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85後教授真牛,在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西工大第4篇!

2021-01-20 中國校園在線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1日,西工大理學院陳凱傑教授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Synergistic sorbent separation for one-step ethylene purification from a four-component mixture」(Science, 2019, 366, 241-246)。此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三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協同吸附,實現了在四組份混合氣體條件下,一步分離製備高純度乙烯。這項研究成果將為複雜工業分離體系下綠色低能耗工藝的研發提供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

該論文也是繼6月22日西工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團隊以西工大為通訊單位,在同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3篇論文之後,我校2019年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第4篇研究論文,彰顯了西工大在基礎研究領域接連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了我校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邁出的堅實步伐。

相關論文說明如下:

「一步到位」提純乙烯

乙烯的高純製備在初級化工原料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的乙烯分離方法步驟繁瑣、能耗較高。乙烯與乙炔、乙烷、二氧化碳等氣體的物化特性十分相似,提純過程需要三步工藝——需使用鹼性池分離二氧化碳;用貴金屬催化劑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將乙炔轉化成乙烯或乙烷;而乙烯和乙烷兩種氣體的純化分離仍依賴於分步蒸餾工藝,即利用不同組份的沸點不同,控制其分步流出分離塔並收集。這樣的分離工藝步驟繁多、成本較高且能耗高。如何用更加節能高效的方式,實現乙烯的分離和純化呢?

我校理學院陳凱傑教授(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聯合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Mike Zaworotko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利莫瑞克大學David G. Madden博士(共同第一作者)和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Brian Space教授科研團隊(論文主要合作者),首次實現了在四組份體系下乙烯的一步高效分離製備。其中,西工大為論文第一單位。該論文利用三種高性能超微孔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了高純度乙烯在四組份混合體系下的一步分離製備。該研究發現,通過有效地串聯三種MOF材料在單一吸附柱內,能夠分別將乙炔,乙烷和二氧化碳依次高效地去除,從而在吸附柱尾端實現高純度乙烯(>99.9%)的一步分離收集。這一物理吸附分離工藝在常溫條件下就可進行,可大大降低乙烯分離工藝所需能耗。

同時,該成果從分子尺度上,利用分子模擬手段對體系內四種氣體分子與三種MOF材料的微觀作用機理進行了闡釋,從而詳細地剖析了三種吸附材料對不同氣體選擇性吸附的本因。其中,SIFSIX-3-Ni由於其特殊的結構特徵能夠對二氧化碳分子實現強作用力的四齒螯合,從而對其具有最高的吸附選擇性;TIFSIX-2-Cu-i對乙炔分子能夠實現牢固的直線型雙氫鍵束縛,從而對乙炔有著最強的吸附作用力;Zn-atz-ipa則因其獨特的孔道結構,能夠對含有最多氫原子的乙烷分子形成多重弱氫鍵作用,從而對乙烷分子有著最高的吸附選擇性。結合其三者的優勢,最終實現了乙烯氣體的一步分離製備。文章還對該串聯吸附柱的低能耗再生性能進行了研究,證明其在60度下活化一個小時就能完成材料的再生。

「85後教授」並非一路坦途

談到當時選擇回國加入西工大,他講到「我出國的時候就想好,一定會回國。也許是受軍人出身的爸爸影響,當時就覺得學成後應該回報培養自己的國家。」陳教授的女兒當時在愛爾蘭出生,他沒加思索地為女兒選擇了中國國籍。陳教授說道,「西工大是一所有家國情懷的高校,有擔當,有精神,是個可以踏踏實實幹事,施展抱負的地方。」自入職西工大以來,陳凱傑得到學校和學院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開展此項研究,論文的主要合作作者還包括西工大孔傑教授和張秋禹教授。該項研究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北工業大學和中央高校建設經費的資助。

西北工業大學

這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西工大青年教師,是一名1986年出生的年輕教授。但這卻不是一個天才一路頂著光環走來的故事,你會發現科研和成長的道路永遠不是一片坦途。

陳凱傑教授提及,自己當年在中山大學進行博士階段學習時,也曾遇到科研瓶頸,在發表成果方面並不能讓自己滿意。當時他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放棄科研這條路,還是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當時的他想再努力一把,覺得自己當下取得的成績雖然並不如意,但卻也感到自己已經在導師陳小明院士課題組打下了紮實的科研基礎和能力,總覺得未來會有屬於自己的機會。最終,他選擇了去國外深造,在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我很慶幸做了這個決定,沒有放棄。我經常和博士生們講,你們現在發的文章比我當初發得好多了,要堅持。」

作為一名化學研究者,他曾經歷過許多次失敗,不過其中一次「幸福」的失敗卻讓他記憶猶新。在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博士後期間,滿懷希望地期待自己合成的一個MOF材料能夠實現乙炔和乙烯分子的完全篩分。可結果出來發現兩種氣體都輕鬆地被材料所吸附。當時看到這樣的數據,失望油然而生。在仔細查看數據後,他驚喜地發現,相比於常規多孔材料,這個材料對乙炔的吸附作用力要明顯強一些。他很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象?順著這樣的思路,他對體系進行了大量的優化和深入挖掘,並最終將此研究成果順利發表。「保持好奇,注重細節,貴在堅持,當你在一個領域深耕多年卻看不到前路的時候,可能成功已經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談到未來的規劃,陳教授希望將這項研究拓展到能源化工領域內其它多種能源化工原料單體的分離純化工藝中。同時,也要努力實現材料的低成本化,模擬更加複雜的工業分離體系,讓成果有機會從實驗室走出來,更好地服務於現實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進一步從微觀尺度理解分子和多孔材料作用的深層機理,為指導和設計更高性能多孔材料提供依據,探索更多能源領域中的化工難題和瓶頸問題,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來源:西北工業大學 文案|高瑩 圖片|司哲 編輯|張懿萱 審核|付怡 責編 | 雷軍 劉建平

