

她說,「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回事,糊裡糊塗的就走了,但(有的)癌症患者走的時候思維還是清楚的。」

也許,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部分,可怕的是痛苦掙扎的死亡過程

人的求生本能,往往讓人在極端情況下都有活下去的希望。當面對機體衰竭和無法挽回的死亡時,人會感到巨大的疼痛和無邊的絕望。

網友說:90%的錢用在生命最後10%的時光,背後拉扯的可能是一個家庭的債務。

慢性病、惡性腫瘤、人口老齡化,家庭照顧老人的能力在減弱,看病時巨大的經濟壓力,無疑都在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我們靠什麼「善終」,又如何「好死」?

臨終關懷,給死亡以尊嚴

面對死亡,佛教有往生,基督教有天堂。中國有侍終以禮的喪葬習俗。在現代,有全球範圍內的臨終關懷運動。

1967 年,英國的西西利·桑德斯推動成立了聖·克里斯多福安養院,並提出將控制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作為臨終關懷的宗旨:減輕不必要的生命延續措施,用藥物心理慰藉患者的身心疼痛

她曾兩次愛上癌症患者,並親眼目睹了愛人痛苦的死亡過程,於是潛心鑽研疼痛醫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20世紀80年代香港創辦了類似機構,1990年代臺灣「安寧所」運行,1987 年,大陸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成立。

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臨終關懷宗旨

盡力使患者臨終前處於舒適、安靜、安詳的狀態,正確地對待死亡,使患者從精神上和身體上得到安慰,疼痛和症狀得到控制,同時給患者家屬以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保持人的尊嚴。

忌諱死亡,臨終關懷困境

據調查研究,全國有2000餘家醫療機構設立了臨終關懷病房,200多家獨立的臨終關懷醫院和8000多家提供臨終關懷的老年醫院。

但都面臨著人才匱乏,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問題。

我們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也讓這些醫療機構運行艱難,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曾因周邊居民的抗議,先後七次被迫搬遷。

居民們群情憤慨:「你們是死人醫院,是八寶山前一站,小區裡會晦氣死的。」

對死亡的迴避,現代臨終關懷的缺失,心靈和身體的疼痛,都讓我國的死亡質量不堪。

臨終關懷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社會、文化、心理等綜合因素的混合體。

思考人生終點,直面死亡

如果我們無法直面死亡這個問題,就很難舒適、安靜、安詳地去完成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無法死得體面。

中國每年死亡人口900 餘萬,慢病導致的死亡佔80%以上,其中包括 200 多萬因癌症死亡的患者。

衰老、病重、告別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

《最好的告別》一書曾觀察描述了將死之人的心願——「分享記憶、傳承智慧和紀念品、解決關係問題、確立遺產、與上帝講和、確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著。」

我們不妨現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當力量逐漸從身體消失,當你已經很難左右自己的決定,做哪些努力才能到生命最後一刻,從而好好活著。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當生命不可逆轉時,如果能沒有痛苦、不帶遺憾地離去,人們將不再懼怕死亡,並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相關焦點

