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你想怎麼死?
我們似乎將全部的力氣都放在了迎接新生命,而對生命周期的最後一程諱莫如深,甚至抗拒談論這個話題。
生命是一個整體,每個階段都不應該被冷落。
是否要告訴病人真相?
中國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一是醫藥費用,二是身心痛苦。
「你什麼都不用想,你只要好好治病就好了」,大多數家屬都會對患者這麼說。
是否告知患者病情,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問題,許多患者直至生命最後時刻才知道自己的病情。
在「你知道我可能知道,但你就不讓我知道,」的隱瞞中,可能喪失了最後回望過去,親人心意相通的溫暖時光。
在上海經營「死亡體驗館」的館長丁銳說,「即使親人到了臨死之前,我們也會用謊言來安慰他『會好起來』『不要緊,沒事的』之類,從沒有真正直視過這個問題,直至死神猝然降臨。」
我們靠什麼善終?
何文銳是一名臨終護理師,常年照料終末期患者。
她說,「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回事,糊裡糊塗的就走了,但(有的)癌症患者走的時候思維還是清楚的。」
也許,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部分,可怕的是痛苦掙扎的死亡過程。
人的求生本能,往往讓人在極端情況下都有活下去的希望。當面對機體衰竭和無法挽回的死亡時,人會感到巨大的疼痛和無邊的絕望。
網友說:90%的錢用在生命最後10%的時光,背後拉扯的可能是一個家庭的債務。
慢性病、惡性腫瘤、人口老齡化,家庭照顧老人的能力在減弱,看病時巨大的經濟壓力,無疑都在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我們靠什麼「善終」,又如何「好死」?
臨終關懷,給死亡以尊嚴
面對死亡,佛教有往生,基督教有天堂。中國有侍終以禮的喪葬習俗。在現代,有全球範圍內的臨終關懷運動。
1967 年,英國的西西利·桑德斯推動成立了聖·克里斯多福安養院,並提出將控制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作為臨終關懷的宗旨:減輕不必要的生命延續措施,用藥物和心理慰藉患者的身心疼痛。
她曾兩次愛上癌症患者,並親眼目睹了愛人痛苦的死亡過程,於是潛心鑽研疼痛醫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20世紀80年代香港創辦了類似機構,1990年代臺灣「安寧所」運行,1987 年,大陸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成立。
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臨終關懷宗旨:
盡力使患者臨終前處於舒適、安靜、安詳的狀態,正確地對待死亡,使患者從精神上和身體上得到安慰,疼痛和症狀得到控制,同時給患者家屬以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保持人的尊嚴。
忌諱死亡,臨終關懷困境
據調查研究,全國有2000餘家醫療機構設立了臨終關懷病房,200多家獨立的臨終關懷醫院和8000多家提供臨終關懷的老年醫院。
但都面臨著人才匱乏,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問題。
我們文化中對死亡的忌諱,也讓這些醫療機構運行艱難,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曾因周邊居民的抗議,先後七次被迫搬遷。
居民們群情憤慨:「你們是死人醫院,是八寶山前一站,小區裡會晦氣死的。」
對死亡的迴避,現代臨終關懷的缺失,心靈和身體的疼痛,都讓我國的死亡質量不堪。
臨終關懷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社會、文化、心理等綜合因素的混合體。
思考人生終點,直面死亡
如果我們無法直面死亡這個問題,就很難舒適、安靜、安詳地去完成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無法死得體面。
中國每年死亡人口900 餘萬,慢病導致的死亡佔80%以上,其中包括 200 多萬因癌症死亡的患者。
衰老、病重、告別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
《最好的告別》一書曾觀察描述了將死之人的心願——「分享記憶、傳承智慧和紀念品、解決關係問題、確立遺產、與上帝講和、確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著。」
我們不妨現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當力量逐漸從身體消失,當你已經很難左右自己的決定,做哪些努力才能到生命最後一刻,從而好好活著。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當生命不可逆轉時,如果能沒有痛苦、不帶遺憾地離去,人們將不再懼怕死亡,並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