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既需要「以文教佐天下」;又需要「以武功戡禍亂」。於是乎,在「科舉制」盛行的朝代,既需要「文治」的人才,也需要「武功高強」的人才。
然而,世人記住得最多的,大多是「文狀元」。如咱們潮汕地區的林大欽,以不足21周歲的年齡折桂(奪冠登科),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是封建時代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唯一一位文狀元。
其實,要成為「武狀元」,難度並不低於「文狀元」。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通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做「獨佔鰲頭」。
說到武狀元,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古裝劇裡那些虎背熊腰、武藝高強的「硬漢」。
或者是星爺在《武狀元蘇乞兒》中的形象~~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位潮汕本土的「武狀元」——黃仁勇。
潮州武狀元黃仁勇(1762-1817年)字學智,廣東海陽縣歸仁都(今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黃仁勇殿試中式武進士第一名武狀元。
黃仁勇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直到12歲才進私塾讀書。但他志向遠大,不但讀書勤奮,又喜愛練習武藝,練武時用過的巨石,重達300多斤。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仁勇縣試考中文科秀才。
武藝過人,還是文科秀才,黃仁勇的人生簡直就像開了掛!
後來,仁勇娶鄰村池湖楊氏女為妻。仁勇的嶽父楊展,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武師,在池湖家中開設武館,招收徒弟,傳授武藝。他見女婿身體魁梧,膂力過人,便勸他棄文習武,料他日後必有所成。
仁勇不但聽從了嶽父的建議,而且練功更加刻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再加上嶽父的調教,武功日益精進。苦練了十年之後,終於練就馬步弓箭,角力技勇於一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黃仁勇赴省應武舉鄉試,一舉考中武舉人。同年上京赴兵部秋闈會試,可是在這次會試中,未能登上科甲。但他毫不氣餒,暫留於京城中一佛寺,繼續苦練武藝。三年之中,仁勇博取百家武技之長,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武藝精益求精。
據《清仁宗皇帝實錄》記載: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仁勇再度赴會試,奪得二甲第二名武進士,獲得了進入殿試資格。冬十月,策試中式武進士立於太和殿前,嘉慶帝侍太上皇(乾隆)駕臨紫光閣,閱視武舉馬步射,又觀閱武舉技勇。在殿試中,仁勇精神抖擻,武藝高超,技壓群雄。最後在揮舞120斤大金刀時,一時失手,大刀脫手而出。懸空而落,在此千鈞一髮之際,仁勇急中生智,急忙來個「望月平衡」,上身微俯,使了一個「魁星踢鬥」架式,用後腿奮力一踢,同時又用個「鷂子翻身」轉過身來,將金刀輕輕接住。此時滿殿君臣齊聲喝彩,讚不絕口。皇帝閱畢武試駕返乾清宮,當殿欽點黃仁勇為丙辰恩科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授頭等侍衛。
黃仁勇中武狀元之後,授予福建金門鎮中軍遊擊之職(官正三品)鎮守金門,他再娶傅丞相之女為夫人,傅氏隨仁勇赴金門鎮任職。黃仁勇在金門鎮任職達十五年之久,任職期間,堅守海島,抵禦外侮,保衛黎民,政績卓著,屢受朝廷嘉獎和封賞。
嘉慶16年(1811年),49歲的黃仁勇積勞成疾,解甲歸田。嘉慶帝恩賜誥封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回鄉6年後病逝,終年55歲。
在第二批「廣東省古村落」公布名單中,潮州市共有4個村落入選:潮安縣古巷鎮的孚中村和象埔村、鳳凰鎮的後河村、文祠鎮的李工坑村。這其中的孚中村就是黃仁勇的故鄉。
孚中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古寨、神廟、祠堂、公廳、大宅、狀元第、將軍第、龍頭書屋、狀元石獅等,都是其文化底蘊深厚的見證。其中,孚中寨雄偉高古,寨門兩側的狀元石獅、寨內的黃氏家廟、狀元第、龍頭書屋等歷史文物,都與狀元黃仁勇息息相關。
在孚中村,與狀元黃仁勇一起載入史冊的還有其留下的兩塊練武石,其中一塊重310斤,現保存在孚中寨南面的黃仁勇長房公廳中;另一塊重200斤,現保存在黃仁勇二房公廳中。
以後被別人問起咱們潮汕地區的狀元,別忘了除了林大欽,還有這位忠勇雙全的武狀元——黃仁勇!
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時年八節
點擊播放 GIF 0.2M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 傳承•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