  • 「最後一公裡」 走得有尊嚴 百位老人將獲臨終關懷服務
    近日,推進老年人臨終關懷事業座談會在杭州青山湖畔舉行,來自省衛健、民政部門、醫療單位、高校、養老機構、公益組織的20餘位專家學者對「老年人臨終關懷救助服務」公益項目的開展進行研討。「老年人臨終關懷救助服務」項目是2020年度省級福彩公益金社會服務項目之一,旨在提高全社會的臨終關懷意識,推動建立我省臨終關懷專家團隊和專業服務團隊,推進我省臨終關懷事業發展。
  • 攝影師|馬裡奧·賈科梅利在臨終關懷所:死神來臨前
    他的母親為了供養年幼的孩子,在臨終關懷中心做洗衣工。十三歲時,Giacomelli在Giunchedi印刷廠當學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結束後,他又回到Giunchedi印刷廠當工人。因為參加戰後的重建工作,1950年,他決定開設自己的印刷廠,為此,母親將她所有的積蓄借給他。
  • 臨終關懷讓病人從容走完最後一程
    醫護人員精心護理臨終病人。    該病區共有50張病床,面積約800平方米,配有親情室、會談室、遠程會診、臨終關懷室等;並配置呼叫系統、供氧系統、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設施設備。「今年6月該病區試運行以來,我們的親情室,每周都上演著親情感化、尊老愛老、年輕人生命教育的感人場景,這個小小的空間讓很多老人不再孤單,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生命的尊嚴。」
  • 臨終關懷中心護士長讓病人體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安寧療護,又稱臨終關懷、姑息療法。孫文喜說,「來到這裡的病人,不再接受化療、大型檢查、腫瘤切除手術等治療方式。而是通過舒適護理、心理靈性支持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同時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為了病人善終,要學會放手」  老人側坐在病床上,隔著陽臺的玻璃窗望向遠處。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蘇聯衛國戰爭的縮影,死亡為了更好地活著
    語言有時是蒼白的,對於這樣一部以少勝多的戰役,顯然動作表現能更好的凸顯人物的內心,當麗達對敵機進行掃射時,她眼睛睜的溜圓,嘴唇緊緊的閉著,果敢的推動著機槍進行頑強的抵抗,對敵人的仇恨傾瀉而出。正是因為生命的寶貴,所以才影射出生命價值與可怕戰爭之間的關係,國家利益面前,死亡無所畏懼,這才是影片精神的升華。04、通過以小見大的展現方式凸顯人道主義關懷和個人英雄主義,使影片更關注於女性對祖國的貢獻和戰爭的殘酷性,讓死亡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02思考死亡,中國一直缺少真正的「死亡教育」對比國外亡靈節的輕鬆氛圍,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要沉重得多,也沉默得多;在中國,任何關於死亡的話題,通常都是禁忌,在絕大多數場合,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是絕口不提,任何有關「死」這個字的話題,幾乎都是不吉利的。
  • 深析《一條狗的使命》:活著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思考為什麼而活
    作為一條狗,貝利也是這樣,它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經歷四世回到了最初的主人伊森身邊,明白了一條狗的使命。第一世的它,是一條金毛。因為一場人為的火災,伊森和自己理想的大學擦肩而過,一所去了農大,還為了不給女友漢娜造成拖累,選擇了分手。貝利不明白為什麼人要離開,他只知道,在它的世界裡,沒有了伊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糟糕到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活著只是暫時,死亡才是永恆,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
    前些日子,寫過一篇關於生命的意義的文章《拋開哲學的思考,我們的人生大有意義》,感覺有所欠缺,近日又有所得,索性把所思所想整理一下,再寫一篇。既然有緣一晤,還請耐心看完,若是覺得狗屁不通,為了你浪費的時間,請儘快留言罵我,絕不還嘴。若是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意思,無需點讚,你讀完有所得,便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 谷川俊太郎:人生臨終圖卷
    讀山田風太郎的《人間臨終圖卷》的時候,不禁感嘆人類竟有如此多的死法。有洗澡時死的,有從床上滾下來跌死的,有痛苦得滿地打滾死的,有像睡著一樣死的,有求死而死的,有臨死前仍不斷念叨著「不想死」而死的。非凡的人物不一定有著非凡的死法,而就算他非凡地死去,也不能僅以此來評判他的價值。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2015年,她翻譯出版了《最好的告別》一書,並在那之後,悉心投入「臨終關懷」、「死亡尊嚴」等議題,她所希望的,是「改變中國人對死亡的悲苦敘事」,讓人們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她最新的兩本譯著是《好好告別》與《好死的藝術》,作者分別是英、美資深的安寧療護醫生,衰老、臨終、死亡研究者。關切的主題依然是臨終關懷以及如何對待死亡。
  • DEATH ART FESTIVAL 死亡藝術節
    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靠近我「,是由致力於臨終關懷發展的公益組織「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和致力於生死教育的社會企業「醒來死亡體驗館」,以及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共同聯合主辦的,將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上海黃浦區公益新天地園內開幕,展期為10月28-30日。
  • 偵探L的臨終個人秀-簡評《死亡筆記真人版III》
    今天把電影《死亡筆記真人版III》看完了,給人狗尾續貂的感覺,因為《死亡筆記真人版》系列的主線劇情已經完結,其實就這樣結束就已經挺好了,偏偏要加上L死亡之前的最後23天的劇情並且強行填充一個新的世界差點毀滅的故事,覺得是利用IP圈錢似的。
  • 餘華: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
    讀完餘華的《活著》,我對於活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從富貴到貧窮,他的一生,都在經歷著家人相繼離世的苦痛。就像書中說的:「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人的一生,註定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方面來說,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著。
  • 首位愛滋痊癒患者癌症復發 柏林病人正接受臨終關懷
    (圖/翻攝自facebook/Timothy Ray Brown) 實習記者湯子暘/綜合報導 布朗(Timothy Ray Brown)是世界上第一位從愛滋病中痊癒的人,也以「柏林病人」(Berlin Patient)的稱號為人所知,但日前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他12年前得的白血病癌症復發,正在美國加州接受臨終關懷
  • lol福影雙至:卡爾薩斯新背景故事 死亡並不是終點
    不過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夜遊始終無果,因為沒人能準確預計一個人的死亡時間。他一直都沒機會看到人死去的那一刻,直到有一天死亡開始造訪他的家人。   在如此擁擠密集的居住區中,疾病爆發是常有的事,卡爾薩斯的姐姐們也染上了瘟疫,於是他開始精心照看她們。他的父親只知道借酒消愁,這時候卡爾薩斯成為了恪盡職守的弟弟,在他姐姐們身染重病、生命垂位之際給予關懷和照顧。
  •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真的不忍說出真相!
    所以,既然來了,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活著。活著,是一種本能。從一開始,我們就是為了活著而努力。小的時候,餓了,就會哭叫,只是為了能夠喝口奶,填飽肚子。小的時候,有父母可以依靠。長大後,就得靠著自己努力維持生活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一直都是在為填飽肚子而活著。活著,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至於為什麼而活?那就是一種本能,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繞。
  • 醫生:老人臨終前,往往有4種表現
    後因病情實在進展兇險,化療難以控制,從住院到死亡只有7天。死亡前五個小時,老人家當時已經腦出血,言語不清,但是一直恩恩啊啊地說了一堆「胡話」。兒子們、女兒們從她的眼神及「胡話」裡聽出了她想要趕緊回家的想法。從醫院到家不到兩小時,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遠離了人間疾苦。那麼為何老人家去世前會說一些胡話?老人臨終前有哪幾種表現?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兩個問題。
  • 肺癌病人去世前的8個徵兆和臨終症狀!生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了
    1、嚴重的疼痛幾乎所有的癌症患者到晚期都會出現疼痛,但是到了臨終前,一般會痛得比較嚴重,而且可能是難以預測的「爆發式」疼痛。2、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是通俗的說法,是指病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突然出現比較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