相關焦點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比如前幾天,北京大學發表的兩篇nature:5月22日出版的《Science》,刊發北京大學電子系2篇論文,分別是:張志勇-彭練矛《用於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定向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陣列》和 孫偉《核酸引導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製備》。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來自中國的科研學者逐步在世界科研圈內獲得曝光度,2020年世界頂級綜合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共撤稿18篇論文,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兩篇,佔比1/9,撤稿論文創造了兩個首次和第一,2020年7月22日,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教授團隊從《nature》撤稿,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開創了一個第一,2020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4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4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1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volving epidemiology of poliovirus serotype 2 following withdrawal of the type 2 oral poliovirus vaccin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對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研究以及他們取得的發現。
  • 西工大何明一教授受聘擔任IEEE遙感學報副主編
    西工大新聞網8月3日電(張易凡 梅少輝)近日,我校電子信息學院何明一教授受聘擔任國際遙感學會(GRSS)主辦的IEEE地學與遙感彙刊(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TGRS)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RNA vaccine drives expansion and efficacy of claudin-CAR-T cells against solid tumors」。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9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9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hanges in regeneration-responsive enhancers shape regenerative capacities in vertebrates」。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兩種魚類的遺傳研究,以及他們了解到的保守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在讓魚類再生尾巴部分中發揮的作用。
  • 第6篇!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再登《Science》
    南京大學12月11日,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刊登了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南京大學為一作及唯一通訊單位。截圖官網據了解,這是2020年南京大學在《Nautre》或《Science》頂刊上發表的第6項成果,也是第5篇為第一單位的研究成果(
  • 科研論文 | 李善民教授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一)
    教師姓名:李善民 教授論文題目:資本市場定價對企業併購行為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刊物名稱:經濟研究期刊卷期數:2020年第7期所有作者:李善民,黃志宏(通訊),郭菁晶學校類別: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論文摘要
  • 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博士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 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 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 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這種拓撲轉化方法將成為除傳統Top-down和Bottom-up之外的第三種方法,有望規模化合成系列超高單層率和高溫穩定的範德華二維材料,並在能源存儲和轉化、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Wei Sun Leong教授對北航楊樹斌教授的工作進行了評述,並發表在《Nature》上。
  • 我校兩位教授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錄用!
    我校兩位教授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錄用!論文研究結論在經過系列穩健性檢驗後仍然成立。據悉,JBFA期刊發表會計、公司財務、公司治理以及商業和管理等方面高質量的研究論文。該期刊被西南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財經類院校認定為國際A類期刊。
  • 藥學院馬慶明博士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論文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藥學院馬慶明博士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香港大學等的同行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Science (影響因子15.804,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Cell-inspired All-aqueous
  • ...郵電大學丁磊教授榮獲2020年國際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南京郵電大學丁磊教授榮獲2020年國際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最佳論文獎   近日,2020年IEEE工業電子學會(the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S))國際年會(IECON 2020
  • 這個95後成都籍學霸,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倫敦時間5月6日上線的Nature雜誌一位「天才少年」格外受關注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格樂留學|scopus最新檢索,33篇論文發成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33篇學術論文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據scopus最新檢索,格樂大學在今年1月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有33篇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什麼是scopus?國際學院院長陳秋聲美國名校商科博士,精通中英泰三語;泰王國公立頂尖名校商學院教授;有十五年大型企業集團總裁任職與公司上市經驗;學術與實戰融匯貫通的商科專家;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大量學術科研優秀成果論文
  • 2020年以來,南信大先後4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收穫滿滿!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氣象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4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2020年伊始,學校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多個教授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彰顯了學校在地球科學、氣象學等領域的不俗實力。
  • 中大管院李善民教授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一)
    教師姓名:李善民 教授論文題目:資本市場定價對企業併購行為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刊物名稱:經濟研究期刊卷期數:2020年第7期所有作者:李善民,黃志宏(通訊),郭菁晶學校類別: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論文摘要
  • 2020年5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
    2.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瘧原蟲也有自己的內部時鐘,用於協調對宿主細胞的破壞doi:10.1126/science.aba2658; doi:10.1126/science.aba4357瘧疾感染期間,無數瘧原蟲同時破壞它們所棲息的紅細胞。
  • 首篇!重慶大學科研成果登上軟體工程領域國際頂級期刊!
    Hassan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學David Lo教授、浙江大學李善平教授和博士生範元瑞。鄢萌研究員本科、碩士、博士都畢業於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體學院,導師為張小洪教授,博士畢業後前往浙江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前往蒙納士大學做訪問學者,於2019年10月引進為重慶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是重慶大學CPS-DSC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IEEE/ACM/CCF/會員。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 發表論文,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一種運氣而已
    如果恰好都支持稿件中的學術觀點(通常為跟風工作),則能順利發表,正所謂運氣使然也;反之,若稿件有新的觀點,尤其與主流觀點有嚴重衝突,不出意外的話,審稿專家會建議拒稿。想必不少學者有這樣的經歷:一篇稿件投到中文期刊被拒,後投到SCI期刊被接受;一篇稿件投到低影響因子SCI期刊被拒,後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這也說明稿件能否發表與選擇哪些審稿專家有關